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水稻病害水稻的病害种类较多,常见的有稻瘟病、水稻纹枯病、水稻白叶枯病,称为水稻三大病害,其他还有稻恶苗病、稻曲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烂秧等。我们这里主要讲授三大病害。包括它们的症状特征、病原形态、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等。稻瘟病稻瘟病是我国水稻的重要病害。我国南北稻区每年都有发生,其为害程度因品种、栽培技术以及气候条件不同而有差别,流行年份—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40一50%以上。一、症状1、苗瘟:种子发芽后不久即可发生。一般在3叶期以前,芽和芽鞘出现水浸状斑点,病苗接近土面部分变灰黑色,有灰色霉层,而上部呈淡红褐色卷缩枯死。南方双季稻区晚稻秧田有时偶有发生。但一般少见。2、叶瘟发生在3叶期以后的秧苗和成株的叶片上。病斑可分为四种类型。(1)普通型(慢性型):为常见的典型病斑。先呈近圆形的暗绿色或褐色的病斑,以后逐渐扩大,颜色变成暗褐色,形状由圆形、椭圆形度成梭形,两端有沿叶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迟为灰白色,周围边缘现出黄色晕圈;病斑背面产生灰色霉层。(2)急性型:病斑暗绿色水浸状,有时与叶片颜色不易区分,但无光泽,多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正反面面产生大量灰色霉层。这类型的病斑多发生于流行盛期,天气阴雨多湿,氮肥施用过多,在抗病性弱的植株或高度感病品种上易见;当天气转晴或稻株抗病性增强时,可转变为慢性型病斑。(3)白点型:病斑在叶片上呈现白色近圆形或短梭形,这种病斑不是固定型的病斑,它是在病菌侵入并向邻近细胞扩展时遇适宜的条件,而到症状出现期,环境条件又变为不适宜(如高温或低温干燥等),从而呈现白点的症状,这种白点型病斑又可随气候条件的变化而转变为普通型或急性型。(4)褐点型:为褐色小斑点,局限于叶脉间,有时边缘现黄色晕圈,常发生在抗病品种或植株下部的老叶上,不产生分生孢子,对稻瘟病的发展基本不起作用。此外,叶舌、叶耳和叶节也可发病,病斑初呈暗绿色,后变褐色至灰白色。此部位发病后常可引起节或穗颈发病。叶枕发病后也可延及叶鞘,产生不规则形大斑,有时在叶片与叶鞘相邻近处因组织被破坏而折断。水稻处于苗期至分蘖盛期,如果稻株因氮肥过多而疯长,发疯后叶片病斑密集,反而萎缩不长,根部变褐枯死。3、节瘟最初在节上生针头大的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最后使全节变黑腐烂,干燥时凹陷,易折断、倒伏。有时病斑仅在节的一侧发生,干缩后造成茎秆弯曲。节瘟在抽穗期发生时,由于营养水分不能向穗部正常输送,影响开花结实,严重时形成“白穗”或瘪粒4、穗颈瘟发生在穗颈部,即主穗梗到第一枝梗分枝的中间部分。病斑一般呈暗褐色,但在不同的水稻品种上,可呈黄白色、黄绿色.黑褐色以至黑色等。枝梗也可受害。一般抽穗后期发病受害较轻,尚可部分成熟,但影响米质。如刚抽穗时发病,多形成白穗或瘪粒5、谷粒瘟发生在稻粒及护颖上。发生在稻粒上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水稻开花前后受侵染,多不能正常结实而成暗灰色的秕谷。二是受侵染较迟的,在颖壳处呈现暗灰或褐色、梭形或不整形斑,影响结实,严重的可使米粒变黑。护颖发病时多呈灰褐或黑褐色。在自然条件下,稻瘟菌只侵染水稻。国外曾有报道,用人工接种方法,此菌可侵染小麦、大麦、玉米、粟以及稗等多种禾本科杂草。近年,国内有人在进一步探索此病菌和稗草的关系,值得继续注意。侵染循环和发生规律稻瘟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稻草和病种上越冬。在干燥条件下,分生孢子可存活半年至一年,病组织中的菌丝可存活一年以上;但在潮湿条件下,它们经2—3个月左右便都死亡。因此散落在田间、场地以及堆肥中的病菌和草堆外层的分生孢子往往不能越冬,而带病的种子、稻草和未腐烂的牛栏草,就成为此病主要的侵染源。种子带菌是苗瘟的主要初侵染来源;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侵染高峰为:3-5叶期;分蘖期;抽穗初期;同一品种在四叶期至分蘖盛期以及抽穗初期最易感病。发病条件品种差异:粳稻抗性弱于籼稻气象条件:最主要的是温度和湿度,其次是光和风高温、阴雨连绵、多雾发生重。