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神农架林区国家生态园建设
神农架林区国家生态园建设神农架林区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功能区,是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和亚洲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其独特的生态价值已具备世界自然遗产的基本条件。充分发挥神农架生态优势,将神农架建设成为国家生态园,是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的重大战略抉择。“十一五”时期,是神农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通过建设我国一流的生态园区,制定科学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经济的规划,充分体现国家生态园建设在神农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位置和基础性作用,对于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国家生态园建设的现实基础(一)宏观背景进入21世纪,全球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与自然环境开始走向协调与和谐,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生态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环境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绿色消费将成为人们的普遍需求,群众性的环境保护运动正在全球兴起,生态文化已初步形成国际性的时代潮流。1993年我国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明确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宏伟战略。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提高到基本国策的高度,并明确指出加强人口、资源、环境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神农架的自然资源以其独特的生态价值享誉国内外,国家和湖北省对神农架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提出了明确要求。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在神农架建立了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九十年代初,神农架被列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和亚洲生物多样性示范区。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16字方针,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表明神农架林区既面临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生态建设步入良性循环的关键时期。(二)有利条件1.具有良好的生态与环境基础。神农架是当今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保持完好的原始森林区。森林生态系统丰富完好,结构纷繁复杂;立体分布的气候,形成了特殊的气象要素配置;土壤养分含量丰富齐全,有机质含量高;年降雨量充沛,为地表径流量提供了补给来源。这种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活跃,时空关系适宜,结构与动能协调,形成了一个相当庞大、稳定、处于主导地位的自然中心生态系统。神农架的生态与环境具有巨大的保护价值,对华中地区、三峡库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气候调节、水土保护、水源涵养发挥了巨大的森林生态作用。2.拥有发展生态经济良好的资源条件。神农架素有“绿色宝库”、“物种基因库”、“天然药库”之称,拥有大量的珍稀植物和动物,丰富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品种多、门类齐全的中药材资源,丰富的水能资源,以及华夏始祖炎帝故事、神秘的野人传说等等。全区森林覆盖率达87.7%,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更是高达96%[据不完全统计,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汇集的南北不同地带的维管束植物就达236科1027属3239种,分别占湖北省总数的97.9%、70.6%、53.8%;受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植物有珙桐、连香树等26种;药用植物达1800余种。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493种,占湖北省总数的57.5%;有金丝猴、林麝等国家保护野生动物73种。神农架是香溪河、神龙溪(长江支流)和南河、堵河(汉江支流)的发源地。这些神农架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神农架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和生态文化产业等生态经济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3.具有垂直地域差异性的地理特点。神农架位于我国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及西北地域气候和物种的交汇地带,且垂直高度落差大,物种和气候呈现出独特的垂直地域差异特性,所谓“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神农架垂直地带地理特征的真实写照。反映在生态上则构成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的完整垂直带谱。这一特性为神农架的生态科考及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林业、生物医药、生态旅游提供了重要来源。4.具备人口压力相对较小的优势。神农架林区是湖北省、也是整个华中地区县级行政区中人口最少(2004年人口仅7.9万)、人口密度最低(每平方公里人口仅24人,是全省平均人口密度的十三分之一)的行政区。因此,在神农架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矛盾相对缓和,具备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关系的基础性条件。这是神农架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能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也是神农架可以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级生态园的重要基础。5.建设国家生态园已有初步的工作基础。自2000年告别“木头经济”后,神农架全面启动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开始了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和社会转型。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为国家生态园建设奠定了初步的工作基础: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区森林覆盖率由九十年代未的83%提高到2004年的87.8%;生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旅游业综合收入2004年达1.5亿元,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0%;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构建生态社会已开始被神农架社会各阶层认同。(三)制约因素1.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其主要经济指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人民收入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推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即投资、消费、出口需求相对不足;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支柱产业规模不大,市场主体相对较弱。经济基础薄弱与加快经济发展之间形成巨大反差,发展经济的任务重、压力大。2.结构调整难度大。生态产业的比重偏低,全区非生态产业占GDP的比重仍达50%左右,财政收入中非生态产业的比重更高。鉴于资源依赖型工业结构,对资源环境压力大,污染负荷较重,因而产业选择余地小,项目引进受到严重限制,替代产业一时难以形成,导致对非生态产业的依赖程度高。同时,人才资源不足和科教基础薄弱,制约了神农架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的调整升级。3.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神农架很多独特的生态系统分布于高山甚至高寒地区,自然更新进程缓慢,一旦破坏,很难恢复。上世纪70年代神农架大开发期间,由于大规模采伐林木,导致部分巴山冷杉林退化为箭竹林或草甸,至今难以恢复。