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中小学美术教师招聘考试试题5套R
行为矫正技术的运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讲:钟志农家庭教育预约电话:13806526506E-mail:zhongzn@xhyf.com“心海扬帆”网主页钟志农老师的博客(汉字输入)一、行为矫正技术的基本原理行为主义认为,人类的行为大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适应不良行为是错误学习的结果。教育与环境在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并加强训练,人是可以摈除不良旧习、重塑一种新的健康的行为方式的。行为矫正强调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不良行为是外在环境对个体作用的结果。其矫正重点放在当前的行为问题上,并着眼于未来。矫治前后,大都可以根据行为情况的变化,给以数量的评价,而且矫治效果比较迅速可见。二、基本技术:强化、惩罚、消退(一)强化1、正性强化法——或称阳性强化法,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调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定的,如果行为后果是愉快、积极和满足当事人需要的,那么该行为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加。常用于矫正不良行为并建立某种良好行为。每当当事人出现所期望的心理与目标行为,或者在一种符合要求的良好行为之后,采取奖励办法,立刻强化,以增强此种行为出现的频率,故又称奖励强化法。例:培养中学生问问题、小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操作方法:⑴矫正前,首先了解背景资料,再确认目标行为(靶行为),划出基准线。被选出的目标行为应该是能被客观地控制、可观察与评价其程度、而且能够反复进行强化的。⑵选择有效强化物。如消费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操作性强化物、拥有性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等。针对儿童具体情况,选择有效强化物,以期达到确实有效的强化与矫正目的。⑶拟订塑造新行为方案,以期取得当事人的积极配合。矫正方案不但确认被矫正或塑造的行为,还应包括采用何种矫正形式和方法、确定应用何种强化物等。⑷矫正过程中,每当目标行为出现,应立即给予强化物,不能延搁时间,并要向当事人讲清楚被强化的具体行为,使之明确今后该怎么做。同时,要做好行为变化记录,计算行为次数、测量行为花费的时间及其结果。⑸一旦目标行为多次按期望的频率发生时,应当逐渐消除可见的强化物,而以社会性强化物及间歇性强化的方法,继续维持。以防止出现强化物的饱厌情况。⑹矫正程序结束之后,周期性地对该行为作出评价。强化法要注意的四个问题(1)目标必须单一;(2)强化必须及时;(3)强化物必须是当事人所喜欢的;(4)强化物必须是不容易得到的。对学龄前儿童可使用的强化物1)社会性强化物——口语的:特别的赞美(“做得真好”)、间接的赞美(在别人面前夸奖他);身体的:亲吻、拥抱、抚摸、握手、轻拍背部、视线接触等。2)物质性强化物——玩具、气球、书本、拼图、儿童读物、喜爱的点心、少量零花钱等。3)活动性强化物——到特定的地方去玩、和父母一起做游戏、看动画片、看电影等。对小学生可使用的强化物1)社会性强化物——口语的:特别的赞美和褒奖(“你做得真好”、“真令人高兴”、“我很高兴有你这样的学生”、“老师以你为荣”)、间接的赞美(在别人面前夸奖他完成了什么、张贴他的作品、在作业本或家校联系册上写正向的评语);身体的:目光接触、微笑、点头、轻拍背部、竖大拇指或做OK的手势等。2)物质性强化物——小奖品、坐一天荣誉座位、玩某一种体育器材、荣誉卡、红五星等。3)活动性强化物——当值日班长、小老师、行为规范监督员、课堂上有自由时间作喜欢做的事(包括免修某一节课出教室活动)、免做作业、帮老师做事情等。对中学生可使用的强化物1)社会性强化物——口语的(“告诉我你有什么高见”、“很有见地”、“你很特别”、“你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特别的赞美和褒奖、间接的赞美(在别人面前夸奖他完成了什么)、开个小玩笑;身体的:目光接触、微笑、点头、轻拍背部、竖大拇指或做OK的手势等。