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数字网络中古籍分类的作用和趋势
数字网络中古籍分类的作用和趋势鲍国强(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善本组)在众多的事物组织工作中,我国的古籍分类是一种比较独特而又耐人寻味的业务工作。自西汉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刘歆在其父刘向皇家藏书提要汇编《别录》的基础上编定《七略》,产生了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七略分类法”开始,我国的古籍分类因与书目款目一起肩负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历史重任,两千多年来,始终是古籍组织者的专业圈内的工作,与广大的古籍检索者始终保持着一种比较生分的关系,不注重古籍分类以后的分类查检问题。即便是普通图书分类如何方便读者的讨论风起云涌的现代,古籍分类还是基本处于我行我素状态,至多在古籍范围和部类调整方面作些考虑研究(如《中国古籍总目》项目等)。而这些考虑研究除了反映古籍组织者对古籍学科体系的认识水平之外,仍未涉及如何使读者更方便、快捷地使用类目或分类号检索古籍。实际上,从古籍分类的整体工作看有三个环节:一是编制分类法;二是具体分类,组织分类目录;三是制作读者利用分类目录的检索工具,并及时分析研究读者查检分类目录的实际状况,以便不断改进第一、第二环节的工作。如果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古籍分类与古籍的快捷检索存在某种脱节现象,有着历史局限的必然性,那么现代,尤其是号称闪电速度的电脑网络时代,快捷检索还没有成为古籍分类工作的重要内容,几乎使分类检索途径形同虚设,则是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了。笔者结合古籍分类目录编制和使用方面的初浅体会,试侧重古籍分类整体工作的第三环节,就古籍书目数字化网络环境下古籍分类工作的作用体现和发展趋势的题目谈谈自己的分析和认识,供同行参考。一、古籍分类及其检索状况古籍分类就是按照古籍内容的学科性质,分门别类,把它们组织成一个知识体系。它不仅揭示出某古籍的基本内容,揭示出同一科目有些什么古籍,而且还可以揭示出各个科目古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这种古籍组织法可以让读者了解各类和各种古籍之间的关系,明确某种古籍的主要内容,以便按类索书。这种方法是我们检索古籍的主要途径之一。因历史局限,在古代,古籍分类的目的主要是组织藏书,体现分类者“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水平,至于让学子如何方便地按类索书,从古籍分类目录的整体上看,是次要的、被忽略的或是因分类简单没有必要考虑的,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时至今日,古籍的分类体系已经比较复杂,如何方便地让读者使用古籍分类目录,按类索书,应该成为古籍分类工作的主要目的,否则就是沿袭传统习惯,颠倒了主次关系,与古籍收藏单位的服务主旨不符。以前,书本和卡片是古籍分类目录的主要载体,也是古籍收藏单位向读者提供古籍分类检索的全部工具。书本式和卡片式古籍分类目录往往会提供分类法简表。我认为,这种古籍分类目录对读者来说很象“没有标明目的地的纸上迷宫”。因为一开始你不知道你要找的书在哪一类,这个类在哪里,所以跟没有标明目的地的迷宫一样。人进入实际迷宫是看不到其他路径的,但平面迷宫能让你看到全部路径,尽管一开始你还不知道哪条路径通向目的地。查古籍分类目录时,人们可以依据分类法简表整体翻检目录,路径看到不少,就是不能马上知道自己要走哪条路,此境遇就象纸上迷宫一样。此间要说明的是,本文分析的是绝大多数不熟悉古籍分类法读者的状况,不包括古籍分类法的编制者、古籍分类工作者和少数熟悉古籍分类法的老读者,因为这些人士不具有古籍分类目录检索者的普遍特点和需求,所有检索工具使用方法的设计都应从绝大多数不熟悉人士的普遍特点和需求来考虑。现在,网上古籍书目数据库已经进入实际使用阶段,其中含有分类检索路径。但我还是觉得这种分类检索方法,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基本是“远距离盲人摸象”。与看书本式和卡片式古籍分类目录你还能看到分类脉络相比,现在你更是感到云山雾罩,分类脉络在机器和系统里,你根本感觉不到。