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导致神农架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加大,生态环境承载人类活动的容量有限。4.生态保护压力大。具体表现为资源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难以处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三者之间难以协调。总之,资源与环境的强大约束,给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出了新课题。二、国家生态园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一)指导思想神农架国家生态园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的理念为指导,以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着眼点,以资源的合理、永续利用为基础,以发展生态经济、构建生态产业、培育生态产品为主线,实现生态环境、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把神农架建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对全国作出生态贡献、国内一流的生态示范区。(二)基本原则1.坚持生态立区的原则。神农架因为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生态价值闻名于世,屹立于华中和湖北。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第一要务,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把建设生态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让神农架独特的生态系统永留于世,使其生态价值得以永续利用。2.坚持比较优势的原则。神农架的比较优势在于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充分发挥神农架的比较优势,就是以本地资源为基础,把静态资源与动态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各种生产要素,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产品优势,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走一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3.坚持发展模式创新的原则。生态经济相对于传统的“木头经济”、“磷化经济”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十一五”时期是神农架实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重要阶段,要以发展生态经济为重点,摸索和建立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不断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生态园的承载能力和内在素质。4.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国家生态园建设是神农架战略构想中一项基础性工程。政府要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发挥引导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各种资源,发挥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和运行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提高生态园的自我发展能力。5.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国家生态园建设对于神农架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按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从实际出发,选择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循序渐进地全面推进。依据功能分区、城镇布局和产业选择,提出相应的重点和措施,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三)建设目标1.“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将神农架林区建设成为生态系统完整、生态价值较高、国内一流的生态园区;生态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生态旅游成为支柱产业,初步建立以绿色经济为导向的生态经济体系;建成高层次的生态科研、科普、教育基地;进一步完善生态城镇、生态乡村的基础设施,逐步构造与生态保护相适应的生态文化、生态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协调及可持续发展。(2)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森林覆盖率由2004年的87.7%到2010年提高到89.6%。重点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全面恢复交通干线两侧和旅游景点四周的植被,抓好景观林建设和残次林改造。——水土流失面积由2004年的30%到2010年降低到25%,严格控制新的水土流失区的产生。——到2010年,矿山生态破坏修复率达到30%,严格控制新的开矿破坏生态行为。——生物多样性指标进一步提高,不断增加物种丰度、生态系统多样性、珍稀动植物数量和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排放量,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总量在2004年的水平上到2010年降低5%。固体废物基本实现零排放。——环境质量指标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重点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大于90%;重点流域规划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率大于90%;重点城镇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标准的天数每年大于320天。——污染防治指标: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由2004年的21%到2010年提高到8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到2004年的%到2010年提高到%。(3)生态经济建设指标——生态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50%[到2010年提高到66%,初步建立生态经济体系,实现经济模式向生态经济的转型。生态旅游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并逐步走上精品化道路,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得到长足发展。——环境保护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由2004年的1.8%到2010年提高到3.0%。生态建设得以加强,为实施保护促开发、开发促保护打下坚实的基础。(4)生态社会发展指标——在全区开展生态环境普及教育活动,中小学普遍开展生态环保教育课外活动,学习生态环保课外读物,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公共电视、广播、报纸开设生态环保节目。——进一步推广农村新能源工程,到2010年,农村沼气普及率达到80%。——生态环保科研、科普基础得到加强,建立一批从事神农架生态基础研究和生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的科研机构;生态环境科普工作得到加强和普及,建立湖北省生态科普教育基地。——逐步建立健全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行政体系、法规体系。2.中远期目标展望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到202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并稳定在合理的水平;水土流失面积长期得到有限控制;生物多样性指标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指标进一步提高;生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生态产业和环境友好产业在全区生产总值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实现人口规模、素质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把神农架林区建设成为具有特色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家园,繁荣的生态文化,国际一流、国内示范的生态园区。三、国家生态园建设的基本架构根据生态学原理,生态系统由自然和人工两
本文标题:神农架林区国家生态园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644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