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二次世界大战总结回顾、影响与启示
三十二章、第二次世界大戰總回顧、影響與啓示2002.1.24目錄A、引言……………………………………..…………………B、多層次分析…………………………………………..……一、戰時經濟與經濟大危機(經濟決定論)……….…二、明智的先歐後亞大戰略………………………………三、集體安全體系是預防與戰敗敵人的強大保證………四、蘇聯大國沙文主義的膨脹與危害…………………五、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殖民體系崩潰的強大推動器…六、促進解放全中國……………………………………七、戰後兩級格局的形成………………………………八、科學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發展………………C、總結影響…………………………………………………D、啓示………………………………………………………E、參考書目…………………………………………………作者简介:台北医学大学牙医学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法学硕士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宗教学博士第二次世界大戰總結回顧、影響與啓示郭耀华2002.1.242011.4.18上传A引言:二戰的結局,是交戰雙方的經濟、軍事、政治、意識形態、科技、人口、領土、聯盟戰略等各方面因素的總考驗,讓我們看清各國總體實力的差距,瞭解狂妄政客對資訊的誤判、誤解,導致廣大無辜百姓受害。分析二戰能促進地球和平新前景,減少全面大戰爆發可能。戰後冷戰格局的形成,各國自我克制,科學分析與歸納影響很大。B多層次分析:一、戰時經濟與經濟大危機:德日意軸心國的經濟規模注定失敗終局(經濟決定論)1.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戰爭。這場戰爭持續時間長,物資消耗大,人員損失多,因此,戰爭對人力物力的需求和依賴都空前提高。這樣一場戰爭在某種程度上與其說是敵對雙方的軍事較量,不如說是一場戰爭經濟的較量。各交戰國在戰爭期間都花費了大量的精力來組織戰時經濟以支撐戰爭的進行。難怪列寧曾說“戰爭是對每個民族全部經濟力量和組織力量的考驗”(1)。恩格斯也曾精闢地論述過經濟對戰爭的影響:“暴力的勝利是以武器的生産爲基礎的,而武器的生産又是以整個生産爲基礎,因而是以‘經濟力量’,以‘經濟狀況’,以可供暴力支配的物質手段爲基礎的。”(2)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的主要國家儘管在社會制度、強弱程度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但是在發展戰時經濟方面都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特點,如建立龐大的戰時經濟調節、領導機構,加強國家、軍事機關對經濟的控制,依靠增稅,擴大國債和通貨膨脹等途徑滿足不斷增長的軍費支出,全力發展軍事産品,壓縮民用生産等等。這些共同點之所以形成,是因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事行動比歷史上任何一次戰爭都更依賴於戰時經濟的狀況,各國爲了達到各自的戰略目標,確保軍事行動的勝利,都不約而同地採取了類似的政策或手段來發展戰時經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交戰雙方的戰時經濟力量對比經歷了一個強弱互換的變化過程,即軸心國經歷了從強到弱的變化,而同盟國則經歷了從弱到強的變化。具體說就是,在戰爭初期,軸心國的戰時經濟占相對的優勢地位,戰爭的中後期,同盟國的戰時經濟佔據了絕對的優勢。爲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就要從交戰雙方戰爭經濟形成的特點和基礎等方面進行分析。(注:美國參戰是轉捩點,而蘇聯的韌性驚人,因此1941年很關鍵)從交戰雙方戰時經濟動員和形成的特點來看,軸心國具有明顯的先發性、主動性,而同盟國則呈現後發性、波動性。雙方戰時經濟動員的這種差異使軸心國獲得了先期之利,從而在戰爭初期建立了相對強大的戰時經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在全面戰爭爆發之前,先有一個長時期的局部戰爭階段。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9年德國突襲波蘭,這一階段持續了8年之久。其間,幾個主要的法西斯國家發動的局部戰爭遍及亞洲、非洲和歐洲。正是這一特點使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的戰時經濟獲得了先期之利。德、意、日法西斯在局部戰爭階段率先進行了國民經濟的改組和動員,把國民經濟轉入戰時狀態。局部戰爭階段,掌握戰爭主動權的是幾個對外侵略的法西斯國家。