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计划方案
**县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计划方案“两基”国检之后,我县义务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保证教育的公平性,是一项重大、艰巨而紧迫的任务。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我县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协调、快速发展,结合我县教育实际,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根据《甘肃省义务教育条例》,以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促进民族教育均衡发展为思路,围绕“科教兴县”战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切实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础,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科学规划,协调行动,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师结构,推进素质教育,健全发展机制,提高教育质量,逐步实现全县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管理水平、教育环境均衡协调发展,二、总体目标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紧紧围绕县政府加快建设“教育强县”的各项目标任务,科学谋划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力争在2012-2016年,完成各镇中心小学和中心初中的标准化建设,完成学校布局调整,实现县域2内学校在教育装备投入、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等方面初步均衡。到2014年实现碌曲城乡教育投入、设施、师资、发展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一)学校建设标准化。义务教育学校在校舍建设、常规教学设施、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后勤保障建设等方面均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全县各校教学设施、设备配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二)师资配备均衡化。县域内学校间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年龄结构基本均衡。(三)教育质量一体化。全县学校生源均衡分布,杜绝择校现象,质量差距逐步缩小,整体质量明显提升。(四)关爱工程常态化。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移民子女、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能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帮扶、关爱行动常态化并得到有效落实。三、组织领导成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组织、协调、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领导小组成员如下:组长:副组长:常务副组长:3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教育局,李强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协调解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四、实施措施2012年至2016年,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1、科学调整学校布局。根据《***义务教育学校建设规划》安排,坚持校点布局调整与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规模、城镇化进程及人口流向相适应,坚持“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按初中班额不超过40人、小学班额不超过35人,校均人数规模在100人以上的标准,对全县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到2015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保留19所,其中小学17所,完全中学2所。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更趋科学、合理,资源配置与投入更集中。2、扎实开展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明确学校建设标准。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建设标准》,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实行“六统一”,即: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建设、4统一管理,着重解决城区中小学班额过大、农村寄宿制学校设施配套不全、办学条件简陋等突出问题。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结合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现有办学条件,多方筹措经费,利用5年时间,通过加固、改扩建、新建等方式,确保所有义务教育中小学办学条件达到国家标准。继续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薄弱学校生活设施不配套,学校围墙、食堂、厕所等安全隐患问题。到2016年县城中小学、乡镇中心学校运动场力争达到塑胶化。提高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在基本完成初中、乡(镇)中心小学实验室提升建设的基础上,2013年启动联村完小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仪器、设备、图书和体音美装备水平和利用率。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小学计算机教室实现换代升级。到2015年,配齐计算机,中心中小学生机比达到10:1。加快校园网建设。到2016年,县直中小学、乡(镇)中心学校建成功能齐全的校园网,全部实现“班班通”,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构建县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完成数据中心和软件应用平台建设,并以县级教育信息网络为中心,逐步拓宽网络覆盖面,建成遍及城乡、覆盖全县所有学校的信息网络体系。(二)实施义务教育教师素质提高工程51、建立稳定的教师补充机制。按照“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原则,每年从高等院校优秀应往届毕业生中招聘一定数量的教师补充到各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英语、计算机、体育、音乐、美术等紧缺学科岗位。县教育局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严格把好入口关,对于新进教师先考核后录用。进一步完善教师管理制度,统筹掌握2%左右的编制和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根据需要调整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促进区域内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严禁挤占、挪用和截留中小学教职工编制。2、大力实施教师培养计划。认真贯彻落实《***教育局关于大力加强“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州教育局“三名工程”,通过新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培训方式,深入开展中小学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培养工作,全面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提升各学科教师和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和育人本领。五年内,中小学校长(含副校长)100%完成岗位培训,80%完成提高培训,全县50岁以下的教师培训率达100%,并保证每一位教师接受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每年不少于72学时)。今后五年,根据国家和省、州要求组织和选派学科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含国家级和省级、州级骨干教师培训);组织和选拔年龄在45周岁以下,占教师总数10%的高中、初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省、州、县级培训;每年组织和选派一些优秀6中小学教师(含班主任)到省、州、县兄弟学校跟岗学习,组织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置换培训。鼓励支持教师尤其是农牧村中小学教师通过多种学习途径提高学历水平。