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真菌学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第四篇真菌学第二十五章真菌概述第一节真菌概述真菌是所有微生物中个体最大的一类,它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具有成形的、有核膜包围的真正的核,属真核生物。真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存在于土壤、水、空气及生物体等,种类繁多,许多真菌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例如做馒头的酵母;酿酒的曲种(如曲霉和根霉等);做豆腐乳的毛霉和红曲霉;食用菌中有味美可食的蘑菇、木耳、银耳等;产生青霉素的青霉等,这些都是对人类有益的真菌。也有少数真菌可引起人类及畜禽真菌病或真菌中毒病,例如,粮食发霉、洗澡时易传染的皮肤病、脚气、植物的黑穗病。根据真菌的致病作用方式不同,可将病原真菌分为两类:•感染性真菌:引起动物真菌病的病原,如皮肤丝状菌;•中毒性真菌:是引起动物真菌中毒病的病原,如麦角、镰刀菌等,•还有少数真菌既具有感染性又具有产毒性。如烟曲霉、黄曲霉等。一、真菌的形态结构真菌有明显的细胞壁、胞浆膜、细胞浆和细胞核。在细胞浆中含有各种细胞器。真菌的宽度比细菌、放线菌大几倍到十几倍,根据其形态结构,可将真菌分为以下两大类:(一)、酵母:多呈圆形、卵圆形、香肠形和杆状等。大小差别很大,一般比细菌大。与霉菌的主要区别是不形成真正菌丝,但在其生长旺盛时由于细胞迅速分裂,生成的芽体未能及时脱离,而互相连接并延长成菌丝的形状(细胞的长链),好似霉菌的菌丝,故称假菌丝。(二)、霉菌:霉菌的基本结构是由菌丝和孢子两部分组成。1、菌丝:霉菌在基质上生长时,首先由孢子生出嫩芽。成为芽管,芽管逐渐长成的丝状物,称为菌丝。菌丝继续生长,分枝交织成团,好似花棉絮一样,称为菌丝体。•菌丝体的一部分菌丝伸入到营养基质,吸取营养成分,称为营养菌丝(也叫基内菌丝);•菌丝体的另一部分菌丝伸向空气中,称为气生菌丝。产生孢子的气生菌丝称为繁殖菌丝。•有的真菌菌丝具有隔膜,将菌丝分为若干细胞,称为有隔菌丝,为多细胞,在其菌丝的每个细胞中含有一至几个核。•有的真菌菌丝不姓陈隔膜,称为无隔菌丝,为单细胞,细胞内含有很多核,是多核单细胞。•真菌的菌丝含有不同的形态,如螺旋状、梳状、鹿角状、球拍状及结节状。2、孢子:孢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种类很多,其形成过程、形状、大小、排列以及色泽等,均有所不同,是真菌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二、外界因素对真菌生长繁殖的影响真菌对外界环境力较强:•对营养的要求不高,在一般的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多为需氧性;•其生长PH范围较宽,在PH2~9间都可以生长,但最适PH为5.6~5.8;•生长适宜温度为22~28℃,深部感染的病原性真菌在37℃生长良好;•真菌能在细菌不能耐受的高浓度糖溶液中生长。•作为真菌培养用的培养基种类很多,常用过的如沙堡弱势培养基等。大多数真菌生长速度比细菌缓慢,需要几天到几周才能形成菌落。真菌的菌落有两个类型:1、酵母型菌落:外观与细菌菌落相似,为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粘稠,多数呈乳白色或奶油样,如酵母菌菌落;能形成假菌丝的真菌,其菌落外观与真酵母基本相同,但有假菌丝伸入基质。2、丝状菌落:由分枝菌丝交织组成疏松菌落,可呈棉絮状、绒毛状或粉末状等。由于菌丝不断向外四周扩散生长,所以菌落也不断扩大,有的直径可达到10μm以上,一般比细菌的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三、真菌的繁殖•有些酵母菌以分裂法进行繁殖(如裂殖酵母属,由营养细胞直接裂殖为两个或几个新的子细胞);•真菌的菌丝可断裂成许多小片段,每一片段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均能生长繁殖,形成菌丝;•由营养细胞出芽,每个芽生孢子发育形成一个新的个体,芽体相连形成假菌丝。