2)物质性强化物——书、精美的笔记本等奖品。3)活动性强化物——课堂上有自由时间作喜欢做的事(包括免修某一节课出教室活动或到阅览室看书)、免做作业、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等。2、负性强化法对某良好行为给予奖励,可以促进该行为的发生,如若使某行为与摆脱厌恶刺激相结合,同样能使该行为增多,这便是负性强化法的理论基础。因此负性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来抑制不良行为、并进而建立良好行为的。操作方法:当事人一旦出现某项良好行为,便立即减少或撤除其原来经受的痛苦、厌恶刺激、惩罚或情景,(等于给他“负性奖励”),并使其日后在同样情况下,获得相同的“释放”,从而增强其良好行为的出现率。负性强化与正性强化关系密切,都是用以增加良好行为发生率的强化过程。徐某同学行为矫正案例分析会负强化与惩罚的区别是:惩罚的后果是不愉快的,甚至是痛苦和令人恐惧的,而负强化的结果是愉快的。(二)惩罚惩罚法是对当事人某项不合适的行为,附加一个令他嫌恶的刺激或减弱、消除其正在享用的增强物,从而减少该行为的发生频率。所谓惩罚,范围甚广,如辅导教师的摇头反对、批评谴责、终止增强物、暂时隔离及矫枉过正等,均是试图在当事人出现不良行为后,让其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从而消除此种不良行为的发生。惩罚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里更是屡见不鲜,甚至达到被滥用的地步。其实,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并没有错,关键是我们使用惩罚是否科学规范、分寸尺度把握是否恰当。作为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有一个重要责任就是协助学校政教处对班主任管理工作中使用惩罚做出指导和培训,使行为矫正的技术不至于被老师和家长误用。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几种常见的惩罚:1、适度体罚——指个体不良行为出现时,立即给予一种感官性厌恶刺激,以阻止或消除其不良行为的发生。包括电击、高温、严寒、噪音、强光、难闻的气味等等。这些体罚措施从行为矫正的意义上说,应该在精神科医院的治疗室里,在医生的指导下用于治疗,在现实生活中不应滥用,因为它很容易造成对个体的伤害。例如:家长或教师殴打孩子或学生,让学生在炎热的天气里在操场罚站,在冬天则让学生站在雪地里或走廊上不让进教室,等等,都是应该绝对禁止的。即使在医院,体罚也是作为治疗的最后一招,只对最严重的问题行为才采用电击等体罚手段。2、理性斥责——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及时给予否定性语言、姿势和表情,以消除或制止不良行为。它是一种口头惩罚和心理惩罚,是学校和家庭中最常用的惩罚形式。具体操作方法——⑴一次只斥责一项不良行为(限制使用)。⑵必须说明受斥责的行为是什么,斥责的理由是什么,应该取而代之的正确行为是什么。⑶不单独使用斥责,使用斥责的次数至少应该和使用称赞的次数相等,最好赞扬多于斥责。⑷斥责不仅仅是语言的,也可以使用表情、体态语言和动作(摇头、皱眉、手势等)。⑸坚定语气,降低声调,因为高声尖叫只是反映你的不自信。⑹直视当事人的眼睛,目光注视并持续1分钟以上是非常重要的。⑺对于12岁以下的儿童来说,要有身体的接触⑻必须靠近当事人的身旁进行斥责,远处传达斥责是无效的。⑼要注意从一些小的萌芽开始就立即使用斥责技巧。⑽对不良行为的斥责应保持前后一致,并注意用图表记录行为改变的过程。理性斥责的6条原则:(1)具体指出斥责的事由,而不对学生人格进行否定;(2)斥责要简洁明了,避免重复罗嗦;(3)斥责时要保持冷静,避免辱骂和过激情绪;(4)将口头斥责与否定性的表情和姿势相结合;(5)靠近当事人、面对面近距离小声斥责效果最好;(6)斥责不能过度使用,否则会使当事人习惯化而导致矫正的失败。现实教育工作中滥用斥责的现象应该纠正。3、过度补偿——在问题行为发生后,不仅必须纠正造成的不良影响,而且要把环境恢复得比以前更好。例如:破坏卫生——打扫班级卫生。过度补偿可以告诉当事人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但是要注意“过度”也应有一个限度。4、劳动体力——人们大多好逸恶劳,因此,劳动体力往往是一种低概率事件,是人们不愿意多做的事情,因此可以用于惩罚。例如:打人——罚做仰卧起坐20次,老师保护班主任误用——昨晚仰卧起坐后还要学狗刨式游泳姿势在地上趴15分钟。