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土地利用规划学一、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二、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基础三、土地利用规划的地位与作用四、建国后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第一章绪论1、土地利用的含义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利用是自然条件和人的干预所决定的土地功能。王万茂教授:土地利用是土地质量和人为干预所决定的土地功能。土地利用:指土地的自然属性和人为干预所决定的土地功能。土地功能包含: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土地:一、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2、规划的概念在区域范围内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在区域范围内合理的组织产出、开发资源、布局生产、发展城镇,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土地利用规划:一、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3、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在时、空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合理分配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地,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制定出最优的土地利用方案,获取最大的综合效益。土地利用方案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布局。一、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1、系统工程理论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到总体最优的效果。2、控制理论1.控制与控制论的对象是一个由信息组成的有限整体,即信息系统。2.有机体的信息传递是有规律的,信息系统中有阀的存在,信息传递可控制。3.较重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带有可逆性。4.控制与控制论是研究信息系统的手段,不是最终目的。二、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基础3、弹性理论在经济学中,弹性是指当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一变量对另一变量变化反应的灵敏程度。经济学中弹性主要是指见价格弹性。弹性理论内涵:1.规划的弹性是一种动态的思想。2.规划的弹性是一种协调的思想。4、功能分区理论功能分区的原则:1.各功能之间应有联系。2.各区用的布局紧凑,整齐。3.为组织生产,方便生活创造条件。4.有利于卫生、防疫、防火,和环境保护。二、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基础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基础还有:精明增长理论、人地协调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二、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基础三、土地利用规划的地位与作用1、土地利用规划的地位1.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的“龙头”2.土地利用规划是政府的“有形之手”3.土地利用规划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手段2、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1.宏观调控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是国家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兼顾国家和名族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通过立法采取经济和行政措施对土地利用从宏观上进行调整和控制。2.微观控制在宏观布局的基础上对土地合理组织利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产出率和利用率,降低土地占有率。土地利用的微观规划表现在具体措施在特点阶段和部门的实施。三、土地利用规划的地位与作用建国后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大致可分为三阶段:1.建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开始的国营农场、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土地利用规划阶段2.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前土地前土地利用规划的低潮阶段。3.改革开放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阶段2005年东莞市土地利用规划情况四、建国后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土地利用原理包含土地、土地利用和原理三要素。土地资源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利用即具有自认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综合考虑土地的自然特征、社会特征和经济特征,以及土地利用的经济规律,我们认为土地利用最主要的原理有以下几点:地域分与原理、地租地价原理、土地区位理论、可持续利用理论、系统理论、生态经济理论等。这些理论成为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第二章土地利用原理1、地域分异规律概述2、地带性规律3、非地带性规律一、地域分异原理形成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两种:一是太阳辐射,二是地球内能。地带性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飞地带性的能量来自的球内能,因此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互不从属,相互对立,具有矛盾性;但它们又共同作用于自然地理环境中,二中存在着互相制约的联系,具有统一性。1、地域分异规律概述在地球表面,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为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纬向地带性是由于地球的形状和运动,以及他在宇宙中的位置,使得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使得它表面的热量条件和许多自然现象随纬度不同而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经向地带性是指地理环境各组要素和自然综合体按经线方向由海洋向内陆变化的规律。垂直地带性是由于海拔高度的差异引起的自然景观的垂直递变规律。这三个地带性相互作用,共同支配这自然地理环境三度空间的地域分异被合称为“三维地带性”。2、地带性规律地带性的分布地带性植物非地带性规律是自然景观的一种隐域性分布规律,受隐域性因子的控制,在地理分布上具有地方性特点,可以呈带状或斑状分布。非地带性:3、非地带性规律地租地价理论概述地租理论地价理论二、地租地价理论地租就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而获得的收入,它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低价是土地所有权的价格,是土地资产保有者所拥有的资产金额,是出售土地所有权可取的的金额,也是购买土地所有权的价格。1、地租地价理论概述2、地租理论地租理论古典地租理论马克思地租理论现代西方地租理论当代西方地租理论3、地价理论地价理论马克思地价理论西方经济学地价理论区位理论发展史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土地区位论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三、土地区位理论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是1880年由W.高首次提出,于1886年被翻译为location。1、区位理论发展史德国学家杜能于1826年提出了农业区位论,标志着区位理论的诞生。杜能证明了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到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物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些同心圆结构称为“杜能圈”2、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韦伯于1909年提出的。于杜能一样韦伯也采用“孤立化的的方法”,其工业区位理论是建立在一下三个基本假定条件下的:①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确定②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确定③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3工业区位理论中心的理论也称为中心地方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的。克里斯塔勒创建中心地理论深受杜能和韦伯区位论的影响,故他的理论也建立在理想地表之上。克里斯塔勒认为,有三个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的形成,他们是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4、中心地理论1.可持续利用的内涵2.土地可持续利用含义3.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具体目标土地规划四、可持续利用理论五、系统理论土地利用系统整体性关联性结构性开放性系统工程是一门统筹全局、综合协调研究系统的科学体系。霍尔三维结构是美国系统工程专家霍尔于1969年提出的一种系统工程方法论。三维结构体系形象的描述了系统工程研究的框架,对其中任一阶段和每一个步骤,有进一步展开,形成了分层次的树状体系:1.明确问题2.建立评价体系3.系统分析4.系统综合5.系统方案的优化选择6.系统决策7.系统实施2、土地利用系统工程由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六、生态经济学原理1、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比较传统经济学忽略了人类经济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生态环境,认为人类的经济活动仅是一个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学将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作为绝对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而且认为他们都有经济价值。生态经济学是通过对生态系统中的自然再生产过程中的解析,同时研究经济系统中经济再生产的作用机理运动规律。2、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观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在我国,土地问题尤为严峻,我国人多地少,土地缺乏科学利用管理,利用效率低下。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1.土地资源匹配、分布不均匀2.人口严重压迫资源3.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整体效益低
本文标题:土地利用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628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