北方地区在6月下旬平均气温如达20℃以上,稻瘟病的流行就决定于降雨的迟早和降雨量。栽培管理:。(一)施肥根据水稻生长施肥情况适量时合理施用氮肥,使水稻生长健壮。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常引起稻株疯长,叶片柔软披垂,稻株体内氨态氮和游离氢基酸含量过多,碳氮比降低,硅质化减弱、硅化细胞数量减少,加之株间郁闭多湿,既有利于病菌的侵入、生长和繁殖,又削弱水稻的抗病性,因而发生严重。适当用钾肥,提高钾氮比值,使氧素代谢正常,减少可溶性氮含量,促进茎秆的木质素的形成,可提高抗病性。(二)灌水长期深灌的稻田、冷浸田以及地下水位高、土质粘重的黄粘土田,土壤内缺乏空气,氧化作用差,降低根系活力,并使根系呼吸作用和吸收养分的能力减弱。加上土中嫌气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大量硫化氢、二氧化碳及有机酸等有毒物质阻碍根系生长,甚至稻根发黑腐烂,影呐稻株的氮、碳代谢,并使蒸腾作用降低,稻株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降低,可溶性氮素增加,硅酸的吸收与运输减少,减弱叶片表皮细胞的硅质化,致使水稻抗病力降低。但田间水分不足(如早秧田、漏水田),影响稻株的正常发育,蒸腾作用减弱,减少对硅酸盐的吸收和运转,降低稻株组织的机械抗病能力,也易诱发稻瘟病的发生。防治方法因地制宜选用抗病良种。处理病谷、病草:(一)收获时,对病田的病谷、病稻草应分别堆放,尽早处理室外堆放的病稻草,春播前应处理完毕。不要用病草催芽、捆秧把。如用稻草还田作肥料,应犁翻水中沤烂。用作堆肥或垫牛栏的稻草,均应充分腐熟后施用。有病稻谷及早加工作饲料用。(二)种子处理1.抗菌剂浸种用10%抗菌剂“40l”的1000倍液浸种48小时有杀菌和催芽的作用,也可用80%抗菌素“402”的8000倍掖侵种,早中籼稻浸2—3天,粳稻浸3—4天。以上处理不必换水,满足浸种时间后取出直接催芽。2.福尔马林闷种或浸种先用冷水预浸谷种,以吸饱水分而未露白为度,取出晾干,进行处理:闷种:将种谷放在2%福尔马林液中浸20—30分钟后取出堆置,或将种谷摊开后用同样药液淋浇后堆置(每100公斤谷种约用20公斤药液)。处理后用塑料薄膜或消过毒的麻袋,草席覆盖3小时取出,用水洗净,进行浸种催芽。浸种:将预浸后的谷种在2%福尔马林液中浸3小时,取出用水洗净后再浸种催芽。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肥管水,既可改善环境条件控制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又可促使水稻生长健壮,提高抗病性,从而获得高产稳产。一般应当注意氮、磷、钾三要素的配合施用,以及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使用,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如草木灰、矿渣、窑灰钾肥等),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后期看苗、看天、看田巧施肥。绿肥施用量一般每亩不超过1500公斤,并适量施用石灰以中和酸和促进绿肥腐烂,避免后期施用过多的氮肥。冷浸田应注意增施磷肥。管水必须与施肥密切结合。应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开设明沟暗渠,降低地下水位;实行合理排灌,以水调肥,促控结合,掌握水稻黄黑变化规律,满足水稻各生育期的需要。药剂防治根据预测和田间调查,特别注意喷药保护高感品种和处于易感期的稻田,在叶瘟发生初期应及早施药控制发病中心,并对周围稻株或稻田施药保护,以后根据病情发展及天气变化决定继续施药次数。一般可隔3—5天施用一次,共施1—2次。但是施药重点应放在预防为害性大的穗颈瘟上,而通常穗期发病的菌源主要来自叶瘟,所以应在控制叶瘟大流行的基础上,于孕穗末期、始穗期及齐穗期各施药一次。如果天气继续有利发病,可在灌浆期再喷一次。每亩每次喷药液60—75公斤。常用的药剂及每亩用药星如下:75%三环陛250g;或4%富士1号100g;或2%春日霉素90g;或25%多菌灵250g;以上药剂防效均可达80%以上,三环唑和富士1号效果最佳。水稻纹枯病该病在亚、美、非等国普遍发生,又称“花秆”、“花脚秆”、“烂脚病”,我国南方广大稻区普遍发生,北方稻区的危害也随种植水平提高而逐年加重。矮秆品种受害更重,所臻损失往往超过稻瘟病。寄主除水稻外还包括玉米、大小麦、谷子、豆类、花生等15个科的作物,影响养分合成与运输,影响灌浆,形成大量秕谷,严重时不能抽穗,造成倒伏甚至枯粒。