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7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形象)解析
课前趣味时光一首词八个“经量”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九月,“(宰相)贾似道请行经界推排法(丈量田地,重定税额)于诸路,由是江南之地,尺寸皆有税,而民力益竭”(《续资治通鉴》)。为此,醴陵士人写了首《一剪梅》词:宰相巍巍坐庙堂,说着经量,便要经量。那个臣僚上一章,头说经量,尾说经量。轻狂太守在吾邦,闻说经量,星夜经量。山东河北久抛荒,好去经量,胡不经量?课前趣味时光①这首词刻画了哪几种人物形象?②八个“经量”各有什么作用?答案:①刻画了宰相、臣僚、太守三种人物形象。②前两个“经量”,揭示了宰相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独断专横的性格特征;三、四两个“经量”刻画了臣僚看宰相眼色行事,争上奏章、附和捧场的奴才相;五、六两个“经量”揭露了太守趋炎附势的轻狂行为;末两个“经量”是对宰相乃至皇帝的绝妙讽刺。诗歌鉴赏人物形象事物形象A、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偏重抒情的诗歌)B、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偏重叙事的诗歌)意象(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偏重写景的诗歌)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主要是咏物诗)诗歌形象人物形象诗歌鉴赏提问方式1.试简析人物形象的特点。2.诗中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3.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何分析人物形象?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年龄。③注意细节。④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08湖北卷】14、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临江仙[宋]侯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⑴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参考: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人物形象鉴赏题如何规范作答?(1)什么形象——特征、身份塑造了一个××(性格、情感、心境、身份)的形象(2)简析形象结合诗歌的具体词语进行简析,有时点出表达技巧(3)形象的意义——情感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表达××感情解题步骤答案构成: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解答不具体,且答非所问。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不是本诗表现的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参考答案: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表现出诗人自由而闲适的孤身生活;只有“相看不厌”的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同时,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从而又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之中的傲岸倔强的性格。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总括分析总结练习: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提示】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经历,写作背景以及人物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矢志报国却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作者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沧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概括形象特点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指出形象的意义玉阶怨谢眺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本诗刻画了一个思妇形象。(身份特征)萤虫飞回休息,说明夜已经很深了,主人公借着缝制衣服来打发时光,表现对爱人的思念。(具体分析)诗人借思妇这样一个形象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苦闷。(点明意义)典题示例(一)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注:“代人赋”说明词中抒情主人公并非作者自己。这首词是作者代一位妇女赋的。)①这首词塑造了一位内心充满“离恨”的思妇形象。②她“眼底”充满了“离恨”,心中肝肠寸断,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足见其离恨之深、相思之切。③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思妇的无限悲伤也表达了作者对思妇的深切同情。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4分)课堂演练(一)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这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4分)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悠然漫步于郊野,陶醉于春天美景的隐逸者的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倚杖在近郊漫步,在阵阵秋寒中带着老之将至的怅愁的老者形象。课堂演练(二)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鹧鸪天①陆游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注】①写该词时陆游42岁,因遭投降派罗织罪名免官,被迫隐居。②玉瀣(xiè):美酒。③黄庭:即《黄庭经》,道家的经典著作。(1)你读出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课后演练(1)是一个表面旷达闲适、内心却充满抑郁不平的隐士(或:落寞英雄)形象。(2)抒情主人公隐居“苍烟落照”之间,丝毫不理“尘事”,终日与美酒、《黄庭经》相伴,以及“贪啸傲,任衰残”的所谓随处开颜的举止,貌似轻松洒脱,实际上是一种无奈;“老却英雄”四字更明显道出诗人心中因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满腔悲愤。课后演练(08广东)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参考:吕诗着重描写的是淡定从容,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分析方法1、抓住咏物诗的特点进行分析2、抓住所描写的事物的相关语言进行分析(09天津卷)13.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参考: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诗意助读】野菊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指不追求被文人赏识),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之色,哪肯因为无人,减掉自己的幽香。虽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的家菊,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的赏识。【问题】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审题推断】细读本诗及题干,写出你读取的有效信息和由此推断出的结论。【信息1】题目“野菊”。推论:“野菊”是诗歌的主要形象,是作者言志的所托之物。【信息2】“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推论:野菊”品性高洁,不因外部环境改变而改变。【解题指导】第一步:找出诗中的物象。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咏物诗,物象就是野菊。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是集中描写野菊生长环境的特点,其重点是“幽色”和“妙香”。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第三步:概括物象的本质特征。要透过词语的字面意思,挖掘其深层含义。咏物诗一般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野菊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象征了一种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的品格。从全诗看,“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运用对比手法,将野菊的高洁置于至高的境界上,更突出了野菊的本质特征。请你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范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得失反思:要明确古典诗词中的事物形象一般是作品中言志的所托之物,要准确把握物象的特点,展开联想,联系人类社会,去挖掘其象征意义。【点击考场】高考专家如是说:鉴赏诗歌的形象,不能浮于表面,要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深刻地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能否挖掘形象的典型意义是区分考生鉴赏能力高低的主要指标。此诗形象很明确,但其典型意义需要深入挖掘。此题即是由此考查考生这方面的能力。鉴赏事物形象四关键1.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一个民族,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原因,不但有共同的语言,也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状态,也表现了某一民族对自然或社会某些事物的一定的感受方式。因此,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理解沉淀其中的特定意义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分析事物的象征意义。如赏析杨万里的《野菊》中野菊的形象就要结合传统诗歌中的特定意象“菊”的特定意义和文化内涵。2.关注色彩色调,辨析物象特征。(1)关注时令色彩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事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如杨万里的《野菊》中“重阳”一词就点明了是在秋天,野菊生活的环境是肃杀、萧瑟的。(2)关注冷暖色调古诗中所写物象有
本文标题:2017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形象)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775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