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史记人物列传研究高一一班四组研究目标1《史记》的思想内容是丰富深刻的,体会其中的深刻思想,还原历史人物2《史记》的思想意义是和作者精心的构思、高度的写作技巧密不可分的,了解其中深厚的内涵3《史记》中人物形象的丰富饱满、生动鲜明,学习其写作手法研究人员组长:李爽记录员:郭光祥组员:黄杰、郭柯宇、郑婧瑶、龚靖雯、刘羽琪、张藐月、欧阳舒毓目录《史记》人物列传研究价值《史记》人物列传研究《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价值《史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故而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文学价值最突出地表现在“本纪”、“世家”、“列传”这些人物传记中。作者写他笔下历史人物的时候,没有用一般平板叙述的方法,而是将其置于一定的历史环境中,通过对他们具体的语言、行动、神情、风貌的描绘,再现形象,使人读起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栩栩如生之感。另外,作者又不是自然主义地有闻必录,而是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刻地把握住人物性格的本质特征,在描绘的过程中,始终贯注着鲜明的倾向性,闪现着强烈的感情色彩,使这些历史人物既真实不虚,又代表了其所从属的社会阶层的特质,有很高的典型性。统观《史记》人物传记的思想内容,大抵可见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对封建统治者的恶行,特别是对西汉王朝统治者上自皇帝下至酷吏,都能不虚美,不隐恶地予以大胆深入地揭露和讽刺第二,较全面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民生活的痛苦及反抗。这在《秦始皇本纪》中,固然写出暴政之下百姓的苦难第三,大力表彰了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者,热情地弘扬了爱国主义思想第四,将史笔广泛地深入到现实社会的各个阶层,为一些被官方所轻贱的下层人物作传《史记》人物列传研究的研究报告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廉颇蔺相如结论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或前247—前195),字季(一说原名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起兵于江苏沛县。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和楚辞家。他公元前209年响应陈胜吴广在沛县起义,公元前206年首先入关推翻暴秦,后利用近五年时间消灭天下割据势力,于公前202年统一中国,建立汉朝。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前195年在位(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在汉王位,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在帝位),登基后,刘邦一面平定诸侯王的叛乱,巩固统一局面,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修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迅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人物事迹:初战彭城公元前205年5月,刘邦乘项籍在齐国停留的机会,率领诸侯联军56万一举攻占彭城。项羽闻之,急率轻骑兵3万奔袭,联军被杀十万,溺水淹死十万,刘邦仅率数十骑逃脱,反楚联盟瓦解。争夺成皋同年6月,刘邦到达荥阳,一路收集败兵,并派韩信于萧索之间击败了楚追兵,得以端息,稳住了阵脚,遂重整军队,依托关中基地和有利地势与项羽长期抗争。7月,一支负隅顽抗的章邯终于兵败自杀,刘邦解除了后顾之忧;且在逃往荥阳前便派人说服英布反楚,联络彭越扰楚后方;派韩信开辟北方战场,攻魏俘魏王豹,破代,灭赵杀陈余。公元前205年冬,项羽发动反攻,形势十分危急。刘邦用陈平反间计,使项羽怀疑范增,不用其谋,迫使范增怒而归乡。刘邦又派纪信装扮成自己去楚军诈降,乘机逃出荥阳。项籍加紧围攻荥阳,并夺取成皋。为了减轻楚军对荥阳的压力,刘邦率军经武关、宛(今河南南阳)、叶(今叶县南),想引诱项籍南下。为配合汉军行动,此时韩信也率军到达黄河北岸,声援荥阳。项籍被迫率军回救,刘邦乘机收复成皋。公元前204年7月,项籍以凌厉攻势拔荥阳,夺回成皋四面楚歌公元前202年1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约计70万人与10万久战疲劳的楚军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展开决战。汉军以韩信率军居中,将军孔熙为左翼、陈贺为右翼,刘邦率部跟进,将军周勃断后。韩信挥军进攻,采用诱敌深入战术,前军先诈败,信引兵后退,命左、右翼军包抄攻击楚军后部步军。楚军久战疲劳后军迎战不利,汉军将楚后军与项羽前军骑士分割两半,韩信再指挥全军反击,楚军大败,阵亡四万余,被俘两万,被打散两万,仅剩不到两万伤兵随项羽退回阵中。后楚军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兵疲食尽。韩信命汉军士卒夜唱楚歌,歌云:“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致使楚军士卒思乡厌战,军心瓦解,项羽只有率800人突围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境),这时项羽身边只剩下28骑了,一亭长愿带项羽逃至江东重振霸业,遭项羽拒绝。项羽带着28骑大战汉军,最后全军覆没,项羽不愿被俘受辱,于是在乌江自刭而死。刘邦于是还至定陶,驰入韩信军中,收夺了他的兵权,后改统一中国建立汉朝之后,刘邦以文治理天下,征用儒生,诏令天下,广泛求贤。在政治上,刘邦接承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制和郡县制,同时废除了秦朝的苛刻法律刑法,在平定天下后,刘邦命萧何参照秦朝法律“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即“汉律九章”。刘邦重用叔孙通整理朝纲,叔孙通制定了一套适合当时形势需要的政治礼仪制度,撰写了《汉仪十二篇》、《汉礼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仪法法令方面的专著,为汉朝的建立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法律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以法家思想为辅,取消秦朝“严刑峻罚”的做法,废除连坐法及夷三族,提出了“德主刑辅”。即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达到宽柔相济,严松相当的统治效果。在经济上,刘邦废除秦朝苛法、豁免其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还接受娄敬的强干弱枝的建议,把关东六国的强宗大族和豪杰名家10余万口迁徙到关中定居。刘邦使百姓得以生息,民心得以凝聚,国家得以巩固在发展文化事业方面,刘邦建立规模宏大的“国家图书馆”天禄阁、石渠阁等。评价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豁达大度的皇帝。刘邦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统一王朝,所创立的汉朝统一长达400余年,刘邦作为汉唐盛世之一的大汉盛世的肇基者,其伟大历史功绩为后世所称颂与敬仰。