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仙游百科仙游县居民来源通用语言特色风俗宗教景区美食仙游论坛仙游县地处福建省东部沿海,木兰溪中、上游,位于东经118°27‘-118°56’,北纬25°11‘-25°43’之间,隶属于莆田市。县境东接莆田市区,西接咏春、德化,南连惠安、南安、泉州鲤城区,北介永泰,东南濒临湄洲湾,挨天然良港秀屿港,接肖厝港口。县域东西宽49公里,南北长63公里,海岸线长5公里,区域总面积1815平方公里(折合272。2万亩),其中耕地35.5万亩,山地203万亩,有林地178万亩。居民来源据宋《仙溪志》载,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建县时,仙游人烟稀疏。五代十国时,北方人民避乱南迁,其时主客未满千户。北宋末年,北方人民再次避乱南迁,大批入境。明代,人口趋于下降,在其后的150余年间,徘徊在1--1.5万口之间。到清代,经历了“乾嘉盛世”之后,人口增加,同时人口统计由仅计成丁口数改为男女老少均计在内,故人口统计数骤增,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全县人口达49320户共计306798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生活水平提高,人口迅增,目前已达百万。居民来源民族仙游是个多民族的县份,民族以汉为主,占全县总人口的99%以上,少数民族有畲、回、蒙、藏、苗、彝、壮、侗、瑶、黎、高山、水、白、土家、哈尼、拉祜、纳西、仫佬、毛南、乞佬、京、朝鲜、布依、满等共26个少数民族。姓氏仙游村庄以同姓宗亲聚居为主,集镇则杂姓聚居。全县汉族以陈、林张等姓为最多。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口流动加剧,特别是四川、云南等省女子婚嫁到仙游的增多,姓氏也随之增加。据1992年底统计,全县共有324个姓氏。通用语言仙游方言方言的形成同城差异方言传承仙游方言仙游方言称“仙游话”,与莆田话相类似,合称“莆仙话”。莆仙史称“兴化”,故又称“兴化话”。仙游方言(仙游方言)与闽南方言和闽东方言构成福建省三大方言体系。因地域、历史、生产、文化、民俗等关系的影响,仙游方言逐渐带有闽南、闽东方言的特点:就文白异读的对应说,它近于闽南;就声韵母的连音变化看,则近于闽东。和莆田话相比,仙游方言中有较多的地方与闽南方言相似。仙游方言仙游方言除在莆田市境内流通外,福清、惠安、泉州、永春、永泰等市县的部分村落,也有人讲仙游话。宋元以后,仙游人因谋生,迁徒他乡或飘洋过海,随着他们的足迹所至,仙游方言也被传播到我国各地及东南亚各国。至今广东的雷州、海南岛及台湾、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等地,仍有部分人使用认仙游方言。方言形成仙游的方言的形成,有其古老的渊源。历史上,中原有口曾3次大规模流入仙游:东汉至东晋时,中原纷争,百姓为避战乱,有的举家南迁,这次迁来仙游定居的多数是河南固始一带;唐末至五代期间,黄巢起义军和王审知入闽,又有大批人迁入仙游;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康王南渡,一些将士及家属又定居仙游。在共同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中,促进了中原语言与仙游土著语言的交流、融合和演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仙游方言。仙游方言与普通话相比较,最突出的特点是声母简单,无舌面音和卷舌音,只有重唇音和舌头音,单元音比较多。有鼻化元音,声调也较多(有7个调)。受中原文化、汉家民俗文化的影响,仙游方言中至今还有不少字词保留着普通话的原音,如:花、盐、爱、尥、饽、菜、困、油、端、碓、难、敦、南等。仙游方言是由古汉语分化出来的,具有中原汉语的许多特征,而且留存有古时江东吴语和南楚方言的痕迹。仙游方言中保存有:称“书”为“册”、“勺”作“瓢”、“绳”作“索”、“锅”作“鼎”、“调皮”作“骚货”等古词汇。甚至还有一些戏台文言用语,如“尔奈我何”、“一不作二不休”、“吉人天相”、“岂有此理”等,构成仙游方言的丰富多彩的特点。