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从产业转型升级谈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从产业转型升级谈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王琪全椒县职业教育中心二零一五年十月三十日安徽省第19期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任职资格班结业论文从产业转型升级谈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摘要: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给中职人才培养模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变留下了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不断探究人才培养的规律,对于中职学校在新形势下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变革传统粗放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职培养人才的模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同步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革命的不断超越,我国适时地提出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决策,从战略层面提出了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科学规划,也使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对于为社会提供一线生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而言,产业转型升级既给我们在新旧模式的碰撞中,深刻挖掘经济社会发展对现代应用型人才的内在需要提供了契机,也给中职人才培养模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留下了思考和探索的空间。一、适应市场需求:变革传统粗放型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符合现代产业进步需要和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改变长期以来的粗放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重新解读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全面衔接。(一)开展市场需求调研分析,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中职学校在扩大教育规模,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应放眼市场,对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下的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和岗位需求、现代应用型人才的缺口等进行充分调研、分析;依据职业教育规律,坚持前瞻性和保险性相结合的原则,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同谋求和设计专业的发展和建设方案,提高中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真正受社会和行业欢迎的急需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多种培养模式,加强市场需求与专业内涵建设和改革的紧密衔接,根据行业和企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计、教学方案等;让行业和企业等相关部门参与到专业建设中来,确保设置的专业有据可依,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急需专业,培养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急需人才。(二)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导向变革人才培养目标随着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工业和现代管理制度的引入,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出现了新的特征,劳动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企业对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制造产业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上。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人才需求则更趋向于中高端制造业生产、管理一线的技术人员,第三产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的技术应用人才,以及可以将知识创新成果应用于工程、生产一线,并能进行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生产组织形式创新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此,面对这种趋势,中职人才的培养模式要对产业升级做出提前反应,以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导向变革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办学思路,在培养方案、教学实训和师资配备等方面与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接,全方位构建适应产业升级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有用人才。(三)建立面向市场的动态课程体系,凸显人才培养的职业素质中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培育,更要适应市场和社会、企业的需要。让课程的设置直接与现代产业升级需求挂钩,并根据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来确定课程内容,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组合,按照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改革;同时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管理机制,时刻关注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市场岗位的需求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动态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修改;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根本”的培养方向,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人文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争取与企业建立长效稳定的合作关系,使校内实践、校外实习与毕业设计有机结合,并加强学生的外语、计算机管理和实际操作等能力的培养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二、适应市场需求,变革考试方式,突出实践动手能力成绩度量体系只是学生能力的外在表象,传统的考试是对学生理论水平和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核,不能也不可能全盘否定,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动手能力而培养“机器人”,我们是培养运用现代工具,改造现代工具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对实践性强的课程,我们必须加大力度改革考试方式,实现学生学业考试评价的“三转移”以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一)考试制度改革的意义通过对考试内容、形式、评价的对象载体的改革,形成以理论、实践并重,从课堂到车间、从试卷到产品的转移。有利于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培养出应用型、技术型、管理型人才。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职业教育就是一种就业教育,变革考试后实现了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零适应期。通过考试制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上的改革,促进课程体系的建立。传统教育质量评价不注重实验,实训课程式的教学质量。实训课程和实习只作为专业课程的补充,不作为独立的课程体系建立,评价学生成绩没有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中心。通过考试制度的改革,促使学生、教师、学校重视实验、实训、实习课程,深化实习内容及教学过程的改革,进而改善实训条件,加强实训教材建设,提高实训和实习教学质量。通过考试变革,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强化职业教育地位。把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通过实训教学区分开,以形成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成为社会教育体系中一种无法替代的教育种类。改革考试制度,以考试为指挥棒,以考试为突破口,促使学生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提高,更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发学生创造性、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二)从理论考试向实践考试转移学业评价重在评价的内容,即评价什么。这对学生学习具有极强的导向性。考试考核内容,就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向和内容。传统的知识学术型考试,重在知识点的掌握和考核。我们认为要改变这种考试评价内容,将理论知识点的识记转向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核上来。学生不但要掌握“应知”的知识,还要学会“应会”的动手技能。如在机电专业,考试除传统的理论考试外,重点转向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上来,加大动手能力部分的考试。从内容上改革考试制度,变重理论为重技能。(三)从课堂考试向车间考试转移由于改革了学业评价的内容,相应学业评价的形式也必进行调整,由传统的课堂考试转向车间考试。这里车间是广义的,凡学生在校期间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厂所统称为车间。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及其理论与实践学时达到1:1,有的甚至超过1:1,但考试评价制度没有相应的改革,还是偏向于课堂考试,这影响学生技能训练的效果。考试场所的转移,变封闭式为开放式。不仅仅考核了学生的技术、能力,还可以考察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考察学生是否学会了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空间的转移,更重要的是一个空间的所盛载内容的转移。(四)从试卷考试向作品(产品)考试转移学业评价的对象是学生学习所产生认知行为上变化的信息和证据。传统的证据是试卷所记载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反映出学生能再认知或记忆的知识部分。认知与行为之间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这种考试只会培养出高强记忆能力,当然记忆能力是综合能力中的一种基本能力,但与操作能力是不同层面的。我们改革考试评价载体,从试卷评价转向对作品(产品)的评价。载体的转移,所载信息也发生了变化。作品(产品)就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实际的操作技能和熟练程度。这正是职业技术教育所要强调的培养目标,考试成绩的变化,从考试标准上改革考试制度,变重分数为重产品质量。参考文献:[1]赵希田,常永青基于社会需求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分析[2]张磊高职高专教育考核改革方法探析[3]明兴祖高职机械类专业实践教改的探索[4]贺占魁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考试的思考
本文标题:从产业转型升级谈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826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