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闻伦理与法规 期末考试复习
新闻伦理与法规期末考试复习1.肖像权肖像:是自然人外部形象的再现,固定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肖像权:是公民对自己的肖像在一定范围内享有专有权以及不受非法侵害的权利。新闻侵害肖像权的常见情况1、刊播未经本人同意拍摄的他人在非公开场合的肖像。2、未经本人同意,在报刊中使用他人与新闻内容无关的肖像。3、配有肖像照片的文字报道内容失实侵害了当事人名誉权时,也构成肖像侵权。4、图文报道与广告信息混合编排在一起。肖像权的合理使用1、使用党政官员和知名人士的肖像2、使用参加会议、游行、庆典或其他公开场合活动的群众集体和个人肖像3、为行使正当舆论监督权和为社会公共利益而使用他人肖像2.著作权著作权:又称版权,是公民、法人依照法律规定对自己的作品享有的权利。我国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特征1、独创性(原创性)2、能复制3、人的智力成果:事实、思想、感情的表现著作权的内容1、精神权发表、署名、修改、保持作品完整2、财产权使用、获酬、转让著作权保护期限1、永久性保护著作人身权中的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可以获得永久性保护。但著作人身权中的发表权的保护有时间限制。2、自然人的发表权和财产权期限自然人(公民):作者终生及其死后50年,截止于作者死亡之后第50年的12月31日合作发表:截止于最后死亡的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生前未发表:如果作者未明确表示不发表,作者死亡后50年内,其发表权可由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行使;没有继承人又无人受遗赠的,由作品原件的所有人行使。避风港原则:由被侵权人“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那么网站就能免责。这好比让搜索网站和分享网站有了一个安全避风港来发展业务。模仿秀:行为人以其肖像、声音、动作、神态等模仿社会知名人士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对名人综合性地进行某种程度的复制。特征:1、以原有模型为基础,是一种附属行为2、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模仿对象的社会价值地位分类:1、以娱乐或艺术研究为主,非营利性为目的2、以营利为目的进行模仿,实现商业价值合理使用:1、不得对被模仿者的形象贬损、歪曲,比如恶意模仿、突出或夸张被模仿者的缺陷等。2、不得在表演中过分突出和宣扬被模仿者的姓名,隐瞒或缩小自己的姓名,通过产生误解招徕观众。3、不得对表演作品断章取义、恶意割裂整体情节。时事新闻的著作权问题(为什么时事新闻不适用于著作权法?)1、不具备独创性2、满足受众知情权需要3、国际惯例3、虚假新闻虚假新闻: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a.文学想象b.体制性失实c.记者个人专业素质d.蓄意造假谋求利益洋葱新闻:取名为“洋葱”,意喻一个事件包括多层因素,要一层层地剥,从不同层面去观察,才能看到本质。此类新闻用恶搞的方式来讽刺时事,让人在幽默中思索,至今欣荣不衰。新闻炒作:是一种蓄意性的新闻失实。指新闻报道在主观上故意违背真实、准确、公正的准则,不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采用夸大、歪曲或掩盖客观事实的某些要素,甚至捏造“事实”、杜撰情节、煽情鼓吹等非常规的表现手段,制造轰动效应,为谋求媒体或个人的私利不惜损害公众与他人利益的恶意报道行为。煽情新闻:利用夸大事实、炒作等手段,在感情上引起一般读者的不健全的反应。一般容易出现过度煽情的有犯罪新闻,丑闻及灾祸报道等。新闻图片失实的几种形式1、摆拍2、合成、嫁接3、处理(局部修改)4、文字注释与图片内容不符4、有偿新闻有偿新闻:指新闻单位和新闻记者在采访和报道中收取被采访、报道单位、个人及有关方面的报酬或费用的行为。