同城差异仙游方言同其他方言一样,有着地域的局限性,不利于交际、沟通,不利于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的开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汉语方言将逐步向普通话靠拢,地方方言的隔阂将逐步消除。现在,除农村外,凡涉入社会的仙游人,无论是公务员、教师、学生或出门做工的青年,基本上都用普通话交流。在县城,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儿童,都能讲一口标准机时流利的普通话。孩子们的普通话水平,有的已超过老人和父母的水平,在小家庭中,常常可以听到孙子为公公或奶奶纠正语音,这是社会大熔炉对文化和语言的陶冶和提纯。那带有浓重仙游方言色彩的老一辈人的普通话,常常受到入学儿童的挑战。从仙游交际语言和变化,可以窥见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方言传承由于普通话的推广,仙游话已经岌岌可危,一些不常用的词语逐渐消失,现在的小孩子只会讲普通话而不会说仙游话,这对仙游话的传承与发展有很不利的影响。呼吁社会保护仙游话这一文化遗产,让语言的活化石继续传承下去。仙游方言的另类传承“莆仙戏”在国外侨居地,仙游方言也成为联络情感、联系乡思的纽带。那用仙游话演唱的莆仙戏曲,给人温馨,令人陶醉,一声声,一段段,编织成一缕缕爱国爱乡的情丝。特色风俗送嫁:姑娘要出嫁了,亲友赠送一批衣料或生活用品给她,叫做送嫁,姑娘则要把夫家挑来的石榴包、红团、白糕、猪肉分赠给他们。特色风俗贺喜(即送贺礼):在仙游乡村,凡是结婚、“做十”(祝寿)、“贺厝”(即庆贺新屋落成)的人家,其亲友都用红纸包上几元线(有的是送实物)作为贺礼。主人要备办酒席宴请他们,作为答谢。特别是结婚时,亲戚送来贺礼,主人除了宴请他们之外,临行时还要分给一刀“祖肉”(一般是条肉)和一串红团、白糕、石榴包等,俗称为“回贺礼”特色风俗做客:到乡下做客,主人会煮上一大碗线面,外加鸡蛋、花生、肉菜等肴。客人不能把点心都吃光,一定要留下一些,叫做“留碗底”。特色风俗挂脰:孩子到亲戚家去做客,如果是第一次来的,临行时,主人就要用红髻线扎上一些钱,挂在孩子的脖子上,叫做“挂脰”。谢师:旧时父母延师教子学艺之日,要用盘盒装上酒菜,送到师傅家中,先让孩子行拜师礼,再呈上一个红封,内装学艺的酬金,叫做“谢师”。师傅收下了这些礼物,就认下这个徒弟,开始教他学手艺了仙游枫亭元宵灯会的由来•仙游县枫亭镇的元宵灯节十分独特,时间长达5个夜晚,其中还有一个动人的典故呢。传说宋朝年间,连江里(即今枫亭镇)在朝居官者多,他们把京都灯会中较有特色技巧的形式品种传回故乡,并与家乡的灯节特色融会贯通,形成独具特色的枫亭元宵游灯,与各地迥然有异。据说有一年元宵节临近之际,枫亭籍在朝的官员各自纷纷邀请皇帝驾临枫亭观灯。皇帝问道:“何日灯会?”众邀者均答是“正月十五”。皇帝颇费心计,为了既不伤臣僚之间和气,又得给邀请者面子,更要显示皇帝对朝臣的不偏不倚,遂答应驾临枫亭观灯,并谕准从正月十三晚至十七晚,相邀的朝臣各自举办一场游灯盛会。在朝的枫亭籍官员就发动各自原居住地的乡民提早准备,极力操办,都想把各自的灯会办得隆重精彩,以博得皇帝赞赏。于是,从当年的正月十三晚至十七晚,枫亭籍各朝官居住的乡村依次竞办了盛况空前的元宵游灯,皇帝亲临观赏,被那颇具特色的“蜈蚣灯”、“菜头灯”人物故事彩架、弄龙舞狮等所吸引,赞不绝口,御赐了“邀来元夜无双景,独占枫江第一春”、“大魁天下”、“天官赐福”的题赠。•从此以后,连续五夜的枫亭元宵游灯盛会相沿成习,而且越办规模越大,人物故事彩架、灯具品种不断增多,绵延数里的“灯龙”穿行于村间阡陌,甚为壮观。特色风俗枫亭游灯端午节在枫亭地区,端午节俗称“五日节”,五日中的习俗是:初一吃糕,初二吃桃,初三吃螺,初四插艾,初五早上清洁大扫除,薰蚊,买面、肉蛏、红苋菜炒面;拔午时草;挑午时水;泡雄黄水(加白酒)喷洒墙头屋;在门扇上一边写“龙”,一边写“虎”,保平安;煮午时蛋,说是吃了不会被淋西北雨;大人、小孩喝几口雄黄水,说是不会“生头发尾”(本地的方言,皮肤病);换夏衣;下午到霞桥观看龙舟竞赛(上坅坝亦举行“爬龙船”)。根据本地的习俗,“五日节”也是出嫁女儿给父母送节的日子。女儿一般送去猪肉、鱼和面给父母做节,而父母回给女儿的东西有布料、鸡蛋、白扇,比女儿送来的东西还多,而且象征性地做一点。