如酵母菌属。•孢子的形成是真菌最重要的繁殖方式。孢子可分为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两大类:(一)、无性孢子:不经过两个细胞核融合而形成的孢子,(是直接由生殖菌丝的分化而形成的)。1、叶状孢子:由菌丝直接形成的孢子。•芽生孢子:由菌体细胞发芽形成。芽体达到一定大小时再生芽,如此继续下去,长到正常大小的芽体或脱离母细胞,或与母细胞相连接而形成假菌丝。•关节孢子:由菌丝断裂而形成的孢子,大多呈长方形或卵圆形,(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出现横膈膜,然后从隔膜处断裂,产生很多单个孢子。)•厚垣孢子:是真菌的一种休眠细胞,当真菌处在不利环境中,菌丝内胞浆浓缩密集在一处,然后在四周生出厚壁而形成。厚垣孢子寿命较长,可抵抗不良环境,在适宜条件下可萌发出芽管成长为菌丝,具有类似细菌芽胞的作用2、分生孢子:是真菌中最常见的一类无性孢子,由菌丝、菌丝末端或菌丝侧缘形成。可分为大分生孢子和小分生孢子。3、孢子囊孢子:由菌丝末端膨大成密闭结构,形成孢子囊,在孢子束内形成孢子称孢子束孢子。(二)、有性孢子:经过两个性细胞结合而形成的孢子为有性孢子。1、接合孢子:由两个形态相同的孢子结合形成的大而壁厚的孢子,如毛霉菌和根曲霉。2、卵孢子:菌丝分化成不同的雄器和藏卵器,雄器和藏卵器结合后形成的有性孢子叫卵孢子。3、子囊孢子:两个细胞结合形成一个囊状结构称为子束,在子束内形成的有性孢子即为子束孢子。4、担孢子:真菌的菌丝经过特殊的分化和有性结合形成担子,在担子上形成的有性孢子称为担孢子。四、真菌病的微生物学诊断:形态结构特性是真菌病原鉴定的主要依据。(一)、显微镜检查1、抹片检查:组织、体液、脓汁等,均可做成抹片,以姬姆萨氏染色,检查真菌细胞、菌丝、孢子等结构。2、湿标本片检查•水滴压片:于材料上滴加普通水,加盖玻片做成压片检查。•氢氧化钾:用于脓汁、痰液、毛发、角皮等需要处理以使其透明清晰的材料。于材料上滴加10~20%氢氧化钾溶液,加盖玻片,微热处理后检查。•乳酸石碳酸棉蓝液压片:是真菌实验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具有着染、杀真菌及防腐的作用,于材料上滴加染液,加盖玻片后检查。(二)、分离培养:•将病料接种于沙堡弱葡萄糖琼脂,有的深部感染的病料,还要接种血液琼脂,培养观察。•培养基生长后可作为抹片染色或乳酸石碳酸棉蓝液片,进行真菌形态结构的观察。第二节感染性病原真菌一、皮肤丝状菌皮肤丝状菌病又称皮霉病,是一类只侵害人、畜体表角化组织(如皮肤、毛、发、指甲、爪、蹄等),而不侵害皮下等深部组织或内脏的浅部病原性真菌。1、主要菌属的特点对人、畜有致病性的皮肤丝状菌根据其形态与培养特性可分为三个属:•毛癣菌属:一般侵害皮肤、毛发和爪指甲。•小孢子菌属:一般侵害皮肤、毛发,不侵害爪甲。•表皮癣菌属:侵害皮肤和指甲。前两者在兽医上有重要意义,而后者一般仅侵害人类。2、病原性:•皮肤丝状菌能使人和动物感染,它可以通过人、畜间的直接接触或通过被污染的用具、杂物而发生接触性传染,动物中以牛、马属动物最易感,绵羊、猪、鸡则少见。犬、猫、豚鼠、兔等实验动物对该菌敏感性较高。•该病原菌只寄生于表皮,一般不侵入真皮层以下,主要在表皮角化层、毛囊、毛根鞘及其细胞内繁殖,有的穿入毛根内生长繁殖。•其代谢产物(毒素),可引起真皮充血和水肿,发生炎症,使皮肤发生丘疹、水泡和皮屑;有的毛发区发生脱毛,毛束炎或毛束周围炎。3、微生物学检查(1)、显微镜直接检查:将病料放在玻片上,加10~20%氢氧化钾溶液1~2滴,以盖玻片覆盖后,微微加温,使被检物松软透明,用低倍及高倍镜检查。若有皮霉菌的感染,病料中可见孢子和菌丝。(2)、培养检查:将被检材料用75%酒精或2%石碳酸水浸泡液2~3分钟以杀死杂菌,以无菌生理盐水洗涤后,接种于加抗菌素的沙堡弱氏培养基中,25℃培养2~3周,根据其菌落特性、菌丝和孢子的特征予以鉴定。第二十六章病原真菌一、曲霉菌属(一)、曲霉菌属的一般特性曲霉菌属的真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凡稿杆、干草、谷粒、腐植皮、土壤、水等均可发现),种类很多,其中有些菌种,寄生于食品、贮粮和动物饲料后,不但引起霉坏,甚至还产生各种毒素。