刘邦是汉族族名的开创者,经过他的开创以及其后世子孙皇帝的进一步开拓发展,汉族成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族名,汉人成为中国人的代称,汉语成为中国语言的代称,汉字成为中国文字的代称,汉学也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代称刘邦是汉文化的开拓者之一和汉文化的保护者。作为楚国人,刘邦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结合、将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大融合,从而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汉文化,也拓展了多元的中华文明。刘邦消除分裂纷争状态、结束横征暴敛的历史,由统一到马下治理而达到天下大治,开创了雍容大度的政治局面,从而保护了汉文化的发展,使得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他结束了从夏朝到战国近千年中国奴隶分封制的状态,从而开创了真正的统一时代。他结束了从周朝东迁到秦朝570多年天下纷乱不止和统治者横征暴敛的历史局面,从而开创了一个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低税率时代。他结束了秦朝摧残文化打压言论的暴政,开创了雍容大度的政治局面和多元的兼容并包的文化格局。他一统中华,从而开创了具有400多年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统一王朝,汉也成为整个民族的代称,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汉唐盛世也成为中华名族发展史上最骄傲的时代。他由平民登上帝位,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布衣将相”的局面,结束了“血统贵贱论”,实现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神话,成为激励着平凡的人特别是下层人积极奋斗从而不断走向成功的光辉典范。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皇帝,他统一中国,通过消灭异姓王、迁徙六国强族到都城周边加以控制,彻底结束了从夏朝到战国近千年中国奴隶分封制的状态,他制定休养生息政策,结束了自公元前771年以来周朝东迁后到秦朝570多年天下纷乱和统治者横征暴敛的历史。廉颇蔺相如1、廉颇、蔺相如所处的时代背景廉颇、蔺相如所处的时代,正是战火纷飞、群雄并起、兼并战争愈演愈烈的战国时代,同时也是各国竞相变法的大变革时代。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历经二十余代国君的努力,基本上可以在各诸侯国中称雄,对于东方各诸侯国早已虎视眈眈。而赵国虽然是从原来春秋时期的晋国中分裂出来的三个国家之一,但经赵武灵王改革后,赵国的实力一跃成为三个国家中最强的。“两强相遇勇者胜”,所以,秦、赵两国自然少不了摩擦2、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廉颇、蔺相如虽然都是赵国人,但他们起初的身份却有着天壤之别,廉颇是赵国杰出的将领,因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上卿(战国时最高的官阶),而蔺相如只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正是两人这种身份的巨大差异,才为后来两人的矛盾埋下了伏笔。4廉颇、蔺相如的矛盾《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因为,廉颇,蔺相如虽然都是上卿,但秦汉以前,以右手为尊。蔺相如恰好居于廉颇之右,而廉颇又不甘心居于蔺相如之下。所以,两人的矛盾由此产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日‘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日:‘我见相如,必辱之。’”为什么会这样?恐怕要从两人的出身说起。两人的出身,是他们矛盾的伏笔。廉颇是赵国杰出的将领,而蔺相如只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但身份低微的蔺相如最后却位于战功卓著的廉颇之上。这自然引起心中的不平衡,进而引发了两人的矛盾。廉颇的心中为什么会不平衡?因为,他上卿的地位是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换来的;而蔺相如仅凭口舌之劳却得到比他更高的位置,廉颇自然心有不甘,甚至是不满。但是,蔺相如却无心与廉颇在名利上争斗,因为在他的心中有着更重要的事,那就是国家利益。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严峻的形势都不允许赵国发生任何的内乱,任何内乱都可能会引起赵国的灭亡。所以,当蔺相如的门客劝他不应对于廉颇的傲慢消极避让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吾所以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后来,廉颇主动登门负荆请罪,两人矛盾随之化解,从此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共同保卫着赵国。3、廉颇、蔺相如的成就3.1、廉颇的成就关于廉颇的成就,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他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领兵伐齐,大败齐军,夺取阳晋。因为,这一仗的胜利不仅使他一战成名,使他的威名远播各个诸侯国。他也因为这一战的胜利被封为上卿,从而达到了人生的巅峰。3.2蔺相如的成就关于蔺相如的成就,有以下两点最为重要:赵惠文王十七年(公元前282年),出使秦国,不仅保住子和氏璧,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同时也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而且全身而退。回国后,被封为上大夫。这成为他走向成功的开始。赵惠文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蔺相如陪同赵惠文王一同参加了绳池会。在宴会上,秦国频频向赵国挑衅,但都被蔺相如化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秦之群臣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日:‘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蔺相如在此次宴会上再次维护了国家尊严,回国后被任命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后。从而达到了属于自已的人生巅峰4、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性格决定人生的成败。那么,在廉颇与蔺相如成功的背后,又有着哪些性格特点。4.1、廉颇的性格《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这样一段记载:“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廉颇认为,赵王有可能被秦国扣做人质,以此来要挟赵国。所以,请示赵王,如有不测立太子为王。体现了他的深谋远虑。另外,在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后,他的一系列举动又体现了他性格刚毅,不甘人后,知错能改的性格特点。在对齐国的战争上,又体现出他勇武过人的一面。4.2、蔺相如的性格《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这一段体现了他胆略过人、不畏强暴
本文标题:史记人物列传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722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