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第一节诞生与确立第二节新领域的开拓第三节当前发展趋势第一节诞生与确立•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50年代是第一阶段(一)最早的比较研究可以追溯到古罗马,那时的一些学者(贺拉斯、塔西陀、朗吉诺斯等)已经注意到罗马作家与希腊文学之间的传承关系和风格差异。(二)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但丁,在其《论俗语》一文中已经表现出全欧的眼光,他按语言的不同把欧洲文学分外北、南、东三个部分,并加以对照。(三)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在欧洲连续出现了一系列全欧性的文学思潮和思想文化运动,欧洲文学的整体观念也逐步明确,这就为比较文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前提。•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50年代是第一阶段第一节诞生与确立(四)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运动中,伏尔泰、莱辛、赫尔德尔、歌德等人,则为比较文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五)19世纪初期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施莱格尔兄弟的文学史研究、斯塔尔夫人的《论文学》与《论德国》、格林兄弟对各民族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都已经是具有比较文学意义的研究。(六)19世纪中期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进化论和实证主义的传播,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终于,在70年代末至90年代,促成了比较文学的诞生。第一节诞生与确立•诞生标志1、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1877年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总体文学比较报》;同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又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这两份杂志,对比较文学学科的确立具有开创性的意义。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186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标志了比较文学的时代已经正式开始。诞生标志第一节诞生与确立3、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1870年,俄国学者维谢洛夫斯基在彼得堡大学创立了总体文学讲座。•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学术专著与工具书的出现。1895年,戴克斯完成了法国第一部科学的比较文学专著,也是第一篇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丹麦的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完成了著名的比较文学巨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节诞生与确立1、早期的比较文学家布吕纳介是一位文学史家,他将达尔文的进化论引入了文学史研究。2、巴尔登斯贝格在巴黎大学创立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还创办了法国最重要的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评论》。他主张严格的实证方法,主张言必有据,反对牵强附会。他的理论影响了整个“法国学派”。3、1931年,巴黎大学梵·第根出版《比较文学论》,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划定为两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把研究的目的规定为发现作品之间的影响和假借及其“经过路线”,这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影响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精细和准确的考据”而忽视审美批评和鉴赏在比较文学中的作用。•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法国成为研究中心,主要强调“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第一节诞生与确立•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法国成了它的中心,法国学者对它的兴起与确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4、卡雷在理论上继承了前辈的观点,把研究国际间文学上的事实联系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目标,但是他更重视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即“在属于一种以上文学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至不同作家的生平之间所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他还认为,影响研究往往不可靠,相比之下最可靠的是作品的成就、作家的景遇、“各民族之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并在以后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形象学”。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瑞典一所乡村中学,一个老师正在上外国文学,故事说的是一个中国的和尚(abonze)去西方旅游的经历(注:《西游记》英译为Recordofajourneytothewest),这种旅游的性质实质是一种探险。他骑着一匹白色的马,带着一位名叫沙僧的仆人。为了打发旅途的寂寞,他还带了一只宠物猴和一头宠物猪上路。•一路上,这个和尚路过许多高山,渡过一些大河大川,受到许多惊吓,他走过名叫火焰山的火山口,艳遇过一个只有女孩的女儿国。据说他带的猴子本领很大,一路上替他扫除许多障碍,其实不过是一只蝎子、两只蜈蚣、五只黄鼠狼、七只蜘蛛等而已,大的动物有一头牛、两只狮子和三头狼。猴子还有一些让人不解的行为,比如一发火就烧,一路上烧了几个山洞、一棵柳树、还有几个漂亮的宫殿,还围着一堆白骨狠打许多遍才罢手。外国人心目中的《西游记》•和尚带的宠物猪看起来没什么作用,只是充当旅途的解闷工具罢了,据说它一口气吃了四只西瓜,把和尚、佣人、猴子的一份都吃了,还说它调戏了七只蜘蛛,被蜘蛛们狠咬了一口。•那个佣人却什么用也没有,整天担着一副破行李,听任摆布。•和尚花了13年才到了印度,寻了一些印度佛经,像得了宝贝一样凯旋回国了。•学生们听罢非常惊讶:一是想不到中国人这么热衷冒险,二是想不到一千年前中国人就喜欢宠物猪了。5、基亚在1951年出版《比较文学》,是一本影响颇大的教科书,代表了法国学派的观点。他认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国际关系的媒介(书和人),然后是体裁、主题、作家、渊源、思想动向和国与国之间的固有看法等。第一节诞生与确立•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法国成为研究中心,主要强调“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第二节新领域的开拓•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是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一、“美国学派”和“法国学派”之争二、美国学派的理论倾向三、两个学派的大融合四、前苏联比较文学的“复苏”•一、“美国学派”和“法国学派”之争第二节新领域的开拓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次大会。