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8章立克次体及衣原体第一节立克次体(richettsia)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单细胞原核生物。引起人和动物立克次体病(如Q热、斑疹伤寒、恙虫病等)的病原体。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上与细菌相似,生长要求上又酷似病毒,是一类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常用动物接种、鸡胚卵黄囊接种以及细胞培养等法培养立克次体。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尤对热敏感,一般在56℃,30min即被灭活。对一些广谱抗针素(如氯霉素、金霉素)敏感,但磺胺药不敏感且反有促进立克次体生长作用,不能用于治疗。致病性立克次体,多寄生于网状内皮系统、血管内度细胞或红细胞,并常天然寄生在虱、蚤、蜱、螨等节肢动物体内,或为其寄生宿主,或为贮存宿主,或同时为许多立克次付病的重要的或必要的传播媒介。微生物学诊断镜检病料制成血片或组织抹片染色镜检。荧光抗体法检查更为确切。病料处理后接种于鸡胚卵黄囊内或适宜的易感动物,培养出立克次体后,再用荧光抗体技术,血清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等法进行鉴定。抗体检查可用已知抗原作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或中和试验,以证实患病动物血清中的相应抗体,从而诊断该病。中和试验可用豚鼠或鸡胚进行。第二节衣原体(Chlamydia)是一类具有滤过性、严格细胞内寄生,并经独特发育周期以二等分裂繁殖的革兰氏阴性原核细胞生物。衣原体是一类介于立克次体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衣原体在宿主细胞内生长繁殖时,可在形态上可分为个体形态和集团形态两类。个体形态又有大、小两种。一种是小而致密的,称为元体(EB),另一种是大而疏松的,称作网状体(RB)。元体又称原生小体或原体,呈球状、椭圆形或梨形,直径0.2—0.4μm。电镜下可见其内含大量核物质和核糖体,中央致密,有细胞壁,是发育成熟的衣原体。对人和动物具有高度传染性,但无繁殖能力,衣原体的感染即由元体引起。网状体又称始体,直径为0.7-1.5μm,呈圆形或椭圆形。无细胞壁。姬姆萨染色呈蓝色。在细胞空泡中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形成中间体,由中间体成熟后变小即成子代元体。子代元体从感染细胞中释出,再感染新细胞,开始新的发育周期。每一发育周期约2—3d。网状体是衣原体在细胞内发育周期中的一种繁殖型个体形态,无感染性。培养特性鸡胚或细胞培养及动物接种鸡胚(鸭胚)培养绝大多数衣原体可在5—7d龄鸡胚或8~10日龄鸭胚卵黄囊内生长繁殖。每胚0.3~0.5ml,一般在接种3~5d死亡,取死胚卵黄囊膜制成染色涂片,镜检可见有包涵体、元体和网状体颗粒。动物接种3~4周龄小鼠,每鼠0.5~lml,或脑内接种0.02ml。腹腔接种的小鼠可在接种后4~7d扑杀,以表面有淡黄色黏稠渗出物的脏器浆膜制成触片,染色后镜检,可见细胞浆内原体形态及其包涵体。脑内接种的小鼠可出现后躯麻痹或瘫痪等神经症状,用肺、脑、肝、脾制成染色触片,即可镜检到衣原体。细胞培养可用鸡胚、小鼠、羔羊等易感动物组织的原代细胞培养,也可用Hela细胞、Vero细胞BHK21、等传代细胞系。衣原体对宿主细胞的穿人能力较弱,故用此法培养衣原体时在细胞管中加入二乙氨基乙基葡聚糖,预先用X射线照射细胞培养物,以提高细胞对衣原体的易感性。鹦鹉衣原体(Gimenez染色)鹦鹉衣原体(姬姆沙染色)衣原体Chlamydiapneumoniae梨子形的原体(EBs),左、吸附在巨噬细胞表面,右、进入细胞内部的原体
本文标题:第18章,衣原体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736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