上课不听讲——清洗班级教师的全部窗户。误用:操场罚跑10圈。劳动体力必须是当事人力所能及又不造成伤害的,时间不能过长。(例:罚跑千米导致肾脏摘除)5、纪律处分——也是一种厌恶刺激。学校里使用的处分不等于社会道德、法律领域里的道德宣判或刑事宣判,不等于那种“杀了人就应该偿命”的“报应式惩罚”。作为行为矫正手段的惩罚,应该以矫正不良行为作为其功能,应该以惩罚是否达到其应有的效果作为惩罚得度的标准,并且必须考虑到受处分学生的内心感受,做好相应的善后工作。中学心理辅导教师应该在德育处的统筹下,将对受处分学生的“负强化”工作列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一项重要任务。例:初二学生性骚扰案6、隔离(又叫“强化暂停”或“暂时出局”)——当个体出现不良行为时,及时撤除正在从事的有兴趣的活动。隔离又分两种:(1)非排斥性隔离——在篮球比赛中犯规,罚下场,但可以观看。(2)排斥性隔离——看电影时打架,送到一个没有任何可以引起兴趣情境的隔离室里呆到电影结束。教师误用(1)上课捣乱——到教室后面罚站(反倒引起全班关注)(2)上课捣乱——赶出教室(本来厌学,正中下怀,是强化,而不是惩罚)。7、反应代价——当个体出现某种不良行为时,被剥夺部分强化物。例1:违反交通规则扣分(分扣完后,就被剥夺驾驶资格,吊销执照。)例2:损坏公物被罚款。例3:学校普遍使用的班级考核扣分制(基础分100分,每个月考核一次,与班主任月奖挂钩)学校和班主任误用:扣分多,加分少。正确的惩罚一定要和正强化结合起来,要鼓励学生做好事加分。再有就是扣分过细,并与斥责相结合,挫伤学生积极性。惩罚法与负强化的后果不相同,惩罚的后果是不愉快的、痛苦的,而负强化是愉快的。教师只能在不得已时运用惩罚法。一般来说,负强化更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惩罚法与负强化都需要运用厌恶刺激,容易产生副作用,因此必须慎重使用这两个反应。应该倡导在运用惩罚的同时使用负强化法。惩罚的原则(1)人道性;(2)有效性;(3)当事人可接受性;(4)可行性;(5)适度性;(6)最后选择性;(7)不得不用时要与正强化结合使用。(三)消退——就是”没有结果”。“种瓜得瓜”,这是强化,种瓜人明年还想种瓜;“种瓜不得瓜”,或者年年亏损,就是消退,种瓜人明年就不想种瓜了。“消退”,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刻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例如:学生叫外号问题的处理。要取得消退的良好效果,一定要和强化结合使用。例如:叫外号:不予理睬;叫名字,热情相应。通过强化和消退的结合,不仅可以消除个体的不良行为,而且可以形成个体良好的行为。误用:光消退,不强化。三、行为矫正的扩展技术1、逐步养成——复杂的学科学习、良好的社会性能力和行为习惯,都是由细小的反应累积而成的,这样的过程,就称为“逐步养成”。换句话说,逐步养成是以连续增强与目标行为有关的一连串细小步骤来发展新行为,而非静待新行为以最终面貌自行呈现。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类似新行为的细小行为都受到增强。以适当的顺序及细小的步骤将一系列相关而不相同的行为组合在一起,是“逐步养成”的两个要点。“逐步养成”可以使一个人获得新能力并表现得熟练与完美。许多人都能运用“逐步养成”来从中获益。一个希望拓展自己参与社会能力的成人、一个有学业困难的学生、一个在行为上有发展障碍的孩子,都能借“逐步养成”来改善他们的状况。“逐步养成”的八个步骤⑴以明确的语言界定起始行为与目标行为;⑵指出当事人目前所具有的最接近目标行为的行为;⑶强化目前与目标行为有关联的行为,强化物应为当事人所喜欢的东西为宜;⑷判断目前其他行为是否与目标行为有明确关系,如果没有,则不予强化;⑸继续强化任何一种与目标行为有关系的行为,如果这种行为经常性地出现,则应提高增强的标准;⑹继续控制强化物,决不增强与重点行为无直接关联的行为;⑺提高强化的要求尺度,直到终点行为完全被建立为止;⑻强化所有的终点行为,直到此类行为经常出现为止。总而言之,“逐步养成”是培养新行为的一种过程,在此过程中,先强化与终点行为有关联的第一步,然后再一点一点地提高增强标准,直到新行为建立为止。也就是说,“逐步养成”是强化逐渐接近终点行为的一连串过
本文标题:中小学美术教师招聘考试试题5套R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799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