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关于当前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的探索
1目录一、农村信用社的现状······················································3(一)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及体制改革的着力点···········3(二)当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环境·······························5二、当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主要问题······························6(一)队伍素质较差·······················································6(二)历史包袱沉重·······················································6(三)经营空间严重受损,生存基础被削弱···············6(四)成本核算观念淡薄,服务功能残缺···················7(五)内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7(六)现行联社和基层农信社二级法人体制的弊端···8三、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和建议··························9(一)提高认识,解决制约农信社发展的问题···········9(二)改革管理体2制······················································10(三)改革机构设置······················································12(四)改革法人体制······················································13(五)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14(六)对亏损信用社实行综合治理······························14(七)新时期农信社应采取的对策······························17四、参考文献·······································································193摘要根据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农信社将移交给省级人民政府管理,构建新的管理体制,农信社又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农信社的现状入手,深入剖析当前农信社在竞争环境、信贷环境、管理环境等方面的现状与问题,最后对农信社的管理体制、机构设置、法人体制等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经营管理发展对策4关于当前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的探索自1996年与农业银行“脱钩”以来,农村信用社逐步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道路,各项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4年,根据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农信社将移交给省级人民政府管理,并按照“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要求,构建新的管理体制。农信社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又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农信社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求得生存和发展空间,有必要对农信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作一番思考和探索。一、农村信用社的现状(一)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及体制改革的着力点1、领导管理体制问题。依靠农信社自身或县(市)联社的民主管理去解决农信社的自律、自控问题是不现实的,也无法避免存在了几十年积淀的风险。因此,为农信社建立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管理体制就显得尤为重要。2、农信社的潜在风险问题。众所周知,农信社的历史包袱十分沉重。以普宁农信社为例,根据5统计,2004年末,普宁农信社账面不良贷款余额高达74686万元,占比为29%,其中两呆贷款73919万元,占比28.7%。而从全国农信社范围看,不良资产占比高,亏损严重是全国农信社的普遍性问题,有的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不对这些历史上形成的风险进行恰当处置,选择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农信社体制改革将很难取得成功。3、农信社的经营目标问题。农信社的经营目标近几年来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表述,搞合作制规范时强调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作为政策工具又要求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服务;作为具有法人资格的金融企业,又必须努力完成上级行业管理组织的各项经营指标。笔者认为,农信社是作为经营存贷款等业务的金融机构,首先应考虑其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确保自身经营的健康、稳定发展。4、产权问题。产权关系是农信社改革的核心和基础。实践已经证明,农信社的产权不明晰,就不可能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农信社其他体制改革也不可能取得实质性成效。长期以来,农信社的产权表面上是明确的,由社员入股组成,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模糊。一是所有权不清晰;二是出资者并不承担风险;三是农信社作为法人,主要是服从县联社的行业指令,没有真正的财产经营权。(二)当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环境61、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按照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取向应当定位在服务“三农”上。然而,就现实情况看,农村乡镇一级,除信用社外,还有邮政储蓄、农行营业机构和农村合作基金会等,经济发达的乡镇还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办事处,对信用社形成一种合围趋势,多头制约、僧多粥少的局面难以打破。2、脆弱的信贷环境。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对象主要是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农户等,这些对象具有资金贫乏、经营分散、设备落后等特点。从总体情况看,农村信用社一般都是乡镇企业的最大债权人,再加上目前的信贷机制对乡镇企业的约束力极为脆弱,潜在风险最终不可避免地要通过乡镇企业转嫁到农村信用社头上,导致信用社不良资产居高不下。3、基础薄弱的管理环境。农信社各项管理基础目前仍然较为脆弱,主要表现在:一是结算渠道狭窄,服务手段、服务品种单一。二是基础设施落后。