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布恩教育.佛法即活法20130325
布恩教育好书分享·第五期分享嘉宾王一用佛法点化生活,在生活中领悟佛法参禅,就是参透生命,在柴米油盐中领悟禅的真谛求佛,即为修炼内心,用佛法慰藉心灵的疲惫信仰的最高境界是修炼自身,将迷失的心灵完好如初地寻找回来。皈依佛,觉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将而不染。众生皆为佛,求佛即为修心;心宽则眼界宽,心和则万事和,心净则国土净。物质文明不断发展,幸福指数却在下降,放下我执、回归本我,便是快乐之源。把握人生的七年运势七人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个数字色有七色音乐有七音事有开门七件事周有七天我们从生而落地,到离开这个世界,每七年便会彻底变化一次。在这七年中,我们的生理完成细胞的轮回和改变,而心灵从心态、成长上完成一个质的飞跃。我们希望自己的人生能更加美好,我们提倡的心灵健康正来自这循环往复的七年之变人生之初0-7过多的知识对孩子没有任何意义0-7岁的孩子最喜欢问问题,无论问怎样的问题,我们都不需要给他一个答案,因为此时答案便是枷锁,会将他一生想象力禁锢起来。对于他们千奇百怪的问题,我们不妨放飞他的心灵让他去想象,他会把自己的答案慢慢推翻,从而越来越接近真理。在这一阶段,我们又该给孩子怎样的心灵教育呢?首先,他们必须学到一个理念:倒下,要自己站起来。其次,也是对他们人生最重要的,便是孝道。最后,我们要学会鼓励。鼓励,是七岁之前孩子能得到的最好的礼物。最初的感恩7-14孩子依然需要心灵的能量我们需要引导他们的心灵继续成长,让他们学习诸如绘画、音乐、运动、体育等贴近自然、贴近心灵的活动,而继续将知识放在次要的地位。此外,这个时期孩子需要学会的,有两个最重要的方面,那便是感恩与节俭。一个学会感恩的孩子,以后人生中会少很多抱怨,会拥有更多,更加幸福。关于节俭,则是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倡导的中华传统美德。对于孩子来讲,父母越是拼命满足他们,孩子们便会越来越不快乐,因为一旦东西容易得到,生命便失去了激情。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最好是推迟享受,生活要简单,俭朴一些,养成珍惜一切,不浪费的好习惯。十五而志于学14-21人生中大部分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大多来源于这个时期从十五岁开始,我们便需要武装孩子的头脑,反复强调知识,为孩子创造学习的环境和条件,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为教育重点。正是人生观、世界观、为人处事方式形成的年龄我们在这个时期需要教给孩子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便是自律和奉献。自律,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要让他们懂得该自己做的必须自己做,没有人可以替代。付出与奉献是整个社会以至全人类一直倡导的美好品德。懂得奉献比拥有金钱更加幸福,因为他们得到的是发自内心的满足和愉悦。希望时代21-28我们开始真正面对社会,也开始真正面对自己的人生这个阶段人生充满了野心与欲望,做长辈的不妨就让他们去经历风雨,去闯荡、去奋斗、去拼搏,即使碰的头破血流,也要支持他们经受人生的考验。鼓励孩子去奋斗,这便是我们要给他们最大的教育除此之外,在这个最重要的人生阶段,年轻人需要学会另外几种人生品德:拥有自信、待人忠诚、做事踏实。责任与担当28-35开始重视家庭,重视平稳的事业和人生古人曾说,三十而立。在二十八岁至三十五岁的阶段中,我们的人生需要“立”,放弃之前随时变化的欲望和野心,稳固下来,建立家庭,树立目标,树立榜样,学会承担和责任,学会做一名合格的丈夫或者妻子,学会做一个称职的父亲或者母亲。对于我们寻求到的那些东西,即使有时会让我们感觉沉重,但是,我们必须去承担它们,这便是人生。我们需要明白,人的一生,有时既不如理想中的那么顺利和美妙,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差。传承人生使命35-42开始喜欢探求中国的传统文化时间如白驹过隙,生活静静流逝,我们由“三十而立”跨入“四十不惑”。