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2006—2010年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为阐明全省发展的战略意图,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明确政府工作重点,根据《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本纲要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第一篇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十五”发展成就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着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深化改革开放,加强薄弱环节建设,突出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十五”计划胜利完成。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连续五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初步统计,2005年生产总值达到10535.2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236元,均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财政总收入达到918.6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37.5亿元,均比“九五”末翻一番以上,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13249亿元,年均增长24.3%。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2.5%,比“九五”末提高5.1个百分点。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4000万吨以上,优质粮食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初步形成。工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228亿元,实现利润达到667.9亿元,新兴工业大省的地位基本确立。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15.5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提高7.5个百分点。人才培养结构发生较大变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8.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一大批农林水利、交通能源、城市建设、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薄弱环节明显加强。五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173公里,18个省辖市全部通高速,出省通道全部打通,中原交通运输大通道框架基本形成。城乡电网得到全面改造,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349.3万千瓦,火电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2万公顷、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270万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投资、交通、农村税费、粮食流通、城市公用事业等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资源整合取得阶段性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开放型经济较快发展,东引西进成效显著,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7.7%,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0亿美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五年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596.9万平方米。高素质人才培养能力迅速提高,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85.2万人,比“九五”末增加59万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增强。改造建设了覆盖全省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集中改造了1107所乡镇卫生院,在25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口年自然增长率均控制在7‰以内。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果。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5%和5%。全面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了直接补贴和良种、农机具购置补贴,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解决了重污染地区152.5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全省共有4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22万人,累计转移农业劳动力870多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总体上看,五年来我省综合实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人民群众得到了较多实惠,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又跃上一个大台阶,站在了新的战略起点上,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专栏1“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指标名称“十五”计划目标“十五”完成情况2005年年均增长(%)2005年年均增长(%)生产总值(亿元)77088.510535.211.4人均生产总值(元)785111236三次产业结构20:45:3517.5:52.6:29.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0800(累计)1313249(累计)24.3城镇化率(%)3030.7年末总人口(万人)98609768人口自然增长率(‰)8.5以内5.25农民人均纯收入253552870.6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378686689.5优质专用粮食面积(万公顷)200506.7新增有效灌溉面积(万公顷)1011.2公路通车里程(万公里)7.53.77.8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20002678发电装机总容量(万千瓦)20005.2288113.5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25-3051.0227.9利用外资总额(亿美元)80(累计)50(累计)6.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317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万人)5014.985.2城镇登记失业率(%)5以内3.45林木覆盖率(%)2222.6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4550注:1、生产总值及人均生产总值计划目标为2000年价格,2005年数为当年价,年均增速按可比价计算;2、人口自然增长率,“十五”前四年分别为6.94‰、6.03‰、5.64‰、5.2‰;3、城镇登记失业率,“十五”前四年分别为2.8%、2.9%、3.1%、3.4%;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计划目标为2000年价格,2005年数为当年价,年均增速为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第二节“十一五”面临的形势“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国内产业梯度转移加速,有利于我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家全面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把我省列为重点开发区域,在资金、政策和重大建设布局上支持农业、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有利于我省发挥市场、资源、区位和产业的比较优势,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走在前列;我省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多种经济成份快速发展,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加速升级,有利于支撑经济社会的长期较快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稳步提高。特别是全省上下业已形成的团结奋进、干事创业、求真务实、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更为我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可靠的保障。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层次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解决“三农”问题任务艰巨;社会事业一些领域还比较薄弱,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经济外向度低,体制机制性等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全省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如继续沿用传统的增长方式,将难以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因而,“十一五”期间我省面临着既要加快发展又要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第二章发展目标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时期,也是促进全省统筹协调发展,为本世纪第二个十年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指导原则和战略部署。贯彻落实省委《建议》,“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科教兴豫、开放带动、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强化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增强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和区域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为建设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新河南奠定坚实基础。“十一五”期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提前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居中西部地区前列;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有效改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二、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有较大提高,工业大省加速向工业强省迈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专栏2“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指标名称2005年2010年目标年均增长(%)指标属性生产总值(2005年价格,亿元)10535.21700010预期性人均生产总值(2005年价格,元)1123618100预期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537.590011预期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4379累计132498810累计3395015预期性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累计450预期性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累计750预期性城镇登记失业率(%)3.455以内预期性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82.587预期性二、三产业就业比重(%)4450以上预期性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5060以上预期性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4045预期性城镇化率(%)30.740左右预期性研究与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0.51.5预期性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8.49预期性高中阶段毛入学率(%)48.380预期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723预期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万人)811.5880约束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0约束性年末总人口(万人)9768101006.5‰约束性耕地保有量(万公顷)792.53775.82约束性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1.581.26约束性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9766约束性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0.480.52预期性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7.570预期性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10约束性林木覆盖率(%)22.626约束性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77.3716015.6预期性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累计50累计11015预期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5年价格,元)8668127358预期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5年价格,元)2870.638406预期性注:规划指标的属性预期性指标是政府期望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并适时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经济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是省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地方政府和省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第三章战略任务“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以工业化为核心,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农业现代化,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加快经济转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提高二、三产业比重,增强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提高原始创
本文标题: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72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