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1,元旦1月1日2,国际麻风节1月28日3、世界抗癌日2月4日4、全国爱耳日3月3日5、植树节3月12日6、世界水日3月22日7、世界防治结核病日3月24日8、清明节4月5日9、世界血友病日4月17日10、五一国际劳动节11、五.四青年节12、全国爱眼日6月6日13、世界防治哮喘日14、世界高血压日15、“六.一”儿童节(国际儿童节)16、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17、国际禁毒日6月26日18、八一建军节19、七夕情人节农历七月七日20、中国教师节21、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22、1,元旦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农(夏、阴)历正月初一。“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在汉语各地语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在中国,元旦已列入了法定假日。由于世界各国所处的经度位置不同,各国的时间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中国是世界上第12个开始新年的国家。有个传说,是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2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元”有开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NewYear'sDay,NewYear)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西历的1月1日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年法”,确认新年(元旦)为中国的法定节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法定假日。,2,国际麻风节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这是1953年由法国人发起,世界卫生组织确立的,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目的是调动社会各种力量来帮助麻风病人克服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获得更多的权利。国际麻风节(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始于1954年,法国慈善家佛勒豪(RaoulFollerean1903-1977)律师为唤起人们宽容地对待麻风病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由,鼓励和帮助他们得到与其他病人一样的治疗和生活.在巴黎发起建立“国际麻风节”(每年元月份最后一个星期天),目的是让全世界了解麻风是可以治愈的,过去恐惧和歧视麻风的现象再也不能持续下去了,呼吁人们伸出援助之手.他孜孜不倦地进行32次环球旅行,访问过5大洲102个国家,以其满腔的热情、伟大的同情心和能言善辩的口才,向各国首脑、企业家及民众进行游说,鼓励人们为麻风病人做些事情,敦促政府付诸实施.1966年起又先后倡导成立欧洲麻风救济会联合会(ELEP)及国际麻风救济会联合会(ILEP)。一年一度的国际麻风节,由国际麻风救济会联合会的成员国组织,很快得到全世界人们的拥护和政府的认可和响应,全世界至今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行庆祝活动,从而成为全球性的节日.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麻风病的流行历史悠久,分布广泛。长期以来,麻风病给流行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风病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侵犯周围神经,导致周围神经的功能损害,往往表现为肢体畸形。畸形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畸形是由于麻风杆菌感染直接导致组织反应而引起的,如手、足及角膜保护性感觉丧失,脱眉和睫毛脱落,爪形指、垂腕等。继发性畸形是由于身体麻木部位的损伤而引起的,如手足皲裂、伤口和足底溃疡,手足指趾缺失、角膜溃疡和足骨破坏等。中国是于1988年开始进行“世界防治麻风病日”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的宣传、科普活动,目的是普及麻风防治知识,消除麻风恐怖和歧视,吸引社会各界关心和参加消灭麻风的事业,对在中国消灭麻风病的伟大事业起促进作用。每年都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一、加强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合作,动员社会各界共同支持参与麻风病防治工作。二、开展麻风日宣传活动,加强科普知识宣传。三、开展为麻风病人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四、宣传和学习麻风防治战线的先进人物五、慰问一线麻风病防治工作者,开展与流行县(市)的互动活动。3,世界抗癌日2月4日在各种疾病中,癌症可谓是“头号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每年世界上有900万起新3的癌症病例发生,500万人死于癌症。尽管有先进的医疗技术,由于平均寿命的延长,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抽烟等原因,如果没有进一步抑制癌症的措施,预计到2020年每年将有2000万起新的癌症病例,而癌症患者死亡人数将突破1000万人。为了全人类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把每年的2月4日定为世界抗癌日,以联合全球共同攻克癌症。许多人认为癌症是一种“命运”,“不幸”的人才患上。他们认为自己没办法控制癌症的发生。实际上,全世界超过三分之一的癌症病例是可以预防的,只要我们知道正确的防癌知识,并用于日常生活。抽烟、饮食、营养、运动和晒太阳,都与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儿童和青少年接种疫苗,可以预防某些引起癌症的病毒感染。如:①避免抽烟和二手烟伤害;②减肥、适量运动、健康饮食;③了解与病毒相关的癌症及其疫苗的知识;④适当晒太阳。小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以后的生活意义重大。儿童成长中,有没有主动或被动抽烟,如何饮食、运动和晒太阳,对他们以后有很大影响。孩子养成健康习惯,父母扮演关键角色。儿童是世界的未来(Today’sChildren,Tomorrow’sWorld),预防癌症应以儿童为重点。