此外,本菌属也是经常污染实验室的真菌之一。•曲霉的菌丝有横隔且有分枝,•培养基内菌丝可分化出厚壁的足细胞,•在足细胞上直接长出直立的分生孢子梗,其顶端膨大成球形顶束,•在顶束出以辐射方式生出一排或二排杆状的小梗,下一层为初生小梗,呈柱状,上层小梗为次生小梗,呈瓶状,•小梗顶端产生一连串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可为黄、绿、黑等颜色。(二)烟曲霉:本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常存在于禽舍的土壤、垫草和霉败的谷粒上。在自然条件下,主要能使鸡、鸭、鹅等禽类感染发病,但幼禽的发病率较高,患病幼禽多为急性,在肺脏及气囊等处引起炎症和结节,死亡率可达到50%或更高。1、形态及培养特性:•烟曲霉的菌丝无色透明或微绿,形态基本同上所述。•本菌在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迅速,菌落最初为白色绒毛状,迅速变为深绿色或灰绿色以致黑褐色,外观发育为绒毛状至粉状。2、病原性:在自然条件下本菌主要感染鸡、鸭、鹅、、鸽等禽类。禽类经采食或空气中吸入大量孢子后,首先刺激呼吸道粘膜引起卡他性炎症,病原菌在渗出液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局部组织坏死,进而发展成为肉芽肿。3、微生物学检查:以肺部结节作成切片或压片后检查,可见真菌丝。4、防治:预防的主要措施为避免使用发霉的饲料机垫料等,保持环境及用物的整洁,防治生霉。二、中毒性病原真菌•真菌中毒时由一些真菌的有毒代谢产物、即真菌毒素所引起的一类疾病的统称。•一般是由能产生真菌毒素的真菌,在饲草或饲料上生长并产生毒素,当动物摄食后即引起中毒。(一)、黄曲霉:•黄曲霉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可在未收割的庄稼及贮藏的饲料上,尤其是在玉米、花生、花生饼、棉籽饼等饲料上发现。•从饲料机食品中分离出的黄曲霉,并非均能产生毒素,但有少部分(10~30%)菌株能产生黄曲霉毒素,引起任何畜禽中毒,以致发生肝癌。特别是幼龄畜禽发病更为严重。1、生物学特性:•菌丝分支分隔,分生孢子柄壁厚而粗糙,顶束大,成球状,或近球状,小梗为一层或二层,布满整个顶束表面。•培养基上的菌落为灰白色,扁平,以后出现放射状皱纹,菌落颜色转为黄至暗绿色。2、毒素产生及致病性:•黄曲霉可在花生、玉米、小麦、大米等产品上生长并产生毒素,自然情况下,花生受染最为普遍,适于本菌产生毒素的温度为25℃左右,相对湿度为80~85%,一般于7~15天即可产生较多量的毒素。•许多黄曲霉菌株不产生黄曲霉毒素,只有产毒型菌株方可。而寄生曲霉几乎都能产生该毒素。黄曲霉毒素有很多种,自然条件下产生的毒素主要有四种,即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其中以B1的毒性最强,G1、B2次之,G2较弱。•黄曲霉毒素可对多种动物呈现毒性作用,但不同动物敏感性不同,鸭、鸡、火鸡、猪、牛、豚鼠等较为敏感,而山羊、绵羊等敏感性相对较低。•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症状表现为适于丧失、抽搐、黄疸、不太不稳等,最后可能引起死亡,最主要的病变在肝脏,包括坏死、出血、脂肪性变、肝硬化等。•黄曲霉是一种很强的致癌物质,可引起鸭、猪、鸡、家兔、豚鼠等的肝肿瘤,其中以雏鸡较为敏感。3、微生物学检查:对黄曲霉中毒症的诊断应侧重于从病死动物的肝脏内检出黄曲霉毒素,或从可疑发霉饲料中分离出黄曲霉作为动物中毒的依据。–毒素检查:从可疑饲料中提取毒素、进行生物学鉴定。可用一日龄鸭进行试验,着重检查肝脏病变,可见坏死灶、出血及胆管上皮细胞增生等。–真菌分离鉴定:从可疑饲料中分得真菌后,从形态学及培养特点作出鉴定。
本文标题:真菌学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712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