孔子之所以认为“四十不惑”,正是因为作为这一个阶段的人,应该开始懂得去了解、研究和传承民族文化,并以此消除心灵的空虚和人生的困惑,找到心灵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在这个阶段中,除了人生必须拥有的责任感外,我们必须将这种情感加以升华,将它的深度由一个家庭、一个团队升华成对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的使命感。我们需要让自己的心灵更为沉静、强大和勇敢,带着我们的使命,继续前行。这个阶段在自身的人生中、在社会和国家之中,都是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中流砥柱。持续的信念42-49如果说人生是一个圆,那么当我们进入四十二岁至四十九岁的阶段时,人生便进入了下半圈的转动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四十二岁之前,我们已经拥有了获得成功的全部品德。那么,当我们的人生走过转折点,进入另外一个全新的阶段时,如何将这种品德、这种成功持续下去,变成我们人生的第一要务。在我们的人生之中,科学是对外探索和征服的工具,而信仰则是走进你内心世界的工具。很多时候,我们只注重科学,忽略了信仰,忽略了如何走进心灵世界,去充实自己,战胜、超越自己。回归心灵49-56我们需要用有限的生命能量探索生命的奥秘,反思自己到底是谁,认识真正的自我,而不是别人眼中虚假的自我。我们需要将所剩的生命能量聚集起来,走进我们的内在生命,去探索生命的核心,去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四十二岁到四十九岁之间,我们的信念需要再次升华成信仰,直到五十六岁期间,信仰才是支撑我们精神的最大力量。治病的根本在于治心,将心灵调整正常,把心灵打开,让阳光照射进来,那么任何奇迹都有可能发生,任何疾病都有可能痊愈。放下的姿态56-63把握这个七年,即使之前我们的身体不够健康,心灵还未回归,我们依然可以彻底转换身心,重新获得健康和喜乐。在这样的七年中,我们需要学会放下世俗的所有羁绊。我们需要毫不眷恋的放下时间的名誉、地位、财富、情感,所有的物质和享受,不要再让它们成为我们生命中的牵挂。事实上,我们的人生很奇怪。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不定的,变化的,唯有一件事非常确定,从出生那天起便决定了我们有一天会死亡。而我们往往终其一生,去追求那些不确定的、随时可能失去的东西,却没有想过留一点时间认识和了解生命的奥秘,去揭开死亡的面纱,去看清楚死亡的真相。到底什么是生命?在印度恒河边,有很多修行者。也许他们年轻的时候曾是百万富翁,甚至是亿万富翁,在年老之后他们便将财产留给后人或者社会,放下所谓的名、利、情,在恒河之岸出家,回归了生命的本源。轮回的修炼63-70人生如同一个完美的圆形,我们从起点出生,每七年变化一次。出生之时,我们带着一片童心,与天地万物在一起,没有分别。随着人生每一个七年的变化,我们不断获取、认识外在世界,又不断分别和执着,经历爱与恨,得与失,经历亲人的背叛与伤害;我们拥有过、失去过、爱过、恨过、幸福过、痛苦过,我们经历过世间万物。然后,我们人生的圆形即将再次回到起点。人生起点,也便是我们的终点;我们出生,就意味着最后要再次回来。《孟子▪离娄下》中曾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道家有“返老还童”之说,佛家也讲求“心性一尘不染”,六十三岁之后,我们就开始向着圆形的起点前进。有句话叫做“走得越远,离得越近”,在这之后的岁月中,我们开始回归到生命的本源。当我们到达六十三岁的人生阶段,我们所要做的修行便是静下心来,放弃甄别和批判,回归那颗天真无染的童心,初始的童心是物质和贫乏,此时的童心则是睿智而丰满。我们在人生起点时,怀有一片童心,一无所有地来到世间;而现在,我们又要一无所有地离开这个世界,了无牵挂,洒洒脱脱的离开人间。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加以运用;光是希望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李小龙话题讨论1、学了那么多,您认为怎样的人生是成功的?2、人生的七年运势,您处于哪个阶段,又是怎样做或者计划怎样做?特别鸣谢友情支持
本文标题:布恩教育.佛法即活法2013032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826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