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广义上的蒙古包括中国的内蒙古和新疆的一部分、蒙古国,以及俄罗斯联邦的部分区域,如图瓦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赤塔州等。蒙古地区在汉朝以前的主要居民乃匈奴人。匈奴被西汉击溃之后,蒙古地区先后由柔然、突厥、回纥等民族控制。宋朝时期蒙古人迁入该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12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铁木真统一蒙古前,草匠上的战争情景:星天旋转,诸国争征,……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广义上的蒙古包括中国的内蒙古和新疆的一部分、蒙古国,以及俄罗斯联邦的部分区域,如图瓦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赤塔州等。蒙古地区在汉朝以前的主要居民乃匈奴人。匈奴被西汉击溃之后,蒙古地区先后由柔然、突厥、回纥等民族控制。宋朝时期蒙古人迁入该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12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广义上的蒙古包括中国的内蒙古和新疆的一部分、蒙古国,以及俄罗斯联邦的部分区域,如图瓦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赤塔州等。蒙古地区在汉朝以前的主要居民乃匈奴人。匈奴被西汉击溃之后,蒙古地区先后由柔然、突厥、回纥等民族控制。宋朝时期蒙古人迁入该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12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铁木真统一蒙古前,草匠上的战争情景:星天旋转,诸国争征,……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你认为成吉思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客观因素部落混战,民族压迫,人民渴望和平安宁强大的骑兵个人因素坚强的意志,机敏果敢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在《怎样对待世界历史》一书马克思在谈到成吉思汗时曾说:“成吉思汗戎马倥偬,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为中国统一而战,祖孙三代鏖战六七十年,其后征服民族多至720部。”中国学者刘乐土在其《成吉思汗》一书中说:“成吉思汗是后人难以比肩的战争奇才。他逢敌必战、战必胜的神奇,将人类的军事天赋穷尽到了极点。”“他麾下的铁骑,势如破竹,硝烟漫卷到了俄罗斯、阿富汗及印度北部。在广袤的欧亚大陆,成吉思汗已经成了战无不胜的神,对手无不闻风丧胆,屈服于脚下”。“什么人才能称得上战神?惟有成吉思汗!”法国学者格鲁塞在《蒙古帝国史》中说:“蒙古人几乎将亚洲全部联合起来,开辟了洲际的通道,便利了中国和波斯的接触,以及基督教和远东的接触。中国绘画和波斯绘画彼此相识并交流。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北京有了天主教总主教。”“从蒙古人的传播文化这点说,差不多和罗马人传播文化一样有利。对于世界的贡献,只有好望角的发现和美洲的发现,才能够在这一点与之相似”。加拿大史学家斯塔夫里·阿塔斯说:“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陆上贸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往来于这条大道的商人们说,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在塔那到中国的路上行走,是绝对安全的”。这条“横穿中亚的商路”,对于当时东西方商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谈到成吉思汗时说:“游牧民族的文化是全人类伟大的文化。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建立了世界上举世无双的庞大的蒙古帝国。他所建立的政权和法律,至今对世界各国和地区仍然有积极意义。我早就有个愿望,很想到具有悠久历史的成吉思汗家乡去看看。”你认为成吉思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客观因素部落混战,民族压迫,人民渴望和平安宁强大的骑兵个人因素坚强的意志,机敏果敢1.要让青草覆盖的地方都成为我的牧马之地。2.我一旦得到贤士和能人,就让他们紧随我,不让远去。3.没有铁的纪律,战车就开的不远。4.你的心胸有多宽广,你的战马就能驰骋多远。5.打仗时,我若是率众脱逃,你们可以砍断我的双腿;战胜时,我若是把战利品揣进私囊,你们可以斩断我的手指。成吉思汗名言元朝统一全国蒙古(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定都大都元蒙古族是如何统一全国的?灭西夏,金,大理忽必烈即元世祖,1271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1276年攻占临安,南宋灭亡。元朝于1279年统一全国。思考: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结束大分裂之后的大统一局面?秦汉、西晋的短暂统一隋统一南北朝、元朝建国。唐朝四至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南到越南顺化一带与南海群岛北到贝加尔湖以北东北抵鲸海(日本海)和朝鲜半岛中部,北至西伯利亚北极圈内,西南接尼波罗(今尼泊尔)、缅甸、越南,东南临海,幅员极为辽阔。思考:元朝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事所趋,而文天祥组织了抗元斗争,却又受到后人的敬佩,这是为什么?文天祥(1236-1283年)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元统一的进步性是不争的事实。•2、但是元统一过程中对南宋发动的战争,使南宋境内汉族人民遭受残酷的屠杀和压迫,导致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必须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3、文天祥的抗元,反抗的是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一致,是正义行为。抗元失败后,又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纪念。•4、因此,我们肯定文天祥抗元,并不否定元统一的进步性,只是二者的角度不同。琉球澎湖中央—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地方—行中书省(行省或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管辖11个行省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北海邻北行省元朝社会经济与对外交往农业水陆交通运输业商业和大都对外交往其一是下令保护农田。