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烟台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烟台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十一五”时期是我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赶超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步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确把握这个时期的发展趋势,理清发展思路,编制和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十五”以来,全区人民在工委管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三个明显、两个高于、一个跨越”的发展要求和“东部突破烟台”的战略部署,解放思想加压奋进,凝心聚力赶超发展,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区形象明显提升。“十五”计划实施顺利,大部分指标已提前一年完成计划。可以说,“十五”时期是我区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一)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五”以来,我区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时期,发展速度稳中加快。特别是2002年以来,经济发展按照两年翻一番的速度高位运行,2002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大关,2004年达到202亿元。“十五”末,全区完成生产总值27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指标列国家级开发区第7位,综合投资环境评价列第6位,是中国国家级园区十强之一,跃入强区行列。“十五”期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3%,比计划高8.4个百分点,高于“九五”平均速度25.5个百分点。“十五”末人均GDP达到18.2万元,高于“九五”末9.3万元;“十五”末全区完成财政总收入34.18亿元,年均增长38.5%,高于“九五”平均速度16.7个百分点;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51亿元,年均增长26.7%,高于“九五”平均速度6.7个百分点。2005年,万元GDP能耗比2004年下降5.8%,被列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二)产品集群优势突出,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机械制造、电子信息两大产业成为全区主导产业。2005年,两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350亿元,占全区总产值的57.4%,其中经济型轿车、CDMA手机、挖掘机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均位于全国同类产品第一位。实施“112”工程成效明显,全区50户重点企业实现产值509亿元、利税29.7亿元,分别占全区的83.4%和82.2%。主导产业、产品集群在产业配套招商中的作用充分体现。截止2005年,围绕汽车、手机、电脑和工程机械4个产品集群,累计引进配套项目49个,投资总额超过200亿元。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十五”末,三次产业比重为3.6:77.9:18.5。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高附加值、高技术企业占据全区工业企业的主导地位。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十五”期间平均增长速度为37.5%,是“九五”平均增速的3倍。(三)投资总额创历史最高,投资拉动作用增强。“十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快速扩大,投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05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达171亿元,五年累计投资426亿元,为建区至“九五”末16年累计投资总额的2.7倍。大规模的投资为我区未来经济发展储备了后劲。(四)经济国际化进程加快,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十五”期间是全区对外经贸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五年来,共引进利用外资项目521个,累计引进外资项目857个;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6家,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35家。“十五”期间,引进项目合同外资24.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9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69%和60%,建区以来累计合同利用外资38.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8亿美元。200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46亿美元,年均增长48.9%;其中出口20亿美元,年均增长45.2%;出口额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29家,比“九五”末增加17家。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和加工贸易产品出口比重分别占全区出口总额的65.2%和73.1%,比“九五”末分别提高39个百分点和37个百分点。全区经济外贸依存度达到137%,比“九五”末提高21个百分点。(五)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十五”以来,全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五年累计投资85亿元,为建区至“九五”末16年累计投入的4倍。道路建设,到2005年,全区道路通车里程240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油路目标。给水建设,城区供水具备15万方/日能力,建成区供水保证率达到100%,并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保证了人畜饮水安全。热力设施建设,全区集中供热面积200万平方米,比“九五”末增加60万平方米。电力设施建设,新建220KV变电站1座,110KV变电站2座,满足了城区居民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讯和通信设施建设,全区电话普及率达到62部/百人,比“九五”末增加25部。开展了数字化开发区建设,拓展了电信、通信服务领域。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烟台汽车站西站建成投入使用,新增加城市公交线路4条,高标准改建了主干路候车亭。商贸设施建设,彩云城改造工程投入使用,新建了新世纪商业广场、华新国际商务大厦、德胜商城、银座购物广场等大型商贸设施,振华商厦、家家悦、家世界等大型商铺入驻我区。西区开发效果显著,截止2005年底,西区累计基础设施投入48亿元。206国道改造、长江路西延工程顺利完工;热力、电力、道路、给排水等设施超前投入,西区污水处理厂已经启动建设。园区建设及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2005年,出口加工区B区一期工程封关运作,再生资源加工示范区开始圈区运行,烟台港西港区破土动工,大宇造船项目正式落户。建立了全市首家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及科技型创业企业融资提供了有力支持。环保工作成绩斐然,2002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ISO14000管理示范区;2004年11月,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启动建设全省首家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我区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中国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示范区”;2005年,管委会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全省首家通过ISO9001和ISO14001“双认证”的区域。(六)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步由小康型向富裕型迈进。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73元,比2000年增加734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93元,比2000年增加2698元,年均分别增长13%和12.1%。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和36%,分别比“九五”末降低5个和3个百分点。