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蔬菜病害蔬菜上发生的病害多达几百种,但从病原来看基本上可分为五大类: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生理病害。现将这几大类病害田间简单诊断方法介绍如下:细菌性病害一个特征是病普部位有腐烂、斑点、枯萎、溃疡现象,但无明显附着物。另一个特征是发病后期发病部位往往有脓溢,这是其他病害所没有的现象。如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番茄青枯病等。真菌性病害此类病害有病斑且病斑较大,尤其在发病中后期的病斑上病症(包括轮纹状斑、黑色斑、霉层、粉状物、黑点等)形成十分明显。如黄瓜霜霉病、辣椒炭疽病等。病毒性病害病毒靠昆虫传播或接触磨擦传播,几乎所有的蔬菜都可感染病毒病害。蔬菜受病毒侵染后,往往出现维管束系统坏死。主输导组织受害后,全株出现受害症状;支输导组织受害后,局部表现受害症状;微支输导组织受害,形成坏死斑点或斑块。病毒病发病症状,没有脓溢、穿孔、破溃等现象,这是田间鉴别病毒病的主要依据之一。根结线虫病可造成植株地上部分生长不良,地下部分膨大异常,似肿瘤状。生理性病害首先从整个大田观察,出现的症状是成块成块的发生,不是像病毒、细菌、真菌侵染发病和线虫危害的那样是个别或局部发病,而是先出现发病中心,再向四周扩散蔓延。非侵染性生理病害,由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非生物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植物病害。如缺素症又称生理性病害。因不能传染,也称非传染性病害。猝倒病猝倒病俗称“倒苗”、“霉根”、“小脚瘟”,主要由瓜果腐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侵染所致。刺腐霉及疫霉属的一些种也能引起发病。病菌寄主范围很广,严重时可引起成片死苗。由腐霉属(Pythium)、疫霉属(Phytophthora)、丝核属(Rhizoctonia)等真菌引起的苗期植物病害。可影响幼苗生长,严重时造成缺苗甚至毁种。不同种类的真菌引起不同的症状。腐霉属和疫霉属侵染幼苗的茎基部呈水渍状变软,使之迅速萎蔫,最后茎基部呈线状缢缩。有时子叶尚未表现症状即已倒伏,故名猝倒。幼苗大多从茎基部感病(亦有从茎中部感病者),初为水渍状,并很快扩展、溢缩变细如“线”样,病部不变色或呈黄褐色,病势发展迅速,在子叶仍为绿色、萎蔫前即从茎基部(或茎中部)倒伏而贴于床面。苗床湿度大时,病残体及周围床土上可生一层絮状白霉。出苗前染病,引起子叶、幼根及幼茎变褐腐烂,即为烂种或烂芽。病害开始往往仅个别幼苗发病,条件适合时以这些病株为中心,迅速向四周扩展蔓延,形成一块一块的病区。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营腐生生活。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直接侵入幼芽,或芽管顶端膨大后形成孢子囊,以游动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到幼苗上,从茎基部侵入。湿度大时,病苗上产生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虽喜34℃高温(30~36℃),但土温15~20℃时繁殖最快,在8~9℃低温条件下也可生长,故当苗床温度低,幼苗生长缓慢,再遇高湿,则感病期拉长,特别是在局部有滴水时,很易发生猝倒病。尤其苗期遇有连续阴雨雾天,光照不足,幼苗生长衰弱发病重。当幼苗皮层木栓化后,真叶长出,则逐步进入抗病阶段枯萎病发病时幼茎基部变褐缢缩、萎蔫猝倒。成株发病时,初期下部叶片不变黄即萎蔫,早晚尚可恢复,数天后不能再恢复而萎蔫枯死。潮湿时,茎基部半边茎皮纵裂,常有树脂状胶质溢出,上有粉红色霉状物,最后病部变成丝麻状。撕开根茎病部,维管束变黄褐到黑褐色并向上延伸。黄瓜枯萎病,又名萎蔫病、蔓割病、死秧病,是一种由土壤传染,从根或根颈部侵入,在维管束内寄生的系统性病害(导管型枯萎病),是黄瓜生产上较难防治的病害之一,常造成较大损失。病原为尖镰孢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oxysporum(Schl.)F.spcucumerinumOwen),属半知菌类真菌。病菌产生大小两种类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或镰刀形,无色透明,顶细胞圆锥形,有的微呈钩状,基部倒圆锥截形或足细胞,具隔膜1~3个。小型分生孢子多生于气生菌丝中,椭圆形或腊肠形,无色透明,无隔膜。