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目录第一篇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第一章发展基础第二章面临形势第二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三章指导思想第四章发展目标第三篇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第五章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第六章提升城市功能形象第七章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第八章保护发展南部山区第九章推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联动发展第四篇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第十章建设五大区域性服务业中心第十一章培育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二章发展壮大三大主导产业第十三章改造提升两大传统工业第十四章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第五篇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第十五章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第十六章构筑自主创新高地第十七章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第十八章推进人才强市建设第六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第十九章大力推进改革创新第二十章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第七篇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第二十一章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二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三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四章改善生态环境第八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第二十五章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二十六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二十七章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第九篇切实保障规划实施第二十八章构建内需主导增长机制第二十九章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第三十章强化重大项目支撑第三十一章提高要素保障能力第三十二章创新规划实施机制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年—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中共山东省委和中共济南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第一篇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第一章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是济南发展史上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和筹办十一届全运会的重大任务,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维护省城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的总体思路,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攻坚破难、锐意进取,努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经济社会各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这一时期,是我市经济发展质量最好、城市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强化内需拉动,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910.8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3.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66.1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7226.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6倍,年均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25.5亿元,年均增长16.4%。1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坚持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相结合,经济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三次产业比例由7.3︰45.9︰46.8调整为5.5︰41.9︰52.6。粮食生产连续八年丰收,蔬菜、畜牧、苗木花卉等产业加快发展,建设特色品牌基地34个、都市农业园区43个,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由170家发展到350家。工业强市战略深入实施,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352.4亿元,年均增长13.4%,培育形成汽车、电子信息、机械装备三个千亿产业,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年均增长25%以上。入选全国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058.2亿元,年均增长15.8%,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4.6%,提高2.8个百分点。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和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和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等相继落户,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0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0家,分别增加110家和13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1.5%,提高11.4个百分点。节能减排深入推进,关停小火电机组40.2万千瓦,淘汰立窑水泥熟料产能240万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顺利完成“十一五”任务目标。城市功能形象明显改善。抓住筹办十一届全运会的重大机遇,累计投入2000亿元,强力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市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城市规划体系逐步完善,中心城区实现控制性规划全覆盖。东部新区、西部新区、滨河新区规划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提升全面启动,奥体中心、园博园投入使用,小清河综合治理一期、大明湖扩建改造、护城河通航全面竣工,恒隆广场、万达广场、普利广场等一批城市综合体项目和地标性建筑加快建设。市区泉群保持常年喷涌,古城区、商埠区得到有效保护,城市特色更加凸显。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健全,绕城高速北环线、济菏高速、青银高速、济阳黄河大桥、建邦黄河大桥建成通车,京沪高速铁路济南段、西客站枢纽工程顺利推进,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和济南都市圈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启动,北园大街、二环东路等城市道路建设改造完成,城市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成为全国首个BRT成网运行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供电能力提高70%,城市燃气普及率、集中供热普及率、供水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分别提高到98%、50.8%、97.5%和85%。实施兴济河等市区河道综合整治和腊山分洪等防汛工程建设,城市防洪除涝能力显著提升。生态市建设加快推进,整治破损山体108座,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依法拆除违法违章建筑507万平方米,主干道路、城市出入口、居民小区实现全面整治。城市管理体制逐步理顺,数字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推进。坚持深化改革,积极扩大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国企改革进展顺利,大中型国有企业实行了规范的公司制改革,绝大部分国有中小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制,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42.6%。资本市场加快发展,新增上市企业9家,市域上市公司达到26家、股票28只,融资总额496亿元。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完成,12345市民服务热线开通运行,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新的进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436项清理合并为94项,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供水、燃气、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进展顺利,公共资源交易管理进一步规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正式启用。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综合配套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等工作积极推进。开放型经济水平显著提高。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累计招商引资3677亿元,其中实际到账外资37.5亿美元,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6家。外贸增长方式加快转变,2010年出口达到40.6亿美元,年均增长17.9%,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服务外包发展势头强劲,2010年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达到2.3亿美元。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步伐加快,累计完成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52.3亿美元。经济合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扎实推进,圆满完成援川、援藏和帮扶菏泽成武县等任务。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坚持城乡统筹,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初步形成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四级城镇体系,全市城市化率由56%提高到65%。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市级财政累计“三农”支出65.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倍。新农村建设“十大行动”顺利实施,集中支持了38个中心镇建设,新建农村住房16.4万户、改造危房2.6万户,新建改造乡镇文化站60个、农家书屋3400家、卫生院46个,建设标准化农家店3600个、农村户用沼气18.4万户,实施了卧虎山水库除险加固、邢家渡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农村饮水安全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基本实现村村通柏油(水泥)路、通客车、通有线电视,自来水入村率达到95%以上、入户率达到83%。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举全市之力建设高新区,2010年高新区生产总值达到276.8亿元,是2005年的3.5倍。举全市之力实施帮扶,商河县经济实力、城乡面貌取得重大突破。社会民生建设全面加强。坚持把惠民生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5321元和8903元,年均增长13.3%和13.1%,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基本消除。城镇新增就业67.8万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88.8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城乡低保覆盖人口达到13.9万人。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惠及18.3万人的棚户区改造全面推进,实施38个集中片区和34个零星片区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安置房290万平方米,筹建廉租住房6074套,向7339户家庭发放廉租住房补贴6110万元,启动6个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布局优化,素质教育全面推广,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普及。启动实施“泉城学者”建设工程和“5150引才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实现突破,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各类人才总量达120万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加强。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78‰,八个县(市)区被评为全国人口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作推出《天下泉城》等一批优秀作品。成功举办了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全运盛会,取得精神文明和竞赛成绩双丰收。举办了第七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和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广电出版、档案史志、外事侨务、民族宗教、社会科学、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各项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三连冠”。依法治市和平安、文明创建活动成效卓著,防震减灾综合能力跃居全国前列,涌现出泉城义工等一批先进群体,城市公共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军政、军民关系更加融洽,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市级财政投入151亿元,连续三年为民办实事33件。五年来,全市经济社会许多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形成了凝心聚力促发展的广泛共识,积累了一些值得长期坚持的宝贵经验。一是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着力转变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把转方式、调结构与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不断提升发展的整体素质。二是坚持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坚决克服自满自足思想、畏难发愁情绪和懒惰漂浮作风,牢固树立强烈的省会意识、责任意识、争先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着力创新思路、优化环境、改善服务,以思想境界大提升推动各项事业大发展。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切实解决就业、社保、住房等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全力为民解难题、办实事,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长效政绩。四是坚持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牢固树立抓城市建设就是促发展、惠民生的思想,坚持新区开发建设与老城改造提升并举、做强城市功能与做靓城市形象并重,着力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功能品位,为培育现代产业、发展社会事业、保障改善民生提供强大平台。五是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注重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健全行政管理体制、完善综合评价体系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第二章面临形势“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空间广阔、动力充足,但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一是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期。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推动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内需拉动、创新驱动和现代服务业带动,成为促进经济长
本文标题: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73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