在会上,耶鲁大学的教授雷纳·韦勒克(英美“新批评”的代表理论家,注重文本审美),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对法国学派进行了尖锐的批评。第二节新领域的开拓•一、“美国学派”和“法国学派”之争(1)批评了法国学者的影响研究的狭隘性,认为他们忽略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而成了仅仅研究外国来源和作者声誉的材料。(2)批评法国学者的实证主义方法,认为这种方法除了说明某个作家知道和阅读了另一个作家的作品之外,不可能为作品研究提供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以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同名作品比较为例)“教堂山会议”(3)不赞成梵第根把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隔开,把美学评价排除在比较文学之外的做法,认为必须面对作品的“文学性”——即文学艺术的本质。教堂山会议标志着美国学派的崛起。《比较文学的危机》也成为这一学派的宣言。二美国学派的理论倾向1、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提出了一个比较文学的定义,主张比较文学应该“跨国界研究”;还主张应该把文学与人类的知识与活动的其他领域联系起来,开展“跨学科研究”。2、哈瑞·列文,在1972年出版的《比较的基点》中阐述了他的观点。他首先提出“主题学”这一术语,开创了“主题学研究”——研究“为什么某一主题为某一时期某一地或某一作家所采纳”,研究主题如何借助形象、意象将观念表达出来,便触及人类创作思维的规律。(如战争、复仇、爱情、妓女与才子等)尝试着以某个主题为例,分析中外文学作品的表现方式的异同。希腊《美狄亚》狄多殉情自杀法国《安德洛玛克》德国《浮士德》“弃妇”主题英国《德伯家的苔丝》奥地利:《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美国:《珍妮姑娘》、《嘉莉妹妹》中国文学的“弃妇”主题是怎样的?•3、奥尔德里奇,编著《比较文学:内容和方法》,他把彼此没有直接联系的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称为“纯粹比较”,并分为“类同”和“对比”两个方面;在最近出版的《世界文学的再现》中提出了“环宇文学”和文化多元主义的观点。美国学派的弊病:美国学者虽然在学术上具有宽容的态度和开阔的胸怀,但是,他们对于比较文学研究范围的界定过于宽泛,或者说比较模糊,理论阐发也不够周密,不够完善。正是这种状况导致了他们在研究实践上的一些弊病。三两个学派的大融合(一)法国学派的转折1、巴黎大学教授巴达庸表示自己对历史主义观点和美学分析都有兴趣。2、法国学者艾田伯(又译金伯勒),1963年发表《比较不是理由》,反思法国学派的某些狭隘认识,提出“比较文学是人文主义”的观点;主张“将历史方法与批评精神结合起来,将案卷研究与‘文本阐释’结合起来,将社会学家的审慎与美学家的大胆结合起来”。3、1982年出版的由布吕奈尔、毕修瓦和卢梭合著的《何谓比较文学?》一书,更明确地接纳和融合了各家的观点,形成了一种相当宽泛的比较文学观(见教材31页最后一段)。•(二)美国学派的重新反思•1969年,布洛克发表《比较文学新动向》,指出“任何适当的比较文学研究都要求同时应用分析方法和关系方法”;还有,“比较文学主要是一种前景,一种观点,一种坚定的从国际角度从事文学研究的设想。三两个学派的大融合四前苏联比较文学的“复苏”(一)19世纪70年代,维谢洛夫斯基等已在彼得堡大学开设总体文学课程,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比较文艺观。这种方法旨在揭示文学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阐明文学的发展如何受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与此同时,还有形式主义学派,着重就语言形式、文体流派,表达方式和故事情节等方面,在俄国作品与西欧作品之间进行比较研究。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各民族文学文体都为神话、诗歌、戏剧、散文的发展脉络(二)20世纪中期,日尔蒙斯基提出了比较文学的“历史类型学”研究的观点与方法。他认为:文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一致性。随着政治上的解冻,比较文学开始复苏。1957年,苏联科学院决定成立“俄外文学关系研究室”;1960年,召开了题为“民族文学的相互关系与相互影响”的大型学术讨论会;1971年莫斯科召开“斯拉夫文学比较研究学术会议”,已经旗帜鲜明地张扬比较文学了。但他们不认为比较文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四前苏联比较文学的“复苏”后续•东欧、埃及、印度和日本等各国的比较文学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例如:川端康成的创作•村上春树的创作•泰戈尔的创作•高行健的创作•米兰·昆德拉的创作第三节当前发展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后,比较文学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与此同时,比较文学经受了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生机。(一)理论大潮(三)“文化研究”的热潮(二)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第三节当前发展趋势——理论大潮•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出现了令人注目的所谓“诗学复兴”现象,各种新的文化理论和文学理论,诸如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等等,接踵而至,使人目不暇接。那么,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比较文学,如何处理自身与这股理论大潮的关系,就引发了比较文学史上的第二次大争论。第一次大争论是什么?1、1982年,佛克玛在《加拿大比较文学评论》上发表《比较文学和新变化》一文,揭开这次争论的帷幕。他说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决不限于文本,还应该包括文学信息传递与接受之间的“文学交流情境”和“文学符号系统”等,因此,它与文学理论研究的对象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文学理论可以强化与推进比较文学研究。第三节当前发展趋势——理论大潮2、持相反意见的“传统派”,多数是老一辈学者,如韦勒克、雷马克、维斯坦因和奥尔德里奇等。代表作:维斯坦因的《我们从何来?是什么?去何方?——比较文学的永久性危机》,和雷马克在1985年发表的《比较文学在大学里的处境》。3、1985年秋季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11次大会上,两派的观点正面交锋。“传统派”以激烈的言辞指责新理论不作价值判断而空谈理论、“否认美感经验”、“使文学成为文字游戏,毫无意义”等。第三节当前发展趋势——理论大潮思考题:文学研究要不要引入“理论研究”呢?第三节当前发展趋势——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一)东西比较文学兴起的必然性。1、由于垄断寡头经济被多元经济所替代,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第三世界的迅速崛起,电脑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整个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发达世界的文化自我中心趋于解体,迫使它向其他文化体系,特别是向第三世界文化体系寻求参照,以突破自己,解脱困境,求取新的发展。3、第三世界各国则随着其政治经济的发展,也急于在文化方面挣脱
本文标题: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790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