厚垣孢子表面光滑,黄褐色。枯萎病在整个生长期均能发生,以开花结瓜期发病最多。苗期发病时茎基部变褐缢缩、萎蔫碎倒。幼苗受害早时,出土前就可造成腐烂,或出苗不久子叶就会出现失水状,萎蔫下垂(猝倒病是先猝倒后萎蔫)。成株发病时,初期受害植株表现为部分叶片或植株的一侧叶片,中午萎蔫下垂,似缺水状,但早晚恢复,数天后不能再恢复而萎蔫枯死。主蔓茎基部纵裂,撕开根茎病部,维管束变黄褐到黑褐色并向上延伸。潮湿时,茎基部半边茎皮纵裂,常有树脂状胶质溢出,上有粉红色霉状物,最后病部变成丝麻状。疫病蔬菜疫病主要是茄科与葫芦科蔬菜的流行性病害,自80年代前后发生以来不断发展,目前还有加重趋势,危害严重的主要有黄瓜疫病、辣椒疫病、茄子疫病、韭菜疫病和番茄与茄子绵疫病等。本病由疫霉属真菌引起,分布广泛可致被感染体坏死、软腐和枯萎,造成植株成片枯死与毁种。黄瓜疫病主要由甜瓜疫霉侵染所致,病菌除黄瓜外还侵染冬瓜、西葫芦、瓠瓜、菜瓜、甜瓜和西瓜;辣椒与茄子疫病主要由辣椒病霉侵染所致,此外还侵染番茄与南瓜、西瓜、甜瓜、黄瓜和菜瓜;韭菜疫病由葱、洋葱、蒜、番笳和茄子,番茄与茄子绵疫病由寄生疫侵染所致,还侵染辣椒、马铃薯、黄瓜和南瓜。这些蔬菜疫病间的寄主交叉现象比较普遍,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方法类似。辣(甜)椒疫病辣椒疫病的病原是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属于鞭毛菌的真菌。病菌孢囊梗简单,菌丝状,淡色。孢子囊顶生,长椭圆形,淡色,顶端有乳头状突起,大小为27.6~55.8×15.5~31.6微米。萌发时产生多个有双鞭毛的游动孢子。卵孢子圆球形,黄褐色,直径为15~28微米。病菌还能产生球形的厚壁孢子,淡黄色、单胞。辣椒疫霉菌的寄主范围较广,除辣椒外还能寄生番茄、茄子和一些瓜类作物。疫病的病原菌的卵孢子可存活3年以上,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越冬,可度过不种植寄主作物的季节。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卵孢子开始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侵入辣椒的根部、茎基部、叶部。在辣椒生长期间,病株陆续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主要随灌溉的水和雨扩散传播,发生多次再侵染。病原菌还可通过风雨吹溅和农事操作而传染,引起叶、枝、果发病。辣(甜)椒疫病主要为害叶片、果实和茎,特别是茎基部最易发生。幼苗期发病,多从茎基部开始染病,病部出现水渍状软腐,病斑暗绿色,病部以上倒伏。染病幼苗茎基部呈水浸状软腐,致上部倒伏,多呈暗绿色,最后猝倒或立枯状死亡;定植后叶部染病,产生暗绿色病斑,叶片软腐脱落;茎染病亦产生暗绿色病斑,引起软腐或茎枝倒折,湿度大时病部可见白霉;花蕾被害迅速变褐脱落;果实发病,多从蒂部或果缝处开始,初为暗绿色水渍状不规则形病斑,很快扩展至整个果实,呈灰绿色,果肉软腐,病果失水干缩挂在枝上呈暗褐色僵果。辣椒疫病对产量、品质影响极大,严重时减产50%以上,甚至造成毁灭性的危害。[1]田间最初仅有少数植株发病,但也形成传病中心,很快向周围扩散,侵染邻近植株。根据各地田间调查证明,由1个病株向周围扩展,10天内发病面积可达到12平方米,20天内即可达到45平方米。如在适宜条件下,由开始发病到全田发病只需7天左右。黄瓜疫病幼苗期到成株期都可以染病。幼苗染病,开始在嫩尖上出现暗绿色、水浸状腐烂,逐渐干枯,形成秃尖。成株期主要危害茎基部、嫩茎节部,开始为暗绿色水浸状,以后变软,明显缢缩,发病部位以上的叶片逐渐枯萎。叶片被害产生暗绿色水浸状病斑,逐渐扩大形成近圆形的大病斑。瓜条被害,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近圆形凹陷斑,后期病部长出稀疏灰白色霉层,病瓜皱缩,软腐,有腥臭味。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粪肥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主要靠雨水、灌溉水、气流传播。这种病害发病周期短,流行迅速,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容易流行。连续阴雨天发病重。发病适温28到30摄氏度,雨量大、降雨次数多或浅水多且量大病害易发生、传播快。因此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湿度大条件下发病重。