查看书本式和卡片式古籍分类目录可以比作“近旁盲人摸象”,你一伸手,就能摸着象,或是腿,或是尾巴,是否是你需要的,再慢慢找。现在是想通过分类检索路径查网上古籍书目数据库,你一伸手,可能什么也没有,你得碰好几次壁,绕好几个弯,摸索好长时间,抓到的可能是大象尾巴,不是你所需要的,你还得继续摸索,这与“远距离盲人摸象”有什么两样?如果你始终不知道类号或类目,那最终还是白费劲。我咨询过不少利用网上古籍书目数据库人士,不但读者对网上古籍书目数据库,或是不知道怎么用无从下手,或是嫌效果不好不爱用,就是古籍分类专业人士若不是业务工作需要也不愿或不会用分类检索路径查书,宁肯使用书名或著者的路径。这就使得花费许多人力、经费建立的古籍分类检索路径,对读者来说,几乎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其中的原因,不在读者,也不是古籍分类的作用过时了,而是我们的古籍分类及其有关工作没做好。我在2002年9月22日国图主页查过“普通古籍库”(该库使用刘国钧线装书分类法)。键入“目20”(“书目目录”的分类号)检索词,选用匹配规则为“前方一致”和“任意一致”,检出的书目记录均为17条,匹配规则改为“等于”时,检出15条(目20没有再细分,减少2条当是分类号有误)。核对书本式《北京图书馆普通古籍总目·目录门》(1990年8月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中“目20书目目录”类及目录门编目母片,有单行本书目目录4种15部,应做记录11条(其余5条为分析记录,还有1条可能是误编)。这11条记录全部检出。由此看,若知道分类号,检出率还是相当高的。如果不知道分类号,那情形就完全相反了。我在查国图主页的“善本古籍库”时就遇到这种情况。“善本古籍库”是使用四库分类法,且依类目顺序排列古籍。我键入“目录”检索词,匹配规则为“前方一致”,检索结果为1条;匹配规则为“任意一致”,检索结果为343条;匹配规则为“等于”,检索结果为0。键入“子部目录”和“子部目录类公藏目录”,其检索结果均为0。检索结果不是0,就是太多了,其中的原因是没有准确键入分类检索词。在键入正确的检索词“史目录”后,检索结果仍为0,可见是数据库本身也有问题。而要准确键入分类检索词,就必须掌握两点:一是要了解自己要查的古籍的分类号是什么或是哪几个类目名词;二是若为类目就要把握这几个类目的构成次序和空格格式。其中的类目检索要求对读者来说是很不低的,也很难达到满意的检索效果,因而也是不现实的。而现在的情形是,因为没有向读者提供刘国钧线装书分类法和四库分类法,读者想掌握分类号或类目也无从谈起。简要分析归纳网上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分类检索现状,其主要问题如下:1.古籍书目数据库分类检索途径的建设质量参差不齐,问题尚多。2.使用分类号检索要比用类目快捷、简单、有效,不易出错。3.绝大部分读者无从掌握分类检索词(分类号或类目),无法利用分类检索途径,分类目录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二、古籍分类应有作用的发挥和技术路径要让读者方便地通过分类路径检索网上的古籍书目数据库,发挥古籍分类目录的应有作用,应该从分类目录的体系谈起。J.H.谢拉(Shera)在他和M.E.伊根(Egan)合著的书中认为,分类目录系统包括:1.分类目录;2.主题索引;3.著者书名索引。我国目录学专家也认为:一部完整的分类目录应该包括分类目录、分类目录的主题索引、著者目录、书名目录四个部分;其中主题索引是分类目录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见《分类目录主题索引编制法》1980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而我国古籍收藏单位手工目录的现状是,有不少单位只有分类目录,没有著者目录和书名目录;有些单位只有一套分类目录仅供工作人员查检,读者不能直接使用;象国图那样向读者提供分类目录、著者目录和书名目录三套古籍目录的单位还不普遍;至于分类目录的主题索引尚未正式见到。关于完整的分类目录由分类目录、分类目录的主题索引、著者目录、书名目录四个部分组成的理念更是没有成为古籍编目人员的业务指导思想和实际行动,至多是把古籍分类目录、著者目录、书名目录三个部分看成互为补充检索途径,统一组成古籍藏书目录体系。上述状况,虽然使古籍分类目录很不利于读者,但是毕竟有胜于无,读者还能勉强查检,就是要花的工夫多一些。而在网上古籍书目数据库,作为分类目录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的主题索引偏偏没有,读者想利用分类检索途径而无从下手,只好放弃。