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模板)1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趋势加强汉初实行郡县与封国并行制,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将诸侯王任免权收归中央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封地,中央集权得到加强(1)原因:(2)措施:问题:刘邦建汉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与秦朝有何异同?汉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及“郡国并立”的格局-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立刘邦大封同姓王。他封给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了中央直辖的土地面积。结果他死后不过18年,诸侯王就发动了叛乱。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趋势加强2、唐朝:趋势削弱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拥兵自重集权削弱唐玄宗设藩镇长官叫节度使,往往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唐由盛而衰持续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是五代十国的祸根3、北宋:趋势进一步加强(1)措施:1)军事:收兵权,编禁军;2)行政: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3)财政: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2)评价:②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一日,(宋太祖)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普曰:“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宋太祖陵墓——永昌陵永昌陵石刻宋太祖像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宋朝开国君主,涿州人。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武艺高强,创太祖长拳。后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国号宋,在位17年,终年50岁,庙号太祖。他的死因颇为奇巧,历史上有“烛影斧声”的传说,传说是其弟赵匡义加害,篡夺帝位。死后葬于河南巩县永昌陵。4、元朝:趋势完善并发展(2)措施:(4)评价:①河北、山东、山西外设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②省下分设路、府、州、县③设宣慰司(掌管边远民族地区)①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元统一后,国土辽阔,为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1)原因:(3)特点:行省拥有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前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明清,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从礼仪上的变化可以看出,自从宋代以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而官僚的地位却不断下降。皇帝是如何一步步强化皇权并加强对官僚的控制的呢?汉代文武官吏俑自唐朝以来,大臣见皇帝,皆在殿上列座,以表示皇帝对大臣的尊重。北宋之初,宰相范质等在朝会上依照惯例仍然列座议事。一次,宋太祖对范质等人说:“朕眼睛昏花,看不清字,卿等自己拿文书来看吧。”范质等人起身从内侍手里拿过文书,待退回原位时,太祖早已密令内侍将他们的座椅偷偷地撤去,范质等只得站着议事,从此成为制度。史料鉴赏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时,形成内朝(重用亲信担任尚书令、侍中等)(2)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3)隋唐:三省六部制(4)宋朝:一参二府三司(5)元朝:设中书省,相权得到强化1、西汉削弱相权汉初宰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武帝时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参与军国大事期形成“中朝”(“内朝”)决策机构,制约了相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趋势(1)原因:(2)措施:(3)作用:汉武帝建立内朝、强化皇权的演示图皇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内朝外朝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2、魏晋分散相权逐步形成三省体制趋势(1)职能:①唐朝设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②设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③设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2)作用: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特点)②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3、唐朝三省六部制趋势分散相权执行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礼仪、科举军政刑狱国家的工程建设等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政事堂草拟审议尚书省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籍、土地、赋税作用: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既保证君权独尊又减少决策的错误: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4、宋初分割相权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掌宰相职权,后来又增设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计相),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中书门下与枢密院称“二府”)趋势(1)措施:(2)作用:削弱了相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北宋分割相权示意图中书门下皇帝(即政事堂,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权)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行政权)(军权)(财权)(相权一分为三)(总揽大权)5、元朝相权反弹设立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相权扩大,元后期甚至左右皇位的继承。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趋势四个不同时期的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趋势是什么?请思考:相权逐渐被削弱、分割,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选官制度建立的目的:强化专制统治,重视集纳人才以充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率。2、察举制:(1)目的: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两汉时期推行新的选官制度,(2)含义:察举即选举,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3)方法: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西汉时主要是以才能和品德为推荐标准,东汉后期,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依据。)(4)评价:有利于人才选拔,但各方面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3、九品中正制:(1)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2)方法: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九品中正制随着士族门阀制度的衰落而消亡。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后来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评价: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秀才看榜图清代公布殿试结果的金榜上图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那种政治制度?4、科举制:(1)建立: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发展: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3)作用:A、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B、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C、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D、营造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和尊师重教的传统的形成;促进了促进文学{诗歌}艺术(书法)的繁荣。E、它是一种文化专制,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的进步。是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994年韩国再现科举科举考场宋代科举考试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图片门第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实行时间依据备注先秦时期汉隋唐至明清时期世袭才能、品德考试成绩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体现封闭的特征。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中下层地主知识分了提供了机会。想一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统治者改革选官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趋势:●选官的依据:●选官的方式:血缘、门第能力单一多样化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地方分权集中中央集权集中皇帝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这种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3、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许有独立行政体系。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皇帝。(2)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基础上,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和考核。1、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是:()A、削藩B、郡国制C、推恩令D、分封制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A、郡县制的实行B、郡国并行制的推行C、三省六部制的推行D、行省制度的创立3、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是继承并发展:()A、三省六部制B、郡县制C、分封制D、科举制4、唐朝中期,政府要在某年的春天举行一次恩科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CDBB5、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确立于唐太宗时期B、门下省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C、尚书省负责官吏的考核和任命D、分散了相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6、元朝设立的最高行政机关是:()A、中书省B、中书门下C、行中书省D、三省体制7、汉朝选官实行的察举制,其选拔人才的依据是:()A、门第B、孝廉C、进士D、名望8、我国古代采用科举取仕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A、汉朝B、魏晋南北朝C、隋朝D、唐朝DABC9、阅读材料:材料一:汉初诸侯,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陆贾……等皆白徒(农民)……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赵翼《22史札记》材料二: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西汉前半期“常以列侯为丞相”——《中国宰相制度》材料三:武帝元封年间,名臣文武欲尽。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前2世纪末)百余年间,见侯五,余皆坐法殒命亡国。……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能不取于列侯之外。——(同上)材料四: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至昭宣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在内朝预闻政事。——《汉书》问:(1)材料一中所言“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指的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汉武帝选任丞相的渠道及原因。(3)材料四叙述的是什么制度?材料三、四叙述的汉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由贵族将相变为布衣将相汉武帝在列侯以外选任丞相。原因:列侯为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列侯后代多腐败堕落、犯法丢爵。中外朝制度(或内朝制度)。实质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汉武帝陵墓——茂陵茂陵博物馆汉武帝陵墓远眺请你欣赏唐太宗陵墓——昭陵昭陵博物馆昭陵陵山昭陵祭坛遗址乾陵是唐朝第三代皇帝唐高宗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今陕西乾县城北的梁山。历时23年完工。1971年美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后,疑为是红色中国秘密武器基地。乾陵风光无字碑从汉至元帝王录(仅以新教材出现的著名帝王为例)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沛郡丰邑(现江苏丰县)人,字季,小名刘季。公元前202年建国号为“汉”。在平定英布叛乱时中了箭伤,到长安后病情加重而亡。终年62岁,在位7年,葬于长陵,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汉武帝刘彻,前156一前87年在位。景帝之10子。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5
本文标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模板)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845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