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病理生理学-第6篇 发热
1(fever)第六章发热病理生理教研室郝卯林2讲授提纲:概述病因和发病机制代谢和功能的改变防治基础3概述4正常体温:腋窝36.0~36.4C舌下36.7~37.7C直肠36.9~37.9C5体温调节体系温度感受器调节中枢(整合器)温度效应器皮肤、腹腔脏器下丘脑等产热散热视前区下丘脑的前部(POAH)调定点(setpoint)6致热原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产热散热温度发热简单示意图:7发热的概念: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出正常0.5℃8体温升高=发热?910体温升高分类heperthermia调节性体温升高--SP上移非调节性体温升高--SP未移病理性生理性体温升高发热:过热:11中暑鱼鳞病12甲亢患者产热增加13第二节发热的原因和机制14发热激活物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发热过程发热内生致热原(EP)体温调节中枢SP上移15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体温调节机制发热时相发热的原因和机制16定义: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一、发热激活物体内体外17分枝杆菌(一)外致热原1.细菌G+G-全菌体外毒素全菌体肽聚糖内毒素(脂多糖)幻灯片18流脑←脑膜炎球菌18内毒素(endotoxin,ET):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体内注射ET或ET与产EP细胞培养EP↑192、病毒流感、SARS、麻疹病毒等全病毒体血细胞凝集素全菌体夹膜多糖蛋白质3、真菌白色念珠菌、隐性球菌等H5N1型禽流感病毒攻击红细胞SARS205、疟原虫(疟色素)→发热4、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梅毒螺旋体21(二)、体内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本胆烷醇酮,石胆酸尿酸盐结晶、硅酸盐结晶22发热由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由病原微生物以外因素引起23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体温调节机制发热时相发热的原因和机制24定义: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二、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pyrogen,EP)种类: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625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1948Beeson白细胞致热原(LP)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26分子量小不耐热可引起PGE升高小剂量产生单相热,大剂量双相热IL-1、TNF特点:27单相热与双相热28分子量小不耐热反复注射可产生耐受性干扰素(interferon,IFN)由白细胞产生的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的蛋白质29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分泌作用较IL-1、TNF弱30其他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白细胞介素-8(IL-8)内皮素311.产EP细胞:白细胞类: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肿瘤细胞类其它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EP的产生和释放32LPSLPS结合蛋白产EP细胞激活NF-κB启动基因转录,EP表达33体温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SP?产EP细胞发热激活物EP34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体温调节机制发热时相发热的原因和机制35(一)热信号传入途径EP通过血脑屏障入脑EP通过终板血管器作用于体温中枢EP通过迷走神经传递热信号36EPPOAH神经元POAH神经元第三脑室视上隐窝毛细血管OVLT区MM37体温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SP?产EP细胞发热激活物EP38(二)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中枢正调节中枢负调节中枢POAHVSA、MAN39EPPOAHVSA、MAN正调节介质调定点上移+负调节介质-40正调节介质:发热中枢介质负调节介质:PGE、Na+/Ca2+比值、cAMP、CRH、NO精氨酸加压素黑素细胞刺激素膜联蛋白A1(三)发热中枢调节介质41PGE注入动物脑室发热EP注入脑室体温升高,脑脊液中PGEEP+下丘脑组织合成、释放PGEPGE合成抑制剂有解热作用,脑脊液中PGE1、PGE支持依据水杨酸类正调节介质42依据:动物脑室灌注0.9%NaCl体温↑蔗糖溶液体温不变Ca2+体温↓降钙剂EGTA体温↑cAMP↑EP下丘脑Na+/Ca2+↑cAMP增加SP上移2、Na+/Ca2+比值正调节介质43AMPcAMP5AMP腺苷酸环化酶磷酸二酯酶②磷酸二酯酶(PDE)抑制剂--茶碱能增高脑内cAMP含量的同时,增强EP的发热效应;③PDE激活剂—菸酸则有相反的效应。①家兔注射EP发热时,脑脊液cAMP升高,而血浆cAMP不变;cAMP是EP性发热的中枢介质!3、cAMP正调节介质441、精氨酸加压素(AVP)2、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3、膜联蛋白A1负调节介质45OVLT?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温SP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寒战,产热体温产EP细胞发热激活物EPVSAPOAH体温调节方式4637C42C体温正常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调定点上移调定点恢复四、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47自感发冷或恶寒,出现“鸡皮”和寒战、皮肤苍白血管收缩血流减少竖毛肌收缩骨骼肌不随意周期性收缩热代谢特点:散热↓产热↑,产热>散热T↑1、体温上升期48皮肤颜色发红,自觉酷热,皮肤口唇干燥寒战及“鸡皮”现象消失血管舒张血流增多水分蒸发中心体温与上升的SP相适应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热代谢特点:2、高峰期49血管舒张,大量出汗,皮肤比较潮湿脱水循环衰竭热代谢特点:散热产热,体温与已回降的SP相适应散热增多产热减少3、退热期50发热机制小结产EP细胞:巨噬细胞等正调节中枢:POAHPGE2↑、cAMP↑CRH↑、Na+/Ca2+↑、NO↑发热激活物EP:IL-1、TNF、INF等负调节中枢:VSA、MAN负调节介质:AVP↑、α-MSH↑、脂皮质蛋白A-1↑调定点上移体温调控中枢整合冷刺激信息骨骼肌寒战产热↑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发热51第三节发热时代谢与功能的改变52(一)蛋白质代谢:负氮平衡蛋白分解加强一、代谢改变53(二)糖代谢糖代谢加强:肝糖原肌糖原葡萄糖:无氧酵解增强,乳酸增加分解增多,血糖增多54(三)脂肪代谢脂肪分解代谢加强→酮症55(四)水盐代谢高峰期:Na+和Cl-排出减少出汗、尿量恢复退热期:体温上升期:脱水皮肤、呼吸道水分蒸发56(一)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改变小儿热惊厥头痛谵语和幻觉淡漠和嗜睡二、功能改变57(二)循环系统功能改变(1)心率增加血温升高剌激窦房结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⑵Bp:体温上升期:Bp↑高热期、退热期:Bp可轻度↓58(三)呼吸机能改变呼吸加快加强散热血温升高酸性产物刺激(四)消化机能改变59三、防御功能改变(一)提高抵抗力(二)对肿瘤细胞的影响(三)急性期反应60第四节发热的处理原则61一、一般发热不急于解热二、下列情况应及时解热1.体温过高2.恶性肿瘤患者3.心脏疾病患者4.妊娠妇女四、加强对高热或持久发热病人的护理三、选用适宜的解热措施发热的处理原则62掌握发热、发热激活物、EP的概念及英语词汇。掌握发热激活物、EP、中枢调节介质的种类;掌握发热时体温上升的基本机制。熟悉发热时相及热代谢特点,发热时机能和代谢变化。了解发热的处理原则。本章要求63波浪热:常见于布鲁氏杆菌病、淋巴瘤等。64驰张热:常见于各种败血症、疟疾、结核病、淋巴瘤等65稽留热:见于伤寒、斑疹伤寒、大叶肺炎等66间歇热常见于疟疾、回归热等
本文标题:病理生理学-第6篇 发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707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