人民生活已实现小康目标,正在向富裕型迈进。(七)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科技事业得到高度重视,“十五”期间,全区共实施各类科技计划200项,其中国家和省级5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80项。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5家,比“九五”末增长4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4.4%,比“九五”末高出23.1个百分点。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建立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完整体系,高标准建设了高级中学。2005年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100%,高中段普及率达到98%。引进了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规模达到1.1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低保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失地农民再就业和基本生活得到初步保障。涉外病房投入使用,新建社区医疗服务站、私立医院5座,全区拥有病床位376个。工会、青年、妇女、文化、宣传、广播电视、体育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圆满完成既定的人口发展目标。人事、教育、医疗卫生、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和行政审批制度等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回顾五年来的发展,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归结起来主要是:必须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决破除小进即满、赶超畏难、因循守旧三种倾向,高点定位,自我加压,不断赶超,着力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必须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抓住关键、重点突破;必须始终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稳定中促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社会稳定;必须始终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与先进开发区的差距还很明显。与天津、广州、昆山等先进开发区相比,我们在赶超发展上具备了速度优势,但离全面赶超还有距离。表现在产业结构与层次、大项目建设、服务业发展、社会事业投入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二是瓶颈制约因素仍然存在。土地、资金等方面压力很大;高层次人才不足、高级技工短缺;环境支撑因素特别是物流、电力、港口等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对赶超发展的支撑能力有待增强。三是和谐社会建设面临压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社会保障、居住等问题与财政供应能力、社会救济能力、企业容纳能力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等等,这些都需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进一步积极稳妥地予以解决。二、“十一五”期间发展环境和条件分析(一)发展环境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区作为特殊经济功能区和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的主要载体,在经济全球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既面临着挑战,又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五个进一步”:1.国内外产业转移进一步加速。从国际看,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日韩和欧美向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速度加快;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增长的重心正由东南沿海向北转移;从我区看,区位条件、生产要素、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有利于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形成与跨越发展相适应的新型产业体系。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区形成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制造业产品集群,对中高端的制造活动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吸引力,使我区在承接技术与资金密集程度更高的高端产业转移中,处于有利的地位。2.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时期,实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既是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落实赶超战略、实施重点突破的必然选择。工业结构将加快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化,主导产业地位将进一步巩固。消费需求膨胀和结构升级加速,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将明显加快,服务业跨国转移与外包的发展,将为我区吸引跨国服务投资带来新的机遇,从而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步伐。3.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面对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制约,“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将实现实质性转变,科技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经济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将进一步统一,坚持走低消耗、高产出、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4.国家对国家级开发区发展进一步重视。2004年国家级开发区工作会议明确了开发区新时期发展的指导方针、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即将出台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条例》将进一步明确开发区的法律地位,为我区在新时期增创新优势创造了较好的政策环境。5.国际国内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国际看,WTO后过渡期结束,区域经济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国际经济一体化在带来机遇的同时,国外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措施将对我区部分产业发展产生一定冲击。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东南亚、南亚等发展中国家进一步推进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在吸引外资上与我们形成直接的竞争。从国内看,经过20多年的对外开放,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区域间发展竞争更加激烈。土地、水、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短缺的矛盾更加尖锐,人口和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增大。从我区看,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人才短缺的问题还很突出,西区开发建设任务十分艰巨,综合竞争力与先进开发区及经济强市(区)仍有明显差距,新的时期发展的压力将会更大。(二)自身优势分析经过20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区在环境、产业、体制、人才等方面已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具有明显的优势。1.投资环境优势。我区区域规划起点高,基础设施建设标准高、配套全,能够满足各类项目发展的
本文标题:烟台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78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