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发展经济学第八讲 技术进步与发展
第八讲技术进步与发展一、技术进步的涵义、类型和过程二、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三、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革四、技术进步与创新五、技术差距与技术引进一、技术进步的涵义、类型和过程(一)技术进步的涵义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技术进步是指由于新的生产技术、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的应用,使得在生产要素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产出的产量增加或质量提高;换言之,生产既定数量的产出,所需要的投入更少。(二)技术进步的类型加拿大学者海莱纳在假定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根据技术进步对生产要素的影响程度将技术进步划分为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和中性节约型技术进步三种类型。此外,目前理论界还常提到知识密集型技术进步和资源密集型技术进步。(三)技术进步的过程1、熊彼特、经合组织(1988)把技术进步理解为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三个环节。2、现在,一般也分为三个环节:(1)研究与开发: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开发三种类型。(2)技术创新: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认为,当一项发明被首次应用时可以称之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按形式)可分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新工艺、新设备、新的组织管理方式);也可分为(按技术变化程度)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3)技术扩散:从转让方看,是技术转让;从采用方看,是技术引进和创新模仿。二、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一、技术进步贡献的衡量(一)20世纪50年代前:单要素生产率如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等(二)20世纪50年代后:全要素生产率指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即总产出量与全部生产要素(除劳动和资本以外)结合在一起的投入量之比Y=f(K,L)△Y/Y=ą△K/K+ß△L/L△A/A=△Y/Y—ą△K/K—ß△L/L例如,1960年到1987年,非洲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3%,同期,资本和劳动投入要素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6、3%和2、2%,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很低,分别为0.38和0.42,代人上式得△Y/Y≈0、38×6、3%+0.42×2、2%≈2、4%+0.9%≈3、3%例如,1960年到1973年,非洲国家的资本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3%,劳动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2%,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性不变,仍然分别为0.38和0.42,则投入要素的增长所导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应为3.3%,但非洲国家在1960年到1973年期间,其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0%,这表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是0.7%,则△A/A≈△Y/Y—ą△K/K—ß△L/L≈4.0%—0.38×6.3%—0、42×2.2%≈4.0%—2、4%—0、9%≈0、7%增长因素的贡献份额单位:%指标地区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全要素生产率发展中国家(1960-1987年)非洲东亚中东、欧洲和北非拉丁美洲南亚发达国家(1960-1985年)法国德国日本英国美国725658676627233627232816143020-5-105-527027283147887597850三、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革(一)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的演进(一)技术进步带来新产品,并导致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的价格变化,从而改变各种生产活动的比较利益,使总产出的产品组合即产品结构发生变化。(二)技术进步促使社会分工发展和专业化水平提高,而分工和专业化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三)技术进步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市场结构的变化。(四)技术进步还改变着一国的就业结构。四、技术进步与创新(一)创新的内容1、引进一种新产品或提供—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获得一种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二)创新的主体1、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是把资源集中起来从事创新活动的人。2、企业家不断寻找机会引入新的生产技术、新的产品;改善组织管理形式,促进新资源的开发和发展。3、实行了创新的企业在成本、质量、效率的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获得额外利润,诱使其他企业纷纷效仿,连那些顽固守旧的企业为了维持生存也不得不适应潮流。(三)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往往是采用技术上一种新发明的结果。技术创新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1、竞争程度。竞争为技术创新提供动力。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就要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以击败对手,保存和发展自己,并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2、企业规模。企业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市场前景。一般而言,企业规模越大,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越雄厚,技术创新能力就越强,新技术所能开辟的市场也越大。3、垄断力量。垄断程度越高,垄断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就越强,越不易被其他企业所模仿,技术创新得到的利益就越持久,越能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激励。综合以上因素,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是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中等程度竞争”的市场结构。(四)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往往是采用组织形式或经营管理形式方面的一种新发明的结果。诺思等人认为,当采用新制度所能获得的收益大于制度创新的成本时,就会发生制度创新。以下几种因素会改变制度创新的潜在收益和成本,从而促进制度创新:1、市场规模的扩大。为了获取市场扩大所带来的在现有制度下无法获得的潜在利益,人们就会对现有制度进行改革。2、技术进步。首先,技术进步使产出在相当范围内发生了规模报酬递增,从而使得建立更为复杂的经济组织形式如股份公司变得有利可图。其次,技术进步降低了制度安排的操作成本。例如,现代通讯工具的发展是一两个证券交易所得以支持一个全国性证券市场的重要物质条件。3、知识的积累和教育体制的发展。信息接受主体、信息搜集与传播手段以及信息资料本身都会因此而得到全面改善,减少制度创新的成本。例如,由于关键统计数据收集方法的改进,为制定一个适当的死亡率表提供了基础,才使得像人寿保险计划这样的制度创新成为可能。4、一定收入集团对自己收入预期的改变5、制度创新组织费用的变化6、政府权力的稳固上升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此外社会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以及政府的规模、构成和规则变化等等因素也会对制度创新产生影响。五、技术差距与技术引进(一)技术差距理论发展中国家在技术水平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技术差距是二者在技术、资本、人力资源、信息和管理、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差距的集中体现。技术差距的存在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前提。技术差距理论首见于20世纪60年代,它的创始者是波斯纳和哈弗鲍尔。该理论认为,产生技术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已经完成技术创新的国家,不仅取得了技术上的优势,而且凭借其技术上的优势而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取得了垄断地位,从而形成了与未进行技术创新的其他国家间的技术差距,并且导致了该技术产品的国际贸易。随着该技术产品国际贸易的扩大,为进一步追求特殊利润,技术创新国家可能会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技术转让,其他国家亦会因该项技术(产品)在经济增长中的示范效应,或进行研究与开发,或进行技术引进,最终掌握该项技术,从而导致技术差距的缩小。由于技术差距的缩小,导致技术引进国与技术创新国该项技术产品间国际贸易的下降,直到引进国能生产出满足其国内需求数量的产品,两国间该产品的国际贸易终止,技术差距最终消失。(二)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制约因素(1)需求障碍(2)资本障碍(3)自然资源障碍(4)人力资源障碍(5)劳动成本障碍(6)规模障碍(7)基础设施障碍(8)制度障碍。其中包括正式制度的障碍,如法制不健全,专利权得不到保障;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对技术引进管理不当,机构重叠,手续繁琐等。也包括非正式制度的障碍,主要是指由于文化方面的原因妨碍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如求稳、守旧的心理就会使人们抵触新技术。(9)技术引进次序上的障碍。(10)技术输出国方面的障碍。主要来自技术输出国政府对技术输出的管制,此外也有技术输出国企业出于商业性原因而保留技术的情况。(三)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途径1、向国外购买新设备。2、进口某种新产品并加以仿造或复制,从而掌握生产这种新产品的技术3、购买专利权或生产许可证,在国内生产新产品或应用新的生产工艺4、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本国人员在外资企业中接受培训而获得先进的知识和技能5、国际间的信息技术交流,如派人员去国外参观、考察,聘请外国技术人员来本国工作,或接受国外的技术援助6、在国外学习或工作的人员归国带来新技术。
本文标题:发展经济学第八讲 技术进步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668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