这就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了。为了在网上古籍书目数据库充分发挥分类目录的应有作用,让读者可以得心应手地利用分类检索途径查检所需古籍,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显示的记录提供分类号或类目。因为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全部记录已经包含了分类号或类目,这个要求只需调现成程序处理一下即可实现。如果显示的记录含有分类号或类目,读者通过著者或书名途径找到所需某类书的一种,便可使用该分类号或类目通过分类检索途径去查检该类的全部古籍。2.设计古籍分类法导引系统。古籍分类法导引系统就是把原来附在书本式和卡片式古籍分类目录之前的分类法简表或详表放在网上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分类检索途径之前,用树状结构表示,起到分类索引的作用,使读者可以按类查书,以免无从下手。3.制作古籍分类法链接系统。在古籍分类法导引系统基础上增加分类号或类目与相应的古籍书目记录的链接功能,读者只要找到合适的类目,一点鼠标,即可显示全部记录,免去读者需再通过分类检索途径查检古籍的麻烦。4.编制古籍分类法主题索引。古籍分类法实际上是由一个个主题分类组成的有序整体。向读者提供古籍分类法主题字顺索引,由读者自主地使用分类检索途径查检网上古籍书目数据库,这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网上分类目录难查的问题。在这方面,可举去年我在国图分馆主持编制的《普通古籍分类表类名索引》(指刘国钧线装书分类法)例子说明有关问题。粗略分析,该索引有四个方面作用:⑴帮助读者更快捷地按类查检互联网上我馆主页中的普通古籍书目数据库。具体情形上文已有分析。⑵帮助读者更快捷地查检普通古籍分类卡片或书本目录。分类表体系读者是不熟悉的,但分类表中的类名则基本是读者日常使用的概念或语词,现在将这些类名按笔画或汉语拼音顺序排列起来,分别注明类号,而分类目录就是按类号顺序排列的,知道了类号,这卡片或书本分类目录就好查了。⑶使普通古籍分类目录起到主题目录的作用。我国古籍的主题比较复杂,所以目前古籍主题目录不多,我们也没有做普通古籍的主题目录。但因为普通古籍分类表主要是“因书设类”,兼顾普通古籍的学科体系,所以许多类名也就具有主题词或关键词的性质。读者对使用主题目录去查找所需古籍文献是喜闻乐见的,读者可以把《普通古籍分类表类名索引》中的词条看作是主题词或关键词,然后根据所提供的类号去查有关目录,以达到按主题词查检古籍文献的目的。⑷帮助编目员更快捷、准确地进行普通古籍分类工作。古籍分类工作向来是编目工作的重要环节。如果古籍分类体系及其有关要求没有烂熟于胸,类分古籍就会很吃力,有时分类表已经有这个类,因为不熟悉,就会怎么也找不到。甚至有这样的情况:类目已经查到了,因为其后所列的类号有仿分和复分等具体要求,由于不清楚其中的关窍,最终类号还是给得不对。《普通古籍分类表类名索引》可以成为编目员快捷、准确地使用《北京图书馆普通古籍分类表》的有效辅助工具。考虑到《普通古籍分类表类名索引》是为了让更多的读者方便地利用我馆的(主要是网上的)普通古籍分类目录,所以,在编制索引工作当中,自始至终贯彻了有利于读者使用的方便和通俗的原则。已经考虑到并实施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⑴索引条目包括分类表中的学科名(如:经学)、书名(如:史记)、地名(如:浙江)、事件名(如:戊戌变法)、器物名(如:竹简)等全部类名。索引条目确立原则是读者可能首先想到的语词,专指性强;在分类表中具有泛指意义或供复分的语词,如:总论、丛书等,一般不做独立条目进行索引。⑵个别类名现在看来不太通俗,费解,其索引条目后酌加注释。如:新闻纸(报纸的旧称)、苑囿(蓄养禽兽的圈地)。⑶有些类名具有合并性质,制作索引条目时进行了拆分还原。如:语解,另制作三条索引条目:辽史语解、金史语解、元史语解。⑷根据普通古籍的实际分类情况,酌情增加对读者检索有用的索引条目。如:别传,依据个人传记的其他名称增加以下相关条目:日记、墓志铭、行状、行述、讣告、荣哀录、事实。⑸有些类名不够准确
本文标题:数字网络中古籍分类的作用和趋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60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