癌症的发生固然有遗传、基因等内因作祟,但90%以上是外部环境导致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约40%的癌症患者与饮食习惯、食物构成、食物加工、烹饪方法等因素有关。有大约30%的癌症与生活习惯,特别是吸烟、喝酒有关。另外还有一些和个体的体质有关的因素。这里介绍10条预防癌症的饮食规则。1、食物多样化:注意食物多样化,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应占每餐的2/3以上,植物性饮食应含有新鲜的蔬菜、水果、豆类和粗粮等。2、控制体重:避免体重过重或过轻,成年后要限制体重增幅不超过5公斤,超重或过度肥胖容易导致子宫内膜癌、肾癌、肠癌的危险性增高。3、多吃淀粉类食物:每天吃600—800克各种谷类、豆类、植物类根茎,加工越少越好。要限制精制糖的摄入。食物中的淀粉有预防结肠癌和直肠癌的作用,高纤维饮食有可能预防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的发生。4、多吃蔬菜、水果:坚持每天吃400—800克各种蔬菜、水果,可使患癌症的危险性下降20%,每天吃五种或五种以上的蔬菜和水果。5、不提倡饮酒:如饮酒每天不超过一杯(相当于250毫升啤酒、100毫升红酒或25毫升白酒),经常饮酒能增加患口肠癌、咽喉癌、食道癌等的危险。6、减少红肉摄入量:每天应少于90克,最好用鱼和家禽替代红肉。红肉会增加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发生危险率。同时要限制高脂饮食,特别是动物脂肪的摄入,应选择恰当的植物油(如橄榄油等)。7、限制腌制食品的摄入并控制盐和调料的使用:高盐饮食会增加胃癌的患病率。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小于6克。8、不要食用在常温下保存过久、可能受真菌毒素污染的食物。9、坚持体育锻炼:4每天应坚持锻炼40—60分钟,快走或类似强度锻炼为宜。10、不吃烧焦的食物:烤鱼、烤肉时应避免肉汁烧焦。直接在火上烧烤的鱼、肉及熏肉只能偶尔食用。最好煮、蒸、炒食物。只要大家能够饮食中注意合理膳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在面对各种致癌危险因素侵袭时就可以形成巩固的防线,“拒之于千里之外而后快”。4,全国爱耳日3月3日为了降低耳聋发生率,控制新生聋儿数量的增长,预防工作尤为重要。针对我国耳聋发生率高、数量多、危害大,预防工作薄弱的现实,卫生部、教育部、民政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老龄协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10部委局共同确定:每年的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听力与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然而,耳病和听力障碍的阴霾却袭扰着人类。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世界有轻度听力损失者近6亿,中度以上的听力损失者2.5亿。我国有听力障碍残疾人2057万,居各类残疾之首,占全国人口的16.79‰,其中七岁以下聋幼儿可达80万,每年还将新产生聋儿3万余名。老年性耳聋有的949万,随着人口寿命增长和老龄化,老年性耳聋的人数不断增加。听力障碍严重影响着这些人的社会交往和个人生活质量。耳聋的定义:一般认为语言频率(0.5、1.2Hz)平均听阈在26dB以上,即有听力障碍,听力损失在70dB以内者称重听,在70dB以上者为聋,临床上习惯统称为聋(deafness)。引起耳聋的原因:引起耳聋的原因很多,有遗传、疾病(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猩红热、白喉、伤寒、梅毒、脑膜炎、糖尿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外伤等。此外,煤气中毒、噪声、出生时缺氧等因素也能导致耳聋。目前已经发现对耳朵有毒性的药物百余种,最常见的耳毒性药物有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洁霉素、小诺霉素、红霉素等多种抗生素。还有水杨酸类制剂、速尿等强利尿剂以及奎宁、氯奎等抗疟疾的药物。预防耳聋三招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十多种抗菌素的毒性反应可损害听觉神经,它们是链霉素、双氢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紫霉素、春雷霉素、多粘菌素、万古霉素,医学上把这些抗菌素统称为“耳毒性抗菌素”。预防孩子耳聋应从母孕时开始,孕妇应避免到过于杂乱的场所去,以免感染传染病毒性感冒、腮腺炎、脑炎等疾病,同时应尽量避免接触X射线。情绪过于激动、急躁、暴怒也是诱发突聋的重要因素,因为人的情绪发生剧烈波动时,体内的交感、副交感神经会失去正常功能或发生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内耳听神经缺血缺氧而引发耳聋。耳聋的分类按程度分可分为5(1)轻微听力损伤,无交流困难,但听力仪器测定听力比正常差。(2)轻度听力损失,一般距离内听不清小声讲话。(3)中度听力损失,听一般的讲话已感到困难。(4)中重度听力损失,听大声亦感困难。(5)重度听力损失,仅能听到耳边的大声喊叫。(6)极度听力损失,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连耳边的大声呼喊亦不能听清。按耳聋发生的时间分,可分为先天性耳聋、后天性耳聋。按病变的部位可粗略分为传导性耳聋、神经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6,植树节3月12日“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动员群众参加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用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动员全民植树而规定的节日。1979年2月23日,我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中国植树造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600年前。我国古代在清明时节就有插柳植树的传统。而植树造林、发展林业真正成为国家建设的战略任务,却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而成为公民的一项法定义务则始于改革开放之初。孙中山上任时努力推动植树。1914年11月中华民国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7月,政府又规定将每年“清明”定为植树节。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与世
本文标题:中国节日来源(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868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