症状特点近水面叶鞘先产生暗绿色病斑,边缘不明显,扩大后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连成云纹形,中央灰白或灰黄,湿度大时长出白色菌丝体,剑叶鞘受害影响最大病原无性世代无性态RhizoctoniasolaniKü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世代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称瓜亡革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菌丝幼嫩时无色,老熟时浅褐色,较粗,直径,8-12μm,有分枝,分枝与主枝成锐角,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分隔。菌丝细胞有细胞核3-23个,平均4-8个,为多核。菌核又菌丝体交织纠结而成,初白色,后变为暗褐色,扁球形、肾形或不规则,表面粗糙,有菌丝相连,靠病斑的内侧稍扁平凹陷,成熟后易脱落于土壤中发病规律稻纹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他寄主残体上越冬。该病菌寄主范围很广,生活力强,菌源地广泛。土壤中菌核第二年漂浮水面,萌发侵入稻株,形成病斑,再长出菌丝向四周蔓延。菌核有多次萌发特征,随水漂流,造成多次侵染。适温(25~32℃)高湿条件,氮肥使用偏迟、过量,田水过深,保持时间长等对该病发生有利。菌核在27-30℃和相对湿度95%以上时,1-2天就可萌发成菌丝,6-10天后又可形成新菌核,日光能抑制菌丝生长和促进菌核形成。因此气温在20℃以上,田间湿度达90%时开始发病,气温上升到28-32℃,且连续几天降雨,田间湿度在96%以上,最有利于病害的发展和流行。另外:菌源数量大利于发病;矮秆宽叶品种较高秆窄叶品种抗病;拔节至抽穗期易感病;偏施氮肥与集中施氮肥易发病;排水不良、深水灌田易发病防治方法打捞菌核抓好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的栽培防病,肥料应注意稳施氮、磷,增施钾、锌肥。以施足基肥、保证穗肥为原则,水稻生长中期不宜施氮肥提苗。灌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药剂防治以保护稻株最后3~4片叶为主,施药不宜过早(拔节期以前)、过迟(抽穗期以后)。药剂选择:5%井岗霉素水剂每亩150毫升或12.5%纹霉清水剂100~200毫升,或20%纹霉清悬浮剂60~100毫升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对水50~70千克喷雾。喷雾时要保证用水量,喷到稻株中、基部。水稻害虫常见的水稻害虫种类有:苗期的地下害虫;直播田的稻瘿蚊、东部山区水稻负泥虫、分蘖到抽穗期的稻纵卷叶螟、稻暝蛉、稻蝗、白背飞虱、等水稻螟虫类二化螟:鳞翅目螟蛾科,全国分布,食杂三化螟:鳞翅目螟蛾科,主要分布在北纬37°~38°以南各稻区,北方仅局部地区重,单食。大螟:鳞翅目夜蛾科,大螟分布于黄河以南,食性杂。形态对比:关于成虫:三化螟雌成虫前翅近中央有1个极明显的黑斑,雄虫前翅这一黑斑不很明显,但从顶角有一条褐色斜纹走向后缘,外缘有一列7—9个小黑点。二化螟雌雄成虫前翅外缘都有一列7个小黑点,且翅面布满褐色不规则小点,大螟前翅翅面有光泽,翅中部从翅基至外缘有明显的暗褐色纵线,此中线上下各有2个小黑点。关于幼虫:三化螟幼虫虫体黄白色,腹足退化。二化螟幼虫体背自中胸至第9腹节有暗褐色纵线5条,最外侧的两条通过气门,称为气门线,头淡褐色。大螟的幼虫虫体粗壮,腹部淡黄色,背面带紫红色,故又称为紫螟。关于卵:三化螟卵呈长椭圆形块状,上面复盖褐色鳞毛;二化螟卵块呈长带状,卵粒呈鱼鳞状排列,台湾稻螟卵排列成鱼鳞状卵块,卵粒扁平;大螟卵块呈带状,卵粒扁圆球形。关于蛹:三化螟蛹形瘦长,头顶钝圆;二化螟蛹额中央钝圆突出;台湾稻螟蛹额中央向下凹,大螟蛹体明显较前三种大,头顶不呈钝圆。发生规律春季温度回升到16℃以上,年中发生期越长;有效积温越高,世代数就相应增多,虫害发生亦早,早稻穗期受害通常较重。春季温暖且雨量很少,不能满足化蛹的需要,越冬代始蛾期推迟,发生量随之减少;反之,春季温暖多雨,化蛹进度也快,发生量就增多;但雨量过大,湿地过多或淹浸,则极易使幼虫和蛹死亡,发生量也相应减少,发育期推迟。早稻迟熟品种面积大的稻区,或
本文标题:水稻.ppt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576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