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信用社的办公场所、网点装璜、形象设计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信用社设施简陋,似不在少数;三是电子化进程缓慢。与其它金融机构比,信用社的电子化程度相对较低,给组织资金、汇兑结算带来了麻烦;四是队伍的素质低。从总体上看,农村信用合作队伍的素质偏低,社际之间不平衡性较7大。二、当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主要问题(一)队伍素质差。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人员本地化、年龄老化、知识层次低、综合素质差、近亲繁殖严重等现象。干部素质低,严重影响了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导致农村信用社管理落后,内控软化,对人、财、物管理缺乏有力约束,会计核算随意性大,信贷管理不落实,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违章违纪现象经常发生,经济案件居高不下。(二)历史包袱沉重。农信社历史包袱包括四部分:农行和信用社脱钩时从农行划过来的不良贷款;国家实施保值储蓄期间本应由国家财政负担的保值储蓄的利息贴补支出;合并农村合作基金会时带进来的呆账;信用社自身经营不善所造成的不良贷款,许多农信社的不良贷款率较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必然限制下一步农信社改革的制度选择空间,也将制约一揽子农村金融改革。(三)经营空间严重受挤,生存基础被削弱。一是城乡资金倒流现象严重。由于同业竞争相当激烈,造成农村信用社经营空间严重受挤,农村资金的大量流出,严重削弱了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发展。二是农村信用社信誉受损。近年来,由于城市信用社大面积出现的支付危机,给农村信用社带来很大的冲击,不少8社会团体和公众对农信社的支付能力产生疑虑,使农信社失去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四)成本核算观念淡薄,服务功能残缺。一是网点设置不合理,经营上低效运作,市场敏感性差,阻碍了业务发展。二是技术装备滞后,服务功能单一,在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五)内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1、对内部控制认识上的误区致使强化管理力度不够。内部控制是农信社经营管理活动自我协调和自我制约的一种机制。但是,各基层社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以下误区:一是混淆了内部控制与规章制度的概念,把内部控制等同于内部稽核。认为只要加大稽核检查力度,就是完善内控机制,就可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二是错误地理解加强内控管理与发展业务、提高效益的关系,把加强内部与发展业务,提高效益对立起来。认识上的误区致使一些基层信用社在强化内控管理上出现了注重抓规章制度建设,忽视内控组织体系建设;注重抓审计稽核等间接的、事后的查处性控制,忽视抓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管理控制等直接的、事前的预防性控制;忽视风险防范,放松内部控制等种种偏差行为,致使强化内部控制管理的力度削弱,职能作用发挥不畅。2、内控组织体系不尽严密直接影响和削弱了内9控机制的功效。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重视对具体业务流程的制约控制,忽视对决策行为的监督约束。二是作为控制的主体和被控制对象在信用社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未得到积极发挥。三是作为内控重要手段之一的计算机在农信社虽已广泛应用,但存在着网络化程度低、兼容性差、应用程序杂等问题。3、内控制度建设的不完善和滞后性导致内控管理滞后于业务发展。内控制度是渗透存在于各种管理制度中的一种制度,要求必须具备完整性、系统性、超前性和有效性的特点。但现行内控制度,一是不健全、不完善。二是制度建设明显滞后,与业务发展不协调。农信社的内控制度没有随业务发展逐步完善,也没有体现“及时性”的原则。如对新设立的金融机构或新开办的业务种类,往往是先开办,再建制,而不是树立“内控优先”的思想,形成新的经营风险,直接影响到新业务的发展。(六)现行联社和基层农信社二级法人体制存在的弊端。1、现行模式使基层农信社“四自”方针难于体现。(1)独立核算的职能难于体现。现行基层农信社无论是工作规划、经营策略、发展目标,还是业绩考核、财务核算等都由联社包办,基层农信社根本就没有企业法人应有的权利。(2)基层农信社法10人代表对人、财、物的管理无权无责,联社说了算。具体表现在:在用人上,缺少宽松的用人环境;在财和物管理上,管理、使用与购置使用脱节。(3)信贷权限管理在联社,基层农信社没有独立的“自主”权,风险难控制。(4)机构分布松散,管理被动,经济案件时有发生,社会形象受损。2、现行模式造成更大的人力和财力资源的浪费。由于农信社点多、面广、线长,管理费用高,加上员工整体素质较低,而基层法人代表又是从“矮子里面挑高佬”出来的,从而造成了经营管理的无能,业务乏力,有的只是靠“关系”吃“金饭碗”,加上农信社由于长期受农行代管,很多制度和管理办法没有一个规范和标准的准则进行经营和管理,没有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开展经营管理,致使管理费用不断增加,单位经济效益上不去。三、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建议(一)提高认识,解决制约农信社发展的各种问题。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必须考虑现状和现实,实事求是,认真解决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各种问题。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克服以下问题:一是克服“等”的思想。各地农村信用社和行业管理部门,不能坐等国家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方案出台,然后依样画瓢,认为改革就成功了。其实不然,11不论什么样的组织体制,都需要“人”去运作,需要一套健全规范的管理机制做保证,其优势才能体现出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农信社本身已积聚和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如果不及时解决,风险只能愈积愈重,等待观望只能延误时机,将来化解风险的代价将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对农信社历史形成的经营风险,早解决早主动,迟解决更被动。二是克服“靠”的思想。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靠剥离不良资产使资产质量得到改良。但是农村信用社合作金融组织的性质,决定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因此,化解农信社的经营风险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剥离”上,必须立足于自我化解,通过切实改善服务,组织资金来源,盘活积欠贷款,压缩费用开支,解决财务缺口,逐步消化经营风险。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改革农信社应该从本地区、本系统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有利于农信社风险的化解和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有利于农村和农村金融稳定”的三个原则。这是判断改革成败的基本尺度。(二)改革管理体制。1、实行全员劳
本文标题:关于当前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的探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758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