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經濟大危機的衝擊下,德、日、意法西斯紛紛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無論是日本對遠東的企圖還是義大利對地中海地區的夢想甚或德國對大德意志帝國的設計都顯示出他們不可逆轉的要改變“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趨勢。法西斯國家認識到他們的這種趨勢最終會與阻礙他們的夢想實現的大國強國發生劇烈衝突,從而不可避免地與這些國家進行決戰。爲了增強決戰的力量,他們一方面對外“尋覓戰友”相互勾結,另一方面對內“鑄造利器”,加緊實施戰爭動員。把國民經濟轉入戰時軌道是法西斯國家鑄造利器的主要內容之一。從30年代初開始,以擺脫經濟危機爲契機,德、日、意幾個法西斯國家把對內經濟改造和對外發動侵略戰爭結合起來,在國內建立起了軍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1933年德國法西斯勢力上臺時,正面臨經濟大危機後果的困擾。法西斯政府乘機對國民經濟進行改組、利用經濟軍事化來擺脫危機造成的困難局面。爲了強化國內的軍事經濟、法西斯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大幅度增加軍費支出,向壟斷組織進行大量的軍事訂貨。希特勒上臺的前一年,德國的軍費支出僅6億多馬克,只占當年國家預算總支出的1/10或國民收入的1.5%。希特勒上臺後,1933~1939年,德國的全部備戰支出總額在400億馬克以上,占同一時期國家預算總支出的2/5或國民收入的10.6%,(3)平均每年近70億馬克。[第二],加速生産和資本的高度集中。希特勒上臺看,通過強制卡特爾化和股份公司改革等手段使德國的生産和資本集中達到了很高的程度。1933年在全國的工業及手工業中,有10個工人以下的小企業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0%以上,所擁有的工人在全部工人總數中的比重也高達41.3%,而占企業總數0.5%以下的大企業所擁有的工人只占工人總數的28.9%,這說明德國的工業生産集中程度還比較低。通過法西斯政府的強制集中,到1939年,小企業擁有的工人比重下降到只占26.1%,而大企業工人比重上升到42.6%。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大壟斷組織控制的各部門生産的比重,在鉀鹽、煉鐵、金屬加工、人造氮、水泥、制糖、化工、電力等部門達95%~100%,在優等鋼生産中達到60%~70%,全國股份資本總額的85%以上也都控制在康采恩的手中。[第三],法西斯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戰爭經濟調節機關,把國民經濟納入擴軍備戰的軌道。1933年7月,特設“德國經濟總委員會”,這實際上是一個由納粹黨和大壟斷資本家聯合直接把持的備戰經濟機關,它有權對國家經濟進行改組、制訂經濟政策和法令。經濟總會下面又分設一系列的行業、部門和專業經濟組,全由有勢力的壟斷資本家任職。1935年5月又成立了“戰爭經濟全權總辦”,專門負責把全國經濟納入總體戰爭經濟體制。由於採取上述措施,法西斯政府加強了與大壟斷資本的聯合,控制了國民經濟的一切部門和所有的領域,使國民經濟完全沿著法西斯政府規定的軍事化軌道發展。1933~1939年,德國的消費資料生産只增加了43%,生産資料生産也只增加了2.1倍,而軍需生産則增加了11.5倍,(4)到1939年,法西斯德國的軍火産量超過了英、美兩國軍火産量總和的一倍多。如果以軍火生産的價格計算,德國1935~1939年的軍火生産總和等於英、美、蘇三國同期生産的總和。(5)30年代初,日本法西斯雖然還沒有像德國那樣建立自己的政權,但是,法西斯勢力與軍部實現了日益緊密的勾結和聯繫,推動著日本國民經濟滑向軍事化軌道。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經濟大危機給日本帶來了沈重的打擊,爲了擺脫困境,日本法西斯極力鼓吹對外發動侵略戰爭。1931年9月18日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戰爭,此後,由於侵華戰爭的刺激,日本軍事工業迅速發展起來,原已陷入危機深淵的日本新老財閥紛紛投資于這一産業,因利潤豐厚而重獲生機。從此,在日本形成了財界依靠軍界發財,軍界依賴財界支援發動侵略戰爭的局面,軍財聯袂把日本國民經濟轉入了軍國主義軌道,使得以軍事工業爲中心的重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1930年,日本工業生産總額中,重工業只占35.5%,到1935年上升到占52.7%,1937年上升到占58%。1937年,日本擴大對中國的侵略,爲了滿足侵略戰爭的需要,專門設立了“企劃院”負責國內經濟統制,1938年4月,日本又頒佈了“國家總動員法”,國民經濟根據此法爲戰爭作了局部動員。1939年,日本政府又制訂了“擴充軍需工業的三年計劃”,規定將軍需工業生産量的40%用於侵華戰爭,60%用於爲擴大戰爭做準備。