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蜀相》与《书愤》的比较阅读
《蜀相》与《书愤》的比较阅读(三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律诗的结构。•2.划分律诗的朗读节拍(节奏)。•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探究诗歌的主旨。•4.赏析炼字的作用。•5.诗歌的比较阅读。二、各诗的写作背景及主旨•(一)《蜀相》•(二)《书愤》•杜甫(712—770)字____,自称______。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____”,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杜甫也被誉为“____”。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______;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著有《________》。知识回顾子美少陵野老诗史诗圣杜工部集沉郁顿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初步理解诗意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提问1:如果改为“蜀相祠堂今安在,锦官城外草木深”,好不好?为什么?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丞相——不称“蜀相”,亲切•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提问: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此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如果把它们各自换成“尽”和“皆”,好不好?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3: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忧国忧民的文人。•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自问自答点明地点描述景象凄凉冷落称赞业绩表达仰慕壮志未酬痛苦伤感起承转合艺术特色1、情景交融2、起承转合,笔路清晰,结构严谨3、以动衬静4、借古抒怀怀古咏史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①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②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鉴赏要点:③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陆游生平概况陆游(1125—1210)字务观,中年自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的祖父陆佃是王安石的学生,当过尚书右丞;父亲陆宰,当过京西路转运副使。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主要作品有《游山西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钗头凤》、《示儿》等。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陆游生活经历的三个时期:(一)辗转任职和闲居时期。从绍兴十四年(1144)到乾道五年(1170)。•45岁以前,他先后任福州宁德县主薄、枢密院编修、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家居。•(二)入蜀从军时期:乾道六年(1171)到淳熙五年(1178)。•陆游于乾道六年底到达夔州,一年以后,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管理军务。后随着王炎调回临安,陆游也被调至成都担任安抚司参议官的闲职。(三)辗转任职和在山阴农村闲居时期。从淳熙五年到去世(1178-1210)。五十四岁的陆游于淳熙五年离川东归后,曾在福建为官,但不久就遭到弹劾,罢职回乡。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第二节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一、陆游诗歌的题材•陆游今存诗九千三百多首,题材非常广泛,尤以表现自己爱国热情的诗数量最多,质量也最高。这类作品同时由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1、抗敌复国主题。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二、闲适诗他也有不少诗歌是以细腻冲淡的笔法、闲适恬和的情调,写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它们构成了另一种旋律。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二)《书愤》的写作背景及主旨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解题•书:•愤:书写愤懑,悲愤•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回顾)诗人“书”了哪些事?•首联“书”•颔联“书”•颈联“书”•尾联“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两次抗金胜利之役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从诗中找)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书愤》主旨•通过对历史的追忆特别是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敬仰,表达了他一方面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又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这两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他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他的悲愤也愈是强烈。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一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后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感情基调把握第三课时•1.赏析炼字的效果及答题模式。•2.诗歌的比较阅读。(对象,手法,情感)一、炼字型问题的答题模式•字面义+语境义+手法+内容(翻译整句诗)+情感。•类型:动词,形容词,数词炼字型题目经典范例(一)•【问】请赏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绿”字的妙处。(4分)•【答】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绿色的意思(1分),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1分),有色彩感和动态感。春风又把江南万物吹“绿”了,(1分)表达了诗人对江南之春的喜爱之情。美好的春光唤起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1分)炼字型题目经典范例(二)•【问】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对于这个“闹”字,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赏析。(4分)•【答】“闹”本义是“热闹”,(1分)此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1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有声。表达了诗人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1分)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提问: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此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如果把它们各自换成“尽”和“皆”,好不好?寄寓寂寞和感伤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空好音,无人聆听情景交融•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以此二字修饰,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高考真题链接(2013年湖南卷)•钓船归•贺铸•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句。(1分)•(2)简析首句“净”字的妙处。(3分)•(3)探究本诗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1)桃花流水鳜鱼肥(1分)•2)“净”此处是纯净的意思(1分),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1分),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1分)。•3)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4分)二、诗歌的比较赏析•角度:对象,手法,情感。•诗歌中的手法,将在第二单元详讲。和杜甫《蜀相》相比,《书愤》与其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对比赏鉴•功绩方面:《蜀相》着重刻画诸葛亮“功盖三国”、“老臣之心”;《书愤》意在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抒情达意:陆游侧重以诸葛孔明自况,表达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的心愿;杜甫却是表达对英雄的惋惜、追慕以及自伤之心。•表现手法:《蜀相》先写景,在景中显情,然后抒发情感,《书愤》先由早年往事写起,再写到现在,虚实结合,融情于事。
本文标题:《蜀相》与《书愤》的比较阅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807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