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刑事证据法的制度转型与研究转向_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为线索的分析
大学美育导论:美与美育一、美是什么1、词源学的说明kalos(古希腊语)belus(拉丁文)saundarya(印度语)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羊大为美。对“美”的另一种词源学解释是:羊人为美。在原始艺术和图腾崇拜中,人戴着羊头跳舞是“美”字的起源。这表明“美”与原始的巫术礼仪活动有关。2、日常语言中的用法第一,表示感官愉悦和感性满足的强度。第二,表示一种价值评论和伦理判断。3、美学理论中的指称对象第一,“美”指称审美对象。第二,“美”指称美感或审美感受。第三,“美”指称审美关系,即人与客观现实的交互作用关系。第四,“美”指称特殊的审美对象即艺术作品。4、美学史上美的本质观念(一)客观论(二)主观论(三)主客观统一论(四)社会论(五)语言论•美究竟是什么呢?①美是愉快的体验。②美是无功利性的愉快体验。③美是具体可感的。二、美育是什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美育”这个术语是德国美学家席勒最早使用的。JohannChristophFriedrichVonSchiller(1759年~1805年)德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席勒塑像席勒给丹麦亲王写了27封讨论美育问题的书信,于1795年陆续发表在他主编的《季节女神》上,后来结集出版为《美育书简》。此书不仅在德国古典美学中而且在整个美学史上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由此向客观唯心主义方向发展产生了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美学理论。中国最早使用“美育”术语的是蔡元培先生。1901年他在《哲学总论》一文中提出了“美育”的概念,这是他根据席勒曾经使用过的德文词组ÄsthetischeErziehung翻译过来的。1903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把西方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引进中国。王国维像蔡元培先生,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功绩卓著,影响深远。北大校园里的蔡元培铜像一代宗师——蔡元培(1868年—1940年)1912年,蔡元培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对封建教育进行改革,初步建立了现代教育体系。蔡元培先生非常重视健全人格教育,他的名字是和完整教育的理念结合在一起的。同年2月,他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铜像教育思想体系蔡元培提出的急务美感教育中心终极目的桥梁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北京大学北大校园里之所以有一尊蔡元培先生的塑像,当然与他曾经长期担任北大校长不无关系,但除此之外,人们对蔡先生所怀抱的深深崇敬之情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对北大进行了全面改革,使之气象一新,成为研究学术、传播新思想、培养新人才的基地,并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世界观教育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倡世界观教育。他认为,这种世界观教育是知、情、意、德、智、体诸者的统一体。从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不能依靠经验或理论,只能依靠浑然直觉的美感,美感是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美感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在我国把美育列为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为蔡元培首创。他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他非常重视美育,认为美育可以陶养感情,使人日趋高尚;可以去私忘我,超脱利害;可以使人寄托于美的享受,去掉生活恶习,从而美化人生。教育家的任务,就是通过美感教育,使人达于最高精神境界。因此,他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各级学校、各种社会活动都要进行美育。1922年蔡元培先生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一文中写道:“我国初办新式教育的时候,只提出体育智育德育三条件,称为三育。十年来,渐渐的提到美育,现在教育界已经公认了。”王国维把四育分为两个部分:体育和心育,心育包括德育智育美育。四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鲍姆嘉通1917年蔡元培先生在北京神州学会做了《以美育代宗教说》的讲演,这篇讲演后来发表在同年8月《新青年》第3卷第6号上。1930年和1932年蔡元培先生又分别发表了《以美育代宗教》和《美育代宗教》两篇文章。第1卷第1号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新青年》审美意识不具有宗教根源,宗教意识却具有审美根源。为了更有效地对人发生影响,宗教利用了人的审美需要。宗教和艺术、宗教意识和审美意识可以相互交织,但是它们有根本区别。宗教通过审美价值肯定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即神的存在。而美育则肯定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宗教和美育的比较在功能上,宗教和艺术也有相同的地方——补偿作用。宗教的补偿作用是“要人对于一切不满意的事能找到安慰,使一切辛苦和不舒服能统统去掉”。宗教补偿是以非现实的、死后的回报来安抚人。艺术也有补偿作用。不过,艺术补偿是弥补人的有限生活中的不足,从精神上补充、充实现实世界。经过对宗教和美育的比较,蔡元培先生得出结论: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因此,必须以美育代替宗教。蔡元培先生认为:“宗教中美育的原素虽不朽,而既认为宗教的一部分,则往往引起审美者的联想,使彼受智育德育诸部分的影响,而不能为纯粹的美感,故不能以宗教充美育,而止能以美育代宗教。”因此,作为情感教育的手段,美育可以代替宗教。“以美育代宗教”是以自由反对强制、以进步反对保守、以普及反对局限的一种文化变革。什么是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所谓狭义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所谓广义美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美育的功用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培养某种审美价值取向。个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通过美育,使个人接收某个社会关于美和丑、崇高和卑下、悲和喜的概念,从而形成自觉的审美价值取向。第二,发展人的审美创造能力。这包括发展人的审美知觉和审美体验的能力,完善人的审美趣味,培养人在艺术活动和其他活动中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这两种功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统一的,不能把其中一种功用绝对化。美育是感性教育。感性:⑴官能感觉;⑵本能欲望;⑶情感。⑴词源上的考察一些国家的图书馆中藏有1735年德国出版的一本小书——这是鲍姆嘉通用拉丁语写成的学位论文,题目是《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这本书第一次使用了“美学”一词,这是鲍姆嘉通根据希腊词语“埃斯特惕卡”(Asthetica)构成的,原意是“感性知觉”或“感性学”。1750年,他正式以“埃斯特惕卡”命名他的《美学》一书。“美学”这个术语从此流行开来。⑵内容上的考察
本文标题:刑事证据法的制度转型与研究转向_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为线索的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784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