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全球化的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是必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提供者,具有科技研发和创新速度快,能创造高经济效益和组织机构灵活等特征。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许多行业占据主导地位,其技术创新有力地推动了这些产业的技术进步,实现了产业升级,延长了产业的生命周期,并且加速了产业融合的进程。但是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国际化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存在着诸如国际化经营经验缺乏、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国际化程度阶段低等问题。关键词:科技;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策略ABSTRACT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playanimportantroleinournationaleconomy.Intheeraofglobalization,theinternationalizationofChina's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isnecessary.Medium-small-sizedenterprisesofscienceandtechnologyisanewproductandnewtechnologyprovider,hasR&Dandinnovationspeed,cancreatehigheconomicbenefitandorganizationandflexiblecharacteristics.High-techSMEsinChinaoccupiesadominantpositioninmanyindustries,thetechnologicalinnovationpromotesthetechnologicalprogressoftheseindustries,realizetheindustrialupgrading,extendtheindustrylifecycle,andacceleratetheindustrialintegrationprocess.ButChina'shigh-techSMEsininternationalisstillattheinitialstage,thereisalackofinvestmentsuchasinternationalbusinessexperience,lack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lowdegreeofinternationalizationstage.Keywords:Scienceandtechnology;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internationalization;developmentstrategy1目录第一章研究背景...................................11.1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现状..................11.2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1第二章研究现状...................................42.1国内研究现状......................................42.2国外研究现状.......................................4第三章案例实证分析...............................63.1公司介绍..........................................63.2飒特的国际化发展模式分析..........................6第四章结论.......................................84.1国际化的政策支持体系...............................84.2核心技术因素.......................................94.3国际化经营策略.....................................9参考文献..........................................111第一章研究背景1.1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现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急剧增加,依靠先进技术和科技创新逐步发展起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在这个潮流中迅速增多,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具有创新能力强、市场反应快等特点,在国内市场发展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近年来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市场业绩。但是,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困境逐渐显现,能否找到适合的措施解决这些困境已经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1.2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1.2.1国际化能力和经验欠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仍然欠缺技术和创新能力以及输出技术的国际化经验。与其它发展中国家比较,虽有一定工业技术优势,但是普遍缺乏国际技术合作的经验、战略和管理能力。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仍停留在以出口为主的初级国际化阶段,甚至还有些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范围仅限于国内市场。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国际化的经验,普遍缺乏在产品、价格、分销、促销、品牌开发与宣传等管理方面的必要知识,在国际化经营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一些企业缺乏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方面的专业知识,上当受骗情况时有发生。1.2.2政府支持政策体系和机构不完善政府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及集群发展过程中的宏观管理和调控作用还有待完善,需要通过构建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及集群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及集群发展工作的引导、宏观管理和调控,加大对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网络化成长的政策和资源上的扶持力度。目前,我国仍处于国际化投资的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与之匹配的系统政策支持体系,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资金、财政等方面的法规政策扶持体系仍待完善。虽然《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暂行)》和《对外贸易法》2等法规、政策对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作了规定,但是相关政策仍缺乏针对性、操作性,法规政策之间缺乏系统性。因此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普遍存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吃紧的状况,往往难以克服海外竞争的强大压力。1.2.3.