各地驻军不断“分拨牧马草地”,占用了大片农田。河南、山东地区为蒙古军屯戍之地,牧场遍布。昔日的耕地变为牧场,专放孳畜。窝阔台近臣别迭甚至扬言,“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尚存的耕地也因蒙古军践踏而多荒废。战争初期,蒙古军队推行了残酷的抄掠政策,“所过无不残灭,两河山东数千里,人民杀戮几尽”。在蒙古统治之下,中原百姓无力发展生产和恢复经济,当时称为“汉地不治”。忽必烈即位后,全面推行汉法,“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他对蒙古贵族说,“司农非细事,朕深谕此”,抛弃了以前那种变农田为牧场的做法,雷厉风行地采取“重农”、“劝农”措施,以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其二是设立管理农业的政府机构。早在1261年,忽必烈已设立劝农司,派出若干人为劝农使。1270年,又设立司农司,专掌农桑水利。同年又改司农司为大司农司。1288年,又于江南设立行大司农司及营田司,大力提倡耕垦。这些机构在元初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三是颁行《农桑辑要》。至元十年(1273年),忽必烈命人编修《农桑辑要》一书,颁行天下,命令各地地方官大力宣传和推广。此书系参考历代农书如《齐民要术》等,并结合当时实际的农事经验所写成。其四元初在中央设都水监,在各地设河渠司,专以兴举水利、修理河堤为务。大致前代的水利工程,在元朝都陆续得到了修复。如陕西三白渠工程得到修复,到元朝后期仍可灌田七万余顷。浙江捍海塘工程得到修复,使大量农田免于水患。其五棉花种植的推广。在元代,江南地区已普遍种植棉花,而且棉花产量不断提高。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忽必烈设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这些都说明江南植棉业的发达。后来,江南的植棉技术逐渐传到北方,棉花已在全国广泛种植了。据1308年的统计,民间垦辟种艺之业,增前数倍。”全国屯田有一百二十余所,垦田面积约在二十万顷以上。元朝政府掌握的人口数字也不断增长。蒙古灭金得中原州郡后,太宗七年(1235年),下诏登记民户,凡燕京、顺天等三十六路,有户八十七万三千七百八十一,口四百七十五万四千九百七十五。宪宗二年(1252年),又登记民户,增户三十余万。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又登记民户,增户三十余万。元朝灭宋统一全国后,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又登记民户,得户一千一百八十四万零八百有余,于是南北方民户总书于册者一千三百一十九万六千二百零六,口五千八百八十三万四千七百一十一,历代封建经济达到繁荣时期,封建政府就能掌握到五六千万人口之数,元朝政府掌握人口五千八百余万,说明元代农业已有相当的恢复和发展。拍价2.3亿土耳其馆藏世界独一无二土耳其馆藏世界独一无二首都博物馆馆藏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改中都(北京)为大都定为国都。此时的大都和华北一带经长期战乱,经济萧条,无法养活大都百万人口和京畿大量驻军,一切都需南方运来。史载“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江南”。这样,无论从政治或军事角度来看,重新开通南北运河已势在必行。忽必烈即汗位的第三年,尚未正式立国就任命汉族水利专家----31岁的郭守敬“提举诸路河渠”。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隋朝大运河会通河通惠河洛阳大都有三层城郭,即郭城、皇城与宫城。郭城城周全长60里(元制),“四面环绕城墙,”各为8英里。城内规划有致,“有如棋盘”,街道宽阔而笔直,“此端可见彼端”。谈到皇城,说:四面环以宫墙,“宫墙的四角和每面的正中各有一座美丽而宽大的宫殿。每个宫殿中各藏有一种大汗的军需品”。谈到宫城,说在皇城之内又有一宫城,高大的皇宫就座落在此城内,“宫顶甚高,宫墙和房壁满涂金银”,宫顶之瓦,有红黄绿蓝多种釉色,“光辉灿烂,犹如水晶”。马可·波罗赞叹说:“此宫之大,向所未见!”《游记》谈及大都的繁荣景况,说:“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之不息,仅丝一项,每日入城者计有千车”,“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之比。”《马可·波罗行纪》,书中描述了大都的繁华。元世祖继承成吉思汗的移民政策,组织汉人及其他各族人民,在和林、上都(即开平、内蒙多伦附近)等城市周围和阿尔泰山、杭爱山、克鲁伦河等地屯田积谷,并将内地工匠迁去以传授制陶等技术。在东北建肇州城“定市里,安民居”。在西北开辟中兴、西凉、甘、肃、瓜、沙等州境内水田。在西南地区派人于无粳稻桑麻处,教民播种,修陂池以备水旱。回波斯人阿拉伯人汉人畏兀儿蒙古人蒙古地区在大清朝及中华民国初年时都是中国的一部分。明朝始终无力收复蒙古地区。明朝时期在中国的蒙古人大多退回塞外,主要生活在这一地区,直至清朝覆灭。元朝时中国和今西伯利亚大部都属于蒙古版图。喀尔喀蒙古分为土谢图汗、车臣汗、札萨克图汗三部,和清朝早在初年即建立起密切的政治和经济关系。一六三八年喀尔喀三汗正式臣服于清向清政府献九白之贡。1660年外蒙古库伦活佛(喇嘛教,与清王朝信仰相同)作出了影响后世数百甚至数千年的决定,归附中国,而不是向沙皇俄国投降。清朝时,蒙古地区再次纳入中国版图,除了贝加尔湖东部和南部的现在的布里亚特共和国、赤塔州等约7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在1689年《尼布楚条约》等条约,把恰克图以北的贝加尔湖西部的几十万大片土地让给了俄国外,界线以南归中国,以北归俄国;剩下的蒙古地区都是中国领土。内外蒙古被统称为塞北。今蒙古国(外蒙古)在清朝称喀尔喀蒙古,或漠北蒙古,并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今内蒙古之南部地区并入内地省份,其余部份清朝留为“盟”、“旗”,皆未建省,属于清朝中央政府理藩院管辖。[1]1911年12月蒙古王公在沙俄支持下宣布“自治”。1919年放弃“自治”。1921年蒙古人民党革命成功,同年7月11日成立了君主立宪政府。1924年11月26日废除君主立宪,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thepeople‘srepublicofMongolia。1945年2月,英、美、苏三国首脑雅尔塔会议规定,“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并以此作为苏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之一。1946年1月5日,当时的中国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1992年2月改名为蒙古国。
本文标题:12蒙古建立4精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566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