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清末新政与近代学堂的兴起
清末新政与近代学堂的兴起王笛近代学堂大规模的兴起是在二十世纪初,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皆造成了深刻影响,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而新政的推行,为近代学堂的兴起创造了机会,清王朝利用政权的力量促成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巨大变革,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由于资料的零散和缺乏,目前对这一重大事件的研究还显得十分薄弱,本文拟就有关问题作初步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学者。一、学堂兴起原因及措施在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出现了最早的一批由国家开办的新学校,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福建马尾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和电报学堂、广东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_南京陆军学堂等,近20所。这些学堂注重西文和西艺,主要适应培养洋务人才的需要。如在对外交涉中,“语言不通,文字难辩,一切隔膜”¹,因而办同文馆;鉴于“北洋现筹购碰快铁甲等船,需人甚众”º,而办天津水师学堂。这批学堂造就了第一代科技人才,翻译了第一批科技新书,成为中国近代学堂的嗜矢,但没有引起中国教育制度的根本改变。在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把“变法”与“兴学”联系在一起,康有为指出:“中国之弱由于学之不讲,教之未修,故政法不¹《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1,第24页。Á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二),第460一461页。·245-举”¹;梁启超更是疾呼:“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º。据《戊戌政变记》一书统计,1895一1898年三年间全国出现学堂19所。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通过光绪帝颁布了一些教育改革法令;设京师大学堂,筹办高、中、小各级学堂,兼习中学西学,各省会大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府郡书院改为中等学堂等。一些省开始遵旨行动,如黄槐森之于广西、胡聘之之于山西、荣禄之于直隶、刘坤一之于江南、张汝梅之于山东等。虽然变法失败而教育改革未能实施,但实已造成很大影响,正如梁启超所说:“政变以后,下诏废各省学校,然民间私立者尚纷纷见,亦由民习已开,不可抑遏。”¼到二十世纪初,有识之士更进一步认识到已进入“学战”时代,指出:“今日之世界,竞争剧烈之世界也,·一争之为道有三:兵战也,商战也,学战也。而兵战商战其事又皆本于学战。”¼此言虽对教育之重要强调过分,但反映了对设立新式学堂的迫切感。遭到八国联军沉重打击的清王朝这时也被迫改弦更张,“庚子国变,几构灭亡之祸,于是向之阻挠者,始知改革为不可缓”»。于是宣布实行新政,并把“求才”作为首要事务,在1901年1月的变法上谕中令各大吏对“如何而人才始出”提出看法¾。6月发布谕旨,指出“为政之道,首在得人,况值时局贴危,尤应破格求才,以资治理”¿。求才的急切,促使其履迫地由资料丛刊《戊戌变法》(四),第389页。º《变法通议。论学校》,《时务报》第6册。À《戊戌政变饱》(丁酉重刊木),第2儿贾。¼《与同志书》,《游学译编》第7期。¾《十年来中国政治通览·教育篇》,《东方杂念》第9年第7期。À《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第914页。¿《清德宗实录》卷483,第13页。246改革教育制度。刘坤一、张之洞会奏的《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成为兴学育才的纲领:“窃谓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不弱于兵而弱于志气,人才之贫,由于见闻不广,学业不实”。提出育才兴学的四条办法,首项便是设文武学堂¹。袁世凯等也相继提出了兴办学堂的建议。1901年9月清廷谕令建各级学堂,“将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º这样,兴办近代学堂便成为清统治者的既定国策并切实推行到全国。