黄瓜疫病•黄瓜疫病植株节间部受害症状•黄瓜疫病整株受害症状•黄瓜疫病幼苗受害症状•黄瓜疫病瓜条受害症状黄瓜蔓枯病叶片、茎蔓、瓜条及卷须等地上部分均可受害,主要危害叶片和茎蔓。叶片染病,多从叶缘开始发病,形成黄褐色至褐色“V”字型病斑,其上密生小黑点,干燥后易破碎。茎蔓染病,主要在茎基和茎节等部位,初始产生油浸状小病斑,逐渐扩大后往往围绕茎蔓半周至一周,纵向可长达十几厘米,病部密生小黑点,后期病斑变成黄褐色。田间湿度大时,病部常流出琥珀色胶质物,干燥后纵裂,造成病部以上茎叶枯萎。此病在病部产生小黑点为主要识别特征,茎部发病后表皮易撕裂,引起瓜秧枯死,但维管束不变色,也不危害根部,可与枯萎病相区别。Mycosphaerellamelonis称甜瓜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叶面生,多为聚生,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外露,球形至扁球形,器壁淡褐色,顶部呈乳状突起,器孔口明显;分生孢子短圆形至圆柱形,无色透明,两端较圆,正直,初为单胞,后生1隔膜。子囊壳细颈瓶状或球形,单生在叶正面,突出表皮,黑褐色;子囊多棍棒形,无色透明,正直或稍弯;子囊孢子无色透明,短棒状或梭形,一个分隔,上面细胞较宽,顶端较钝,下面的孢子较窄,顶端稍尖,隔膜处缢缩明显黄瓜蔓枯病•黄瓜蔓枯病叶片受害症状•黄瓜蔓枯病茎蔓受害症状黄萎病茄子黄萎病又称半边疯、黑心病、凋萎病,是为害茄子的重要病害。茄子苗期即可染病,田间多在座果后表现症状。茄子受害,一般自下向上发展。初期叶缘及叶脉间出现褪绿斑,病株初在晴天中午呈萎蔫状,早晚尚能恢复,经一段时间后不再恢复,叶缘上卷变褐脱落,病株逐渐枯死,叶片大量脱落呈光秆。剖视病茎,维管束变褐。有时植株半边发病,呈半边疯或半边黄。此病对茄子生产为害极大,发病严重年份绝收或毁种。茄子黄萎病病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的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Kleb.)。病菌分生孢子梗直立,细长,上有数层轮状排列的小梗,梗顶生椭圆形、单胞、无色的分生孢子。厚垣孢子褐色,卵圆形。可形成许多黑色微菌核。病菌以菌丝、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一般可存活6~8年。第二年从根部伤口、幼根表皮及根毛侵入,然后在维管束内繁殖,并扩展到茎、叶、果实、种子。当年一般不发生再侵染。因此,带菌土壤是本病的主要侵染源,带有病残体的肥料也是病菌的重要来源之一。病菌也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种子内外越冬,带病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病菌在田间靠灌溉水、农具、农事操作传播扩散。从根部伤口或根尖直接侵入。病害多在门茄坐果后开始发生。植株半边下部叶片近叶柄的叶缘部及叶脉间发黄,渐渐发展为半边叶或整叶变黄,叶缘稍向上卷曲,有时病斑仅限于半边叶片,引起叶片歪曲。晴天高温,病株萎蔫,夜晚或阴雨天可恢复,病情急剧发展时,往往全叶黄萎,变褐枯死。症状由下向上逐渐发展,严重时全株叶片脱落,多数为全株发病,少数仍有部分无病健枝。病株矮小,株形不舒展,果小,长形果有时弯曲,纵切根茎部,可见到木质部维管束变色,呈黄褐色或棕褐色。霜霉病霜霉病是由真菌中的霜霉菌引起的植物病害。霜霉菌是专性寄生,极少数的霜霉菌已可人工培养,如引起谷子白发病的禾生指梗霉、引起白菜霜霉病的寄生霜霉。此病从幼苗到收获各阶段均可发生,以成株受害较重。主要为害叶片,由基部向上部叶发展。发病初期在叶面形成浅黄色近圆形至多角形病斑,容易并发角斑病,空气潮湿时叶背产生霜状霉层,有时可蔓延到叶面。后期病斑枯死连片,呈黄褐色,严重时全部外叶枯黄死亡。黄瓜霜霉病黄瓜霜霉病病原为鞭毛菌亚门假霜霉属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cubensis(Berk.etCurt.)Rostov.】[3],该病菌的孢子囊靠气流和雨水传播。在温室中,人们的生产活动是霜霉病的主要传染源。黄瓜霜霉病最适宜发病温度为16-24℃,低于10℃或高于28℃,较难发病,低于5℃或高于30℃,基本不发病。适宜的发病湿度为85%以上,特别在叶片有水膜时,最易受侵染发病。湿度低于70%,病菌孢子难以发芽侵染,低于60%,病菌孢子不能产生。病菌为活体专性寄生真菌,种子不带菌,病菌主
本文标题:蔬菜病害图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577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