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城市化与三农问题小组成员吕宏斌龙一倩段聪韩明军米占熊温永刚制作PPT:演讲者:评委:资料查询:城市化城市化的概述概念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变动相适应,使得乡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此消彼长,同时居民点的建设等物质表象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向城镇型转化并稳定,这样的一个系统性过程被称为城镇化过程。概念的理解城市化的核心人口就业结构的转化过程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城市化的优越性人口密集;资源密集;文化荟萃;信息集中;工作高效。城市化的本质特征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农村城市化的基本特征一是时间特征,表现为过程和阶段的统一,以渐进为主;二是空间特征,表现为城镇结合,以镇为主;三是就业特征,表现为亦工亦农,非农为主;四是生活方式特征,表现为亦土亦“洋”,以“洋”为主,亦新亦旧,以新为主。城市化的分类从世界城镇化发展类型看发达型城镇化一是城镇化原始积累主要来自于农业;二是城镇化偏重于发展第二产业,而非发展第三产业;三是城镇化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四是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主要是推力而非拉力;五是城镇化中城市贫民占有很大比重。发展型城镇化当代的世界城市化分析图表及其数据从世界范围来看1.世界城市人口普遍增多;2.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增长比重大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比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分析数据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各地区发展不均衡;2.沿海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大于内地;3东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高于西部地区;4.以政治,经济,文化为中心的地区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快于其他地区。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概述概念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减负问题文化素质问题2010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年数)已达9.05年,比2000年的7.85年提高了1.20年。表明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已经完成了从初中程度迈入高中程度的转变,人口的文化素质有了相当大的提高。资料进一步显示,1982年我国25岁及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4.3年,比当时世界平均水平4.9年(1980年)低0.6年;1990年为5.8年,与当时世界平均水平基本持平;2000年为7.4年,比当时世界平均水平6.8年高0.6年;2010年为8.6年,大大超过当前世界7.4年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人均受教育水平逐年提高,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90年代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后开始不断提高,而且近十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更为迅速。减负问题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农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户籍制度改革旧村改造问题养老医疗问题幼儿教育问题当然,农村问题包括很多方面,并且这些问题我们都不容忽视,等等的不规范需要我们去重视,去改正。加快推进城市化发展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我国推进城市化的重要意义一是可在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矛盾;二是让更多的农民实现身份、职业和观念上的全新转换,缩小社会成员在财富分配、发展机会、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增强社会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三是把大量的农村人口变为城市居民,既可以转变旧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收入水平,享受现代城市文明,也可以使留在农村的人口提高资源占有水平,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城市化对“三农”问题的促进作用一是城市化发展增加了农民就业,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劳动力与土地、农民增产增收之间的矛盾。二是城市化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我国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以来,大量农民外出务工,随着农民工工资的不断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也在快速增加。城镇化与“三农”问题现实矛盾分析矛盾一:城市化的最大特点是集聚经济效应,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口的聚集可带来土地的节约,而且农村人口的转移有利于土地在农民手中适度流转集中,实行农业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经营。但是由于城镇的盲目扩张与工业园区的圈地运动,使农村耕地快速减少。矛盾二: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一方面,当前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多为青壮年和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农民,农村留守生产者年龄大、文化程度低,影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尽管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民工平均收入不断增长,但城镇家庭平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差距却由1990年的823.85元扩大到2009年的12021.7元,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值,如果算入城市居民的福利待遇,城乡居民收入差别还要更大,这与城市化的发展目标极不相符。城市化促进“三农”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由于我国现有的特殊国情,解决“三农”问题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要实现我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目标,在加速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放慢农民向大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引导农民向小城镇、为农业服务的行业转移。二.从空间转移来看,农村转移劳动力有选择大城市的偏好,应加强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转移,以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和就业风险。三.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机会。乡镇企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要结合国家实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契机,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努力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乡镇企业布局应适度向农村小城镇集中,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在扶持壮大一批技术型乡镇企业集团的同时,要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四.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根本,最终要靠逐步形成城乡互促共进、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和新格局,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根据目前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逐步进行诸项改革,主要包括进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形成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进行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通过“立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从转移出去的农民手中将土地置换出来,实现土地的适当集中;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二元结构:以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五.逐步实现土地由双重功能向单一功能的转变,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分割体制。目前由于城乡不同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及公共财政政策,农民的土地兼具生产要素和基本生活保障两大功能,这就要求政府改革现有各项制度,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分割体制和政策限制,让农民真正实现从“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变。六.明确金融支持农村城市化政策导向,以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来规划金融资源。作为人民银行,应通过窗口指导和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参与农村城市化进程;作为金融机构,则应明确农村城市化战略方向,增强金融信贷投入农村城市化领域的积极性。
本文标题:城市化与三农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563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