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潼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潼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潼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规划,是按照建设小康潼南的总体要求,推进绿色产品大县、特色工业强县、“三色”旅游名县建设,加快山水园林中等城市建设步伐,树立重庆西北大门窗口形象的重要规划。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提出有利潼南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夯实、和谐社会构建和凝聚人民力量的发展战略、奋斗目标、总体部署和行动方案。第一章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全县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西部大开发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为根本出发点,确保了“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的全面实现。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发展速度加快。“十五”期间,地区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8%,三次产业首次实现由“三一二”向“三二一”的结构转变,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同口径)年均增长达到16.3%。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顺利推进,粮油、生猪、蔬菜、笋竹四大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工业化进程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凉风垭工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食品加工、化工纸业、机械制造三大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流通服务业发展迅速,现代经销方式和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外经贸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基础建设成绩显著,发展环境改善。“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5.3亿元,年均递增26.3%(累计法),规划的49个重点项目实施率达到90%以上,农田水利、交通、能源、信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突破。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发展动力增强。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发展领域协调。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得到发展;人口出生得到有效控制,国土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城乡居民收2入逐年增加,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这些都为“十一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节面临的有利条件“十一五”时期,潼南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处于“抢抓机遇、实现互动、发挥优势、跨越发展”的新阶段,面对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纵观发展大局,宏观形势总体有利。总体发展迎来三大机遇。一是科学发展观的确立,给人们带来新的理念,新的发展思路,将有力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发展模式的转型,为潼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给“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为潼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助推器。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必将营造起公平、正义、诚信、民主、法治的社会氛围,为潼南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更加有效的开放环境。经济发展增添三大动力。一是重庆的产业梯度转移尤其是制造业重心向渝西转移,有利潼南形成新的工业支撑,为潼南工业发展带来巨大驱动力。二是重庆经济实力提升,必将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快,拉动渝西经济走廊消费水平提高,为潼南经济的发展带来拉动力。三是全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上升期,给区域合作提供了广泛的选择机会,为潼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外部动力。加快发展呈现三大优势。一是区位优势。随着“两高”的贯通,不仅使潼南的交通优势凸显,使潼南由渝西地区的远郊县转变为重庆市的近郊县,由远离中心城市转变为融入其间,由川渝接壤的边境县转变为联结川渝的重要结点和桥梁,而且造就了潼南依托大城市加快发展的“优势半径”,具有构筑成渝经济通道窗口和良性互动的区位优势。二是资源优势。潼南农副产品品种多且产量大,为农副产品加工业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劳动力资源充足,为经济发展备有足够的劳动力大军;天然气和岩盐储量丰富,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丰富且品位高,具有构建渝西旅游环线独特的旅游优势,这些都为潼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相对较好的资源优势。三是生态优势。潼南境内山清水秀,森林植被好,空气清新;拥有涪、3琼两江,常年流水不断,水质较好,具有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必备条件;沿江冲积坝较多,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已建成有中国西部最大的无公害蔬菜基地,是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具有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的生态优势。第三节面对的问题和矛盾“十一五”时期,潼南仍处在“吃苦奠基、爬坡上坎”的发展阶段,在前进的道路上有着不少困难,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一是区位变化伴随挑战。随着“两高”的建成,虽然给潼南带来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伴随着挑战,面对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加快,在辐射和被辐射的现实选择中,稍有不慎将丧失机遇,容易导致通道经济凹陷区,或者说优势将被虚化,给潼南把握机遇增添了困难。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农业比重大,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限,三产业留存的传统格局难有大的突破,产品或服务品牌的培植难度大,相互促进的科学的良性的产业结构和经济质量差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形成和改变。三是工业企业规模小。由于产业集群发育不够,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弱,新兴产业成长缓慢,大集团大企业不多,产业链不长,不易形成以量扩张、以质提高的发展态势,低基数的增长在一定时间内制约潼南经济发展。四是“三农”问题突出。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经济增长没有出现新的亮点,农副产品产量增长空间有限,农民专业技能缺乏,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农民应该享有的公共服务在短期内难以解决。五是投资增长有限。由于全县的财力基础差,国家和重庆市对潼南的投入有限,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大城市和优势产业集中程度越来越高,融资困难,使得要在短期内完成巨额投资困难极大。六是人才极度匮乏。