到2016年,小学教师达到专科以上学历,要求30%以上的小学教师基本达到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基本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高中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明显提高。3、完善干部、教师交流机制。推行中小学校长任期制和交流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每届任期3-5年,在同一所学校任职一般不超过两届,达到两届的校长原则上要交流。实施“中小学校长挂职培训计划”。有计划地选派中小学校长到教育发达地区、优质学校挂职锻炼,通过挂职跟岗、在岗研修等多种途径,力争5年时间内培养3-5名在州级及以上有一定知名度的校长。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制度。通过下乡支教、对口支援、巡回讲学、挂职锻炼等形式加强城乡教师的交流。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中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中小学任教三年以上工作经历或一年以上农村学校支教经历。实行城乡学校干部交流制度。每年安排10名学校中层以上干部交换挂职。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定期轮岗交流。县域内每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城乡交流、校际交流人数占教师总数的5%左右。4、建立公平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建立师德典型资源库,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督导考7核体系。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加大区域内教师岗位设置、教师绩效工资和教师职务评聘的统筹力度。建立名师、骨干教师政府奖励基金,每年表彰一批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标兵,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改善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在基本实现同职级教师校际间同工同酬的基础上,重点向农村学校和边远学校倾斜,促进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落实好教师政策性待遇,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争取建设教师周转房。(三)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高工程1、坚持德育为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积极开展德育课题研究,建设一批中小学德育精品课程。组织开展德育课“精彩一课”和优质教案、课件评选,并在全县进行推广。落实好各项常规德育活动。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为原则,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大力开展养成教育、礼仪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网络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珍爱生命的教育等,认真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主题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中小学广泛开展校园文化特色创建活动,努力在中小学形成“一校一特色”,创设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育人环境。建立科学的综合考评制度,努力创建和优化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开展优秀班主任、先进德育工作者评选活动。每年各评选一定数量的“***中小学8优秀班主任”、“德育先进工作者”,树立典型,推广德育工作先进经验,促进德育工作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2、坚持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按照国家教育法规和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学校德育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合格率达98.7%以上。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积极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育达标率在99.1%以上。扎实开展科学避险、安全逃生等应急预案演练活动。将安全逃生教育纳入体育课、健康教育课内容,每学期不少于2课时。每学期开展经常性的模拟紧急疏散演练,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逃生避险知识、技能,提高自救互救能力。3、坚持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依据《***“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意见》和《***教育局关于大力加强“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质量兴教工程”。引导学校和社会关注教学质量,以建设高效课堂为抓手,加大校本教研力度,构建区域教研协作体工作机制,推进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切实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探索建立科学的质量保障、监测和评价体系。加强教学研究和指导。加强集体教研制度,开展优秀校本教研学校和优秀备课组创建活动,搭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教师成长平台。实施名9师、中小学教研员定向联系帮扶农村学校制度,继续推行联校走教办法,加强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指导扶持力度。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抓手,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平台,营造良好的教师教育科研氛围,改变教师工作状态,提高教师队伍学习研究能力;以“小课题”研究为抓手,着力解决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实现教育内涵式发展服务。4、改革招生考试制度,促进生源均衡配置。坚持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免试就近入学制度。由县教育局合理确定每所公办学校就近接收学生的范围,并于每年秋季开学前向社会公布。保证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杜绝择校现象。(四)实施义务教育关爱工程1、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认真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继续实行12年全免费教育。本着“不让经济贫困家庭成为教育贫困家庭”的工作目标,继续完善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积极构建“政府主导、教育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贫困生救助体系,在国家资助的基础上,通过个人资助、发动社会捐助等方式,建立专项扶贫资金,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帮扶,逐步提高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实现县内贫困学生帮扶大力度、全覆盖,为家庭贫困的学生开辟一条完成学业的“绿色通道”。102、保障农牧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移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完善留守学生帮扶机制,有效解决农牧村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零辍学”。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入学绿色通道。进一步强化“五生”(残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学生)帮扶工作,保证外来务工人员学生接受与当地学生同等待遇。采取经济资助、心理疏导、精神鼓励、学习帮扶等措施,促进“五生”健康成长。(五)实施义务教育管理创新工程1、大力开展“管理创新”活动。积极探索“捆绑发展”管理模式。将农村薄弱与城区学校结对、联体、捆绑发展,明确城区学校承担帮扶责任,规定“人、财、物只能由城区向农村流动”,实行城乡捆绑学校的统一考核。逐步深化“一校制”管理。以乡(镇)为单位,并以中心小学为龙头,其他学校为校点,共同组成只有“一个法人代表、一
本文标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计划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761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