義大利在30年代經濟危機的打擊下也加快了走軍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道路的步伐,法西斯政府通過加強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的融合,通過對財政金融、外貿等方面的強化統制,實現了國家對國民經濟的全面控制,並通過對外發動侵略戰爭,搞全面軍事化,採取所謂自給自足的政策。1935年10月,義大利法西斯入侵阿比西尼亞,1937年義大利政府宣佈“在全國所有積極力量完全軍事化”條件下,推行擴軍備戰的“自給自足”政策,盡力發展國內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加強開發本國礦產,盡可能減少進口原料和採用代用品,建立戰略儲備等。可見,在30年代初至30年代後期這段時間裏,德、日、意法西斯利用反危機的機會強化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並借擴軍備戰和對外侵略擴張實現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軍事化、率先把國民經濟納入戰時軌道,把國內現有的經濟力量和潛力都充分動員起來變成了現實的戰爭經濟實力。正因爲如此,法西斯軸心國能依賴它們先期形成的相對強大的戰爭經濟力量在戰爭初期處於相對優勢的地位。與法西斯國家相反,英、美、蘇等國的戰時經濟形成具有明顯的後發性、被動性。他們都是在遭受法西斯的侵略或侵略威脅後才被動地倉促地組織戰時經濟。如前所述,德、意、日法西斯早在30年代初就開始了戰時經濟的組織動員,到30年代末都已建立起相對強大的戰時經濟,而反法西斯國家直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後,才陸陸續續地把國民經濟轉入戰時軌道。德波戰爭爆發後,英、法等國經濟被迫進入戰時狀態,由於平時準備不足,其戰時經濟水平很低。蘇聯是在1941年6月遭到德國的侵略後才真正開始組織戰時經濟。美國更晚至1941年底在遭受日本的侵略後才把國民經濟轉入戰時狀態。因此,1939~1941年對於非侵略國、反法西斯國家來說,戰時經濟還只是起步階段,而且有些國家在起步階段還遭受到了重大的損失。如,蘇聯從1941年6月到11月,占戰前蘇聯總人口40%、生鐵68%、煤63%、鋼58%、鋁60%、糧食38%、糖84%、豬60%、牛38%、鐵路長度41%的廣大西部經濟發達地區被敵人佔領,(6)給戰時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困難。2.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英、美、蘇等國戰時經濟形成的嚴重滯後性呢?A.[第一],30年代經濟大危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給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帶來了災難性的打擊,各國在反危機過程中都走上了利用國家政權全面干預其經濟的道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獲得大發展。但是德、日、意法西斯所走的是軍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道路,而英、美等國所走的則是一般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道路。如前所述,軍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不僅實行國家對經濟的全面統制,而且將其國民經濟直接納入戰時軌道,形成以軍事需要爲中心的戰時經濟。一般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國民經濟只是在經濟管理上實現國家政權的統制,而國民經濟各部類的運行仍保持平時狀態。以德國和美國爲例,對照十分鮮明。德國法西斯統制經濟以後,經濟軍事化很明顯,軍費支出急劇增加,以軍事生産爲中心的工業迅速發展,“工業、手工業,各行各業以及農業的全部産品”都被“納入無所不包的戰爭經濟範圍”。(7)而美國在反危機的羅斯福新政期間,國家政權對經濟的全面干預是沿著平時經濟的軌道進行的,它對國民經濟的各部門都作了全面的調節,不像法西斯國家那樣突出軍事工業與軍需相關的部門。由於在反危機過程中所走的道路不同,軍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把國民經濟直接轉入戰時經濟,而一般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使國民經濟沿平時軌道運行,因此,英、美等國的戰時經濟形成明顯地滯後於法西斯國家。[第二],局部戰爭階段,德、日、意法西斯侵略兼併的物件都是些弱國或小國,正
本文标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总结回顾、影响与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844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