由于这一政策适应了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他们广泛地参加了兴办学堂的活动,从而出现政府提倡、官吏督促、士绅热心的兴学局面。清廷兴办近代学堂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逐步废除科举制度。改革科举制是甲午以来有识之士的普遍要求,庚子之后,朝廷内外呼声日高,1901年8月清廷颁布改革科举谕令,指出科举“流弊日深,士子但视为弋取科名之具”,决定自1902年开始加试策论,一切考试“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1903年底,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会衔奏请递减科举,指出奉旨办学堂巳两年有余,但因“科举来停”,士林以为“朝廷之意并未专重学堂”,所以“人情不免观望”,必须断其希望,“科举立时停罢”。请从丙午(1906)科起,每科递减三分之一,三科裁尽,“俘全国臣民确见裁减科举,归重学堂办法,咸晓然于朝廷意向所在”¼。1905年9月,张之洞、袁世凯、赵尔粪、周馥、岑春煊、端方等将军督抚会衔上奏,指出“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檄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砒砺实修之¹《张文襄公全集》卷520º《光绪朝东华录》(四),第4719页。Á《光绪朝东华录》(四),第4697页。¼《请试办递减科举折》,《张文襄公全集》卷61。247志”。并警告朝廷:“科举不停,学校不广,士心既莫能坚定,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¹。终于促使朝廷下决心废除科举,同月即谕令从1906年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其以前之举贡生员分别量予出路”,。科举制的废除,为近代学堂的兴起扫除了一大障碍。(二)建立各级兴学机构。1903年以后,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系列发展近代教育的机构。1903年,张之洞奏请京师专设总理学务大臣,“以统辖全国学务”,清廷令将管学大臣改为学务大臣。1905年11月,山西学政宝熙奏请设立学部,清廷俞允,授荣庆为学部尚书。从1907年开始,“学部按次遣视学官巡视各省,京师设督学局,直辖于学部”À。1909年,学部将全国分为十二个视学区域¼,每区派视学官两人,按年分赴视察。同时各省设学务处。1902年张之洞设湖北学务处并奏请各省仿办,1903年中央颁《学务纲要》,规定各省设学务处一所,由督抚选派通晓教育之员,总理全省学务,并派讲求教育之正绅参议事务¼。是为建立新式省级教育行政制度之始。1906年,学部应直督袁世凯、云南学使吴鲁等建议,奏准各省设提学使司,“总理全省学务”,以取代学政。下设省视学6人,“承提学使之命令,巡视各府厅州县学务”¾。是年6月,学部奏派了各省区提学使。¹º.光绪朝东华录,(五),第5300一5392页,第5292一5393页。»《十年来中国政治通览·教育篇》,《东方杂志》第9年第7期。¼学区划分为:1、奉天、吉林、黑龙江,2、直隶、山西,8、山东、河南,-4、陕西,四川,5、湖北、湖南,6、江苏、安徽、江西,7、福建、浙江,8、广东、广西,9、贵州、云南,10、甘肃、新疆,11、内外蒙古,12、青海、西藏。@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以下简称《教育史料》)上册,第219页。¾《学部奏陈各省学务宫制折》,《大清教育新法令》第1册,第i编。2481906年学部根据侍郎严修建议,令各州县设劝学所,制订《劝学所章程》,规定“按定区域,劝办小学,以期逐渐推广普及教育,此为当今切要之图”。设县视学一人总理其事并兼学务总董,随时视察所属学堂,“指导劝诱,力求进步”¹。据清学部统计,1909年全国设立劝学所已达1588所,劝学员12066人,其分布见下表:省别!劝学所数1总董数{劝学员数}…省别{劝学所数!总董数}劝学员数OdQ口6jl勺内O八U丹O一X内01口OJno内b内OA人只OUOU工勺J雌时了,11匕QOd工b内D斑日内01勺八01勺0口月性内O内0月任n6QUUQ丹0J4t‘O口11直隶奉天吉林黑龙江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江宁江苏安徽浙江713209102381299535554738595356415858}江西}}湖北}{湖甲{…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甘肃.}新嗯…i计{1588157738044010291029136G2805694103633811011206653421817039679003332的78,口2OUt‘丹0QUJ.