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我国的研发经费的迅速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也在稳步增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国的研发人员人均研发经费在迅速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甚至许多发展中国家还相差甚远。与研发经费总量迅速增长相对应,我国的研发人员数量也在迅速提高,2007年己经达到173.6万人年,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据估算2006年美国研发人员在230万人年左右)。但是从研发人员人均拥有的研发经费来看,我国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还十分有限。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研发人员人均研发经费在10-20万美元之间,而发展中国家大多在人均10万美元以下。中国研发人员人均研发经费支出额于2000年突破1万美元,之后增长迅速,到2007年已增长到2.81万美元,即便如此,在可获得数据的38个国家和地区中,仍只列第33位,约为德国和日本的1/6、英国的1/5、法国和韩国的1/4。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民营科技型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远低于国际上科技型企业通行的10%以上的投入比例。除此之外,大多数中小企业在技术、设备、信息、创新技术源等方面与大企业相比较不具备优势,严重制约企业的技术创新,企业缺乏自主开发能力,而且创新水平较低。由于信息的缺乏,致使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没有反馈到企业来,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和创新战略决策,同时也使企业失去了许多发展的有利机会;另外,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分析不够,造成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源浪费。1.2.4.企业发展规模偏小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发展快,自身存量少,基础薄弱,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规模较小,资金实力较弱,企业经营者和员工队伍素质不高、成活率较低、品牌意识淡薄、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研发投入不足、人才储备相对不足、管理体制相对落后、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阻碍企业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尽管中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很快,但从整体发展水平来看,仍处于初始阶段,有90%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都处于小规模运转状态。企业寿命在3年以上而且形成产业规模的企业并不多,有3年发展历史、处于相对稳定、年产值在5亿元以下的企业也只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5%,其余90%左右的企业都处于小规模运转状态。31.2.5科技创新人才不足科技型中小企业,从企业性质上来讲,若要保持其技术的领先性,就必须依靠一流素质的人才来支撑。在我国,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职工整体素较低,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对仅有的技术骨干、优秀员工,缺乏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培养和管理机制,从而使中小企业发展高新技术和技术创新人才缺乏。4第二章研究现状2.1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学者鲁桐在《企业的国际化——兼评中国企业的海外经营》(1998)中提出,企业国际化是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由国内企业发展成为跨国公司的过程,包括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对于后发展型跨国公司包括中国企业,内向国际化是外向国际化的必要基础和条件。学者成思危在《中国企业如何国际化》(2001)认为我国企业要跨国经营必须:第一,合理化——把企业做好,所谓合理化是指企业能够合理地运用人员、资金、技术、物资、设备等各种资源,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二,集约化——把企业做强,集约化就是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复杂系统,并通过适当的组织管理来取得最优的经营绩效;第三,集群化——把企业做大,集群化就是企业之间为增强竞争能力及适应环境变化而以各种方式实现的联合,这种联合包括企业并购、企业集团、企业联盟和企业网络;第四,国际化——把企业做壮,国际化就是企业从事跨国经营,从间接出甲到直接出口,到在境外建立子公司,直至完全的国际化经营。林俐在《国际化经营两大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2003)中总结了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的理论有渐进论和跳跃论。渐近论认为企业从国内经营到国外经营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演变过程。而跳跃论认为国际化经营呈现跳跃式发展,可以跨越其中的某一个或多个环节。比较这两大发展模式,可以看出它们的理论依据不同、经营环境不同及产业不同,企业对国际化经营的认知程度不同,效果也不同。李波在5中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研究6(2005)中把海外市场进入模式主要为出口、合同和海外直接投资三个主要的类型。文中还对混合模式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总结了混合模式优势因素的基础上,对混合模式进行了分类研究,提出了一个产业、市场和市场细分为研究维度的分类方法,把混合模式分成了分离模式、结合模式、互不模式和竞争模式四类。文中通过数理的方法建立了一个中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利润最大化模型,还分析了中国企业在有东道国政府限制和没有政策限制情况下的最优进入模式选择。2.2国外研究现状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家邓宁(JohnHDunning)教授,自1976年以后发表了以《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业:折衷理论的探索》为代表的一系列论文5来阐述他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该理论指出,如果一个企业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就会产生对外直接投资,即对外直接投资=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特定优势。并且在此基础上邓宁还提出投资周期理论,旨在从动态角度阐释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地位关系。他认为经济发展阶段的人均GDP的多少决定了一国对外直接投资水平。该理论因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而特别引人注目。日本学者小岛清(Kojima,1978)在研究了所谓。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边际产业扩张论),其思想是:把本国处于比较劣势或即将丧失优势的产业(边际产业)转移到具有
本文标题: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808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