俗语说:“五日节,回‘雪雪(多多)’。”端午节宗教信仰仙游县人们的主要宗教信仰有佛教和基督教,其中大多数人热爱莆田湄洲岛的妈祖文化,每年都要定期去朝拜妈祖。宗教三会寺天马寺九座寺宗教碧云寺龙华寺宗教仙游基督教景区莱溪岩景区天马山仙游县的主要景区九鲤湖菜溪岩麦斜岩天马山塔斗山三会寺景区城关东门石坊三会寺九鲤湖位于仙游城关东北方向约25公里处的何岭山峦之巅。这是一个天然石湖,相传汉武帝时,庐江府何氏九兄弟为避祸害,来到这里,他们厌世超然,苦炼丹药;丹成,湖中跃出九条鲤鱼,何氏九兄弟骑鲤而去,变成了神仙。九鲤湖因此得名。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此留连忘返。九鲤湖风景最引人入胜的是九漈飞瀑。这九漈瀑布分别为:雷轰漈、瀑布漈、珠帘漈、玉柱漈、石门漈、五星漈、飞凤漈、棋盘漈和将军漈。九漈飞瀑之间,近者相距不足五百米,远者长达十公里,其中最为壮观的是瀑布漈、珠帘漈和玉柱漈。“瀑布漈”是九鲤湖最大最壮观的瀑布,湖水从高悬的湖岸边冲出,势不可挡,怒气冲冲,仿佛从半空中飞泻而下,似一练银白的布匹,悬挂半空,发出震耳的轰鸣,人站在旁边,直觉得天摇地动,蔚为壮观。“珠帘漈”因其瀑布酷似珠帘而得名。当瀑布漈从半空中坠下时,忽然被突出的峭石拦腰斩断,刹时间水花飞溅,恰似千万斛断了线的珍珠,纷纷扬扬,洒满空间,再缓缓落入深渊,宛如一块永远织不完的垂帘。“玉柱漈”在珠帘漈的一侧,有两股水自盘龙山上贴着赭红色的崖壁倾泻而下,如两条洁白的玉柱,双双落入白龙潭中,这便是被徐霞客称之为“峻壁环锁,瀑流交映,集奇撮胜,惟此为最”的玉柱漈。珠帘、玉柱二漈之水同注一泓深潭之中。此潭虽小于九鲤湖,然潭水碧若翡翠,深不可测;潭边群峰环立,山崖陡峭,翠竹染碧,杜鹃映红,好一处美不胜收的世外仙景。景区九鲤湖仙游县美食仙游地区风味小吃,品种繁多,颇具地方传统特色,无论是本地人,或是到仙游的中外游客,都为风味独特的名菜和小吃所吸引。仙游的风味小吃,其质优物美,色、香、味、形诸方面均极考究,尤注重于“味”。故又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谚。丰富多采的美食中,既以味多、味广、味厚、味浓为特色,又以清鲜淡雅见长。各类菜皆讲究题目、内容和含义。并渗入地方历史、民俗、民情。有的风味食品,驰名全国,流芳海外。兴化米粉风味小吃,具有很浓厚的民俗趣味。这种米粉,白如雪细如丝,是兴化著名的特产,扬名省内外。它具有物美价廉,易熟可口的优点,是我国最早的快餐之一,久负盛名。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在兴化讲学期间,尝到“炒米粉”时,不禁拍手叫绝说:“可口欲吞舌,美味实无穷!”仙游县主要的风味小吃1.仙游蓼花和麻筒:蓼花的基本原料是糯米、蔗糖、纯碱、麦芽糖。制作方法是:先把糯米浸水24小时,然后淘净、凉干、粉碎,再加热水制成一个个小软粿,小软粿用水炖过,加入少量纯碱,再放在金属桶中用木棍猛搅直到起泡不收缩为止,接着把小软粿切成长四公分、厚四公厘的冬瓜条样的白粿条,白粿条油炸之后就成为蓼花胚了。蓼花胚沾满蓼花米就是成品蓼花了。如让蓼花胚沾满炒芝麻,那就成为麻筒了。2.坝下“馄饨”(俗称扁食):用料考究,以精猪肉切碎为馅,拌以虾仁、葱米、味精、五香、胡椒、精盐等。馅皮多用精粉打成,因而薄而透明。汤多用肉骨汤,且拌以蒜、油芝麻、葱等香味佐料,吃来别有风味。3.盖尾“蚮饼”(即“海蛎饼”):原料是地瓜粉、豆腐渣,拌以葱、芫葵、五香、胡椒、味精等。油炸时先放人凹瓢,中夹心生蚮。炸熟后,酥脆香甜。5.城内“赤饼”:用面粉拌成浆团,再在平锅烫成面皮,然后用几张面皮裹卷花生粉、芝麻、白糖等,就做成一个“赤饼”,皮韧馅甜,吃来香味满口。7.二保“小唛”:馅为糯米,拌以糖、盐、花生、虾仁、香菇、笋服等,外包豆浆皮,蒸熟后,吃来又甜又咸,越嚼越有味道。6.枫亭“蛏插”:用无浸水的鲜蛏为料,拌以纯地瓜粉,放在热汤中做成“蛏插”,以汤不糊为佳,加上醋、酒,吃来清甜可口。7.游洋“白粿”:用冬米蒸成饭,再放进石臼中舂打,然后放在案板上压平,切成块状(过年时做成圆糕状),食用时可以
本文标题:仙游百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571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