上O自2只dCJ几b匕才任1上1‘n,QUQnU3n乙暇口户了资料来源:清学部总务司编‘第三次教育统计图表》〔宣统元年)这些劝学所在推广各州县中小学教育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民国以后遂成为各地教育局的前身。(三)广筹学款。辛丑之后,清廷库款支细,财力困敝,面临十分严重的财政危机。举办新政动辄需钱,经费便成为各地办学之突¹《学部奏陈各省学务宫制折》,《大清教育新法令》第1册,第1编。249出问题。各地筹集学款大概有以下办法:1、裁撤旧书院,将其经费用于办学。如四川裁成都锦江书院,将原经费用作高等学堂。2、挪其他款项。如直隶即“将从前征收粮租折价较多之州县,分别规复旧章,即从溢出之银提作学堂之费”于。云贵两省则“酌提盐捐团费十万两,作为经费,以五万两办理各属立之小学堂、各蒙养学堂”º。3、动用应解中央之款。如1904年张之洞令从本年起,将湖北应解庚子赔款捐60万两全数留在各州县作办学专款Á。4、加捐加税。如湖北从2903年起,将川淮入鄂之盐每斤加抽4文以作办学等用¼。筹款的名目繁多,难一一叙述。尽管如此,除1908年外,其余各年仍皆入不敷出,而且人均经费甚少。如湖北191。年“学务款项支细万分,……乃纷向学务公所请领经费,诅公所空虚已极,概无以应”½。这实是全国普遍现象,严重地影响了近代学堂的兴办。(四)解决办学师资。当时办学者“半拘书院旧习,其于学校管理、师范教育之法,多未谙究”¾,不能适应近代学堂的需要。1903年颁布的《奏定任用教员章程》明确规定可聘用外国教习,由于日本相邻且文化相近,故所聘教习多为日本人,1905年以后几遍及全国。聘用制度较为严格,如四川规定:“须查明某人系在某国某校出身,有无卒业文凭,现由何人介绍,拟订明功¹《清朝续文献通考》卷102学校9,第86。,页。º《清德宗实录》卷505,第19页。À《札各属免解赔款留办学堂》,《张文襄公全集》卷105.¼《教育杂志》第8年第4期。¾转引《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第2‘。页。À《四川学报》乙巳第2册,公腆。一250-课若何,期限若何,各项权限逐一声明。”¹因而所聘大多具有真才实学。清末日本教习在全国分布如下:省别京师直隶山东山西河南人数省别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人数人数,曰兄U00,1OUno‘.上只省别湖北湖南陕西四川广东省别贵州云南奉天吉林计人数55208515一bQ左一八08行‘J工1.一曰川曰一日日一一川日日日日一一川00QJQUI土O曰07Q说明.有个别日本教习同时兼任两校或两校以上教职,故有重复统计。资料来源:注向荣:《日本教习》,见《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8期。根据‘东方杂志,、《广益丛报,.‘辛亥革命回亿录,等资料订补。又据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1909年中国聘用日本教习总数为461人,最盛期是1906年,达500多人º。他们讲授的科目有声光化电工农商医史地等,几乎无所不包。这对近代学堂1的兴办、传播西学都起了积极作用。同时,大量选派学生出洋学习师范。张之洞、刘坤一首先提出派人到日本学习师范,“以备回华充各小学中学普通教习”»。1903年的《学务纲要》对此作了具体规定。于是1903一1906年出洋学师范极一时之盛。1904年川省一次就派出160余名,日本宏文学院专门成立了“四川速成师范科班”¼,1905年奉天与日本实践女校协议,每年派女生15名至该校学师范½;同年浙江选懂外文者100人赴日学师范.均。据统计,1903年留日师范生261人,¹《四川学报》乙巳第12册,公胶。º《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第73页。»《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张文襄公全集》卷520¼½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第夕页,第278页。¾《东方杂志》第名年第8期。251·1904年184人,同年底达625人¹。由于赴日学速成师范太多,以至1906年清学部电知各省限制选送师范生º。解决师资的第三条途径是国内发展师范教育,这一点,将在下面叙述。(五)严定奖罚。各地兴学阻力不小,但清廷和各省大吏采取了较强硬的措施推行。学务大臣在奏请谕令各督抚广办学堂时称:“严定州县功过,其玩视尤甚及有名无实者,分别情节轻重,随时撤参。”»各省照此而行。如1905年苏抚陆元鼎对“教科
本文标题:清末新政与近代学堂的兴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828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