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12讲_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政治上建国初期,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中国被动、屈辱、不平等的外交局面,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经济上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文化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有了迅速发展。社会生活上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1、1949年《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不同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内容不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制定主体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新中国即将成立背景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同纲领》项目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性质不同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障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历史作用不同2.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鲜明特色(1)民主是一种价值观念,更是一种国家制度。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根本特点是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2)从政治制度建设的层面上讲,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又称三大基本政治制度。(3)民主政治的建设必须有制度、法制的保障。因此,依法治国就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备考丝语]——————————需要关注的两个易错点1.“文革”的发生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中国要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要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2.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制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统一。————————————————————————3.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特点(1)革命性:①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②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原因(1)新中国建立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存在的矛盾和冲突。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在中国“扶蒋反共”。③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取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企图扼杀新政权。(2)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①从美国方面看: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经济发展缓慢,被西欧和日本赶上。②从中国方面看:国际地位的提高;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3)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①中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利害冲突,矛盾、斗争乃至对抗在所难免。矛盾主要表现在:统一与反统一、强大与反强大、西化与反西化、争霸与反争霸,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②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利益:经济上相互需要,政治上互有所求。为了各自的利益,双方可作出妥协,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5、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1)演变:①近代史上:日本先后发动和参加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②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对中国采取孤立政策。③20世纪7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2)影响因素:①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不同;文化差异;领土、领海纷争,特别是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日本战争反省问题和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等。②经济方面:两国以互补合作为主,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两国在能源、制造等领域竞争的趋势也在日益加强。③美国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备考丝语]——————————复习中美关系需要注意的三个方面(1)经济方面:将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苏联的新经济政策相联系;将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人民币升值问题相联系。(2)政治方面:将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等社会热点相联系;将美国1787年宪法和中国法制建设相联系。(3)文化科技方面:将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如互联网对中国人民生活的影响等。————————————————————6.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与失误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文革”使国民经济遭受劫难失误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1960年提出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起,经济恢复、发展成功探索7.运用多元史观解读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1)革命史观: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2)现代史观:开辟了中国现代化的新模式,为中国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3)社会史观:深刻影响了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4)全球史观: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初步建立,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8.20世纪50~70年代党的“左”倾错误的表现(1)政治上:主观夸大阶级斗争的严重性,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受到严重破坏。(2)经济上: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公有化程度,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3)学术上:将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批判,破坏了“双百”方针,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4)教育上:政治运动严重冲击了教育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了高考制度被废除的严重错误,教育质量大幅下降。(5)外交上:50年代后期开始,执行所谓的“革命外交”,意识形态挂帅,恶化了我国的外交环境,形成60年代外交关系全面恶化的局面。9.归纳二十年(1956~1976年)探索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及经验教训(1)核心问题: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2)经验教训:①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③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段。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10.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①习俗: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②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2)交通事业的进步:①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②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3)电视事业的发展: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11.新中国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和条件(1)制度前提: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提。(2)政策支持: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3)环境条件:社会的稳定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4)主观因素: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辛勤劳动、无私奉献和勇攀高峰。②老一辈革命家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人民群众对基础工程的大力支持。(5)外部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12.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逐渐建立了大众教育体系,重视对一般民众的教育普及,受苏联影响较大教育发展缓慢,主要向欧美国家学习教育生活水平差别不大,生活习惯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社会阶层分化明显,阶级之间、地区之间生活水平差别巨大生活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西方列强控制着中国的内政、外交,国民政府依附于美帝国主义外交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官僚资本、外国资本占据优势,小农经济数量众多,民族资本曲折发展经济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具有很强的买办性和封建性政治社会主义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国民政府项目[第二步:经典考题领悟好]1.(2013·江苏高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考查1949年新政协的召开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题干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邀请各民主人士筹备新政协,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B项不符合题意,错误;C、D两项不符合“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这一时间信息,排除。答案:A2.(2013·上海高考)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这是因为()考查《共同纲领》的内容①实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②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时代③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④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基础上,1949年9月,全国人民政协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故选①②④正确。③是在1956年,故排除。答案:D3.(2013·北京高考)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考查建国初的政权建设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示意图体现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中国的最高权力机关,这应是在1949年至1954年,故①正确;此时中
本文标题:第12讲_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720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