潼南面临缺乏高学历、高素质人员和专业性人才,特别是企业家人才,靠自身培养远水难解近渴,靠引进又条件有限,这将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章发展战略和主要目标第四节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全面建设小康潼南作为重要目标,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4作为主线,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区域协调、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战略任务,把突破基础设施瓶颈、科技人才瓶颈作为战略攻坚,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发展动力。围绕建设山水园林中等城市、树立窗口形象的要求,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五节发展定位及发展战略发展定位:建设绿色产品大县、特色工业强县、“三色”旅游名县。加快山水园林中等城市建设,融入成渝经济都市群,展示重庆西北大门窗口形象。根据上述定位,重点实施五大战略:---绿色产品大县战略。充分发挥潼南的生态优势,以绿色资源为基础,延伸产业链,切实做优绿色产品,做大绿色产业,做强绿色经济,努力把潼南建成中国西部最大的绿色蔬菜产品基地。---特色工业强县战略。突出潼南工业特色,着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努力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和燃料的农用化工、工业化工和医用化工。积极发展加工型、配套型和服务型工业,大力引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关联产业,提升工业整体水平,使特色工业在潼南经济发展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旅游名县战略。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红色”、“古色”、“绿色”旅游三大特色,以建旅游精品工程为抓手,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促进旅游相关产业发展。---流通活县战略。以打造中心商务区、规划建设物流园区为重点,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会展商务,提升经营业态,推进流通网络体系建设,构建区域性的特色突出的交易中心,健全综合性的现代流通市场体系,促进流通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营销手段全面创新。---城镇化推进战略。按照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的推进思路,把加速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县城为核心的经济引领区、环状城镇群相衔接、特色城镇点相配合的城镇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共发展、共繁荣,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第六节奋斗目标5“十一五”时期总体奋斗目标是:山水园林中等城市总体框架基本建成,重庆直辖市西北大门窗口形象开始显现,全面建设小康潼南、和谐潼南取得阶段性成果,绿色产品大县、特色工业强县、“三色”旅游名县建设有实质性进展。具体奋斗目标是:---经济总量。经济快速发展,努力“再造一个潼南”。到2010年,地区内生产总值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12.0%(按可比价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8亿元,年均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49.5亿元,年均增长18.3%;第三产业增加值48.7亿元,年均增长11.1%。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达到3.2亿元,年均增长15.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20亿元,年均增长19.8%(按累计法计算),期末投资率达到5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3亿元,年均增长14.0%。---结构调整。优化一产业,壮大二产业,提升三产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实质进展,产业结构逐渐趋向合理。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2:41.2:40.6,形成“二三一”为序的产业结构;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66%;非农产业比重达到81.8%;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0%以上;投资取向发生较大变化,政府主要投向公共服务,民间资本投资领域进一步扩大;中部经济高地取得阶段性成果,区域经济进一步协调。---科技进步。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建立起科技研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平台。到2010年,科技投入增长快于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增长;工业企业科技研发经费达到同期销售收入的3%,规模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取得突破,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左右;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万人以上。---城镇建设。以县城为核心的经济引领区、环状城镇群相衔接、特色城镇点相配合的城镇体系取得阶段性成效。新城新区城市格局形成,带动作用逐步增强,区域性中等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到2010年,“一江两岸三大片”的城市格局显现雏形,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主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45%。---对外开放。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取得实质性进展。“十6一五”期间,直接出口贸易累计实现1000万美元,出国服务人员累计达到1000人;实际引进内外资累计到位达到50亿元以上,“三资企业”引进取得突破;国内经济技术合作稳步上升,走出国门的企业达到2--3家,国外经济技术交流日益增加,经济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消除绝对贫困,增强相对贫困人口的自主发展能力,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730元,年均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40元,年均增长8.0%;期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超过50亿元;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8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2平方米,恩格尔系数降低到45%以下,消费质量进一步提高;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增加,初中和高中阶段入学率分别达到98%、85%,城乡居民受教育年限平均达到8.8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儿童“四苗”接种率达到9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更加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70%以上,农村安全卫生饮水普及率达到60%。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5%以上,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大举推进,文体互动局面初见端倪。城镇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农村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稳步推进。---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阶段性成果,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人口出生得到有效控制。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2%,县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平方米;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60%和90%以上,二氧化硫实现达标排放,
本文标题:潼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77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