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节生态问题及其表现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在我国,生态环境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地理组23(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及比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2.了解我国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分布。3.认识我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多种途径收集地理信息,来说明出现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2.学会分析某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形成过程及对区域和其他地方的影响。(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学生的全球环境意识和中国环境危机意识。2.通过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情感。优秀个人:优秀小组:二组、三组、四组学案中的闪光点:书写认真、做题比较认真学案中存在的问题:1、个别同学卷面不很整洁2、构建知识体系的习惯需要进一步强化预习成果展示1、生态问题的主要类型2、我国生态危机产生的人为原因。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准备:独立思考两分钟,写出探究题的要点,存在的疑点做好标注,一会提交小组讨论讨论要求:1、小组内合作探究,完善探究点的答题思路,列出提纲,总结完善自纠结果。2、时刻联系课本,注重学习效率。3、组长宏观调控,做好讨论结果反馈及展示准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读教材P40知识窗图2-2-8和图2-2-9“荒漠化形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表示的是引起的荒漠化,乙图表示的是导致的生态问题,最终导致。(2)选择甲图或乙图,根据图中所示的原理,叙述荒漠化的形成过程。过度开采地下水给水过多土壤盐渍化荒漠化甲图: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土壤缺水而使植物枯死,土地荒漠化产生。乙图: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经水分蒸发过程而在地表积累,导致土壤盐渍化,使土地不适合植物生长而植被稀疏【思考】荒漠化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荒漠化成因•a.自然因素:•(a)降水少,气候干旱,多风•(b)土质疏松:第四纪松散的沉积物•b.人为因素:•(a)草原过度农垦•(b)草原过度放牧•(c)过度砍柴•(d)城市化破坏植被•(e)水资源利用不当。合作探究精讲点拨•a.土壤肥力下降和生物生产力降低。沙漠化使耕作层内细物质损失10~30%,有机质、氮、磷、钾大量损失。•b.侵吞土地•c.形成沙尘暴•d.破坏房屋。降下数厘米至几十厘米的沙。荒漠化的危害又有哪些?沙尘暴•2、读教材P41活动图回答:•我国有哪些主要的生态问题?分析某种生态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以水土流失为例)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参考答案森林锐减、草地退化、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沙尘暴等。1.水土流失原因:自然因素包括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植被稀疏等;人为因素包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滥垦乱伐、开矿修路等。2、水土流失的后果:①降低土地肥力,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②使下游泥沙增多,河床抬高,引发洪涝灾害等•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以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表现的最为突出。据l999年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全国现有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1%,其中水蚀面积l65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l7.2%;风蚀面积l91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9.9%。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反思拓展•总结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区别1、最显著的区别是成因的差异:水土流失是由于气候湿润,流水作用较强或者多暴雨,土质疏松或因坡度重力导致土壤容易被冲刷侵蚀,最终引起“水”和“土”的流失。另外再加上人类的砍伐森林,垦殖草原,过度放牧,破坏地表植被。荒漠化则是风力作用较强的地方,原生植被稀少,由于更加干旱或者人类垦殖采伐导致原生荒漠扩大,原有的林地、耕地、草地退化,有向荒漠发展的趋势。2、因为成因的差异也造成了两者多发区的差异水土流失多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荒漠化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小结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1、某生态问题出现的地区2、某生态问题出现的原因,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分析4、治理某种生态问题的方法(可采取“对症下药”的思路归纳)3、某生态问题的危害系统总结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人为原因自然原因表现形成原因我国的生态危机表现形成原因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限时作业•认真独立完成限时作业题目
本文标题:生态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590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