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出现,90年代日益泛滥,成为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中最严重的问题。有偿新闻表现形式a.媒体单位1、采编人员参与广告活动2、中介、公关公司以盈利为目的,非法操作新闻3、广告版与新闻版混淆4、新闻报道与赞助混淆b.记者个人1、接受劳务费2、以新闻为诱饵换利益3、收取“封口费”4、参加被采访者安排的在营业性公共娱乐场所的娱乐活动5、向被采访单位提出为个人或亲友谋私利提供便利条件6、到被采访单位报销应由个人承付的票据植入式广告:刻意将行销事物以巧妙的手法置入既存媒体,以期借由既存媒体的曝光率来达成广告效果。表现形式:把产品形象或品牌符号(如LOGO或者品牌名字)融入电影、连续剧、音乐及其他舞台产品中,给观众留下相当的印象,以达到营销和广告的目的。软文:指企业通过策划在报纸、杂志、DM、网络、手机短信等宣传载体上刊登的可以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知名度,或可以促进企业销售的一些宣传性、阐释性文章。知识软文:以企业所在行业相关知识,产品涉及技术原理,企业服务技能等知识性质内容为主,其中穿插企业信息的软文。有偿新闻产生的原因外因内因1、社会环境的影响拜金主义、唯利是图随大众、保自身、缺乏正气和理想、怕做“出头鸟”2、腐败现象的影响3、新闻法制不健全1、传媒竞争激烈。媒体对社会责任和行业利益选择失衡。2、记者的生存困境3、记者自身素质不高有偿新闻的危害a.破坏了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b.降低了新闻报道的质量c.腐蚀新闻从业人员队伍,败坏新闻界整体形象有偿新闻的防治a.法律法规b.行业自律c.借鉴国外媒体经验d.社会环境的净化e.舆论监督、群众举报4、角色冲突与伦理选择记者的双重身份角色冲突的实质是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碰撞信息传递者(职业道德——记者之道)社会公民(社会公德——人道)报道中容易碰到的伦理问题a.报道还是救人?解决方法:救人优先、报道其次。在确认被摄对象无危险时再行拍摄。b.影像暴力问题解决方法:影像应该展示出对报道者的尊重。以及考虑到受众的接受底限。c.警示他人是否可取?解决方法:如果有更好的方法,那么不要让警示他人成为记者冷漠和残忍的借口。d.采访者的暴力解决方法:换位思考、将心比心。选择正确的时间和方式。要敢于“放弃”。加强专业素质、提高采访技能。约翰·罗尔斯:无知之幕人们商量给予一个社会或一个组织里的不同角色的成员的正当对待时,最理想的方式是:把大家聚集到一个幕布下,约定好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将会在走出这个幕布后将在社会/组织里处于什么样的角色,然后大家讨论针对某一个角色大家应该如何对待他,无论是市长还是清洁工。这样的好处是大家不会因为自己的既得利益而给出不公正的意见。因为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将来的位置,因此这一过程下的决策一般能保证将来最弱势的角色能得到最好的保护。当然,它也不会得到过多的利益,因为在定规则的时候幕布下的人们会认同那是不必要的。罗尔斯的正义论原则是一种在忽视差别的前提下达到的公正、一种理想化的平等。波特图式道德分析的四个步骤(针对材料可应用)a.定义情况b.识别价值观c.找出道德伦理依据d.选择忠诚对象自行整理内容A.百盛大战事件B.西山煤矿“封口费”事件C.沈太福案D.凯文·卡特《饥饿的苏丹》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最高奖。1994年4月,南非“自由记者”凯文·卡特拍摄的一张苏丹小女孩的照片获得“特写性新闻摄影”(FeaturePhotography)奖。然而,就在普利策颁奖仪式结束3个月后,即1994年7月27日夜里,警察在南非东北部城市约翰内斯堡发现凯文·卡特用一氧化碳自杀身亡。E.杨小兵《上学》第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满票摄影作品《上学》,作者为三秦都市报摄影记者杨小兵。“40名学童每天上学要像小杂技演员一样,经过一座破烂不堪的‘绳桥’,其中9名小学生曾先后从4米高的危险‘绳桥’上坠入河中。”杨小兵为了拍摄出真实而感人的瞬间,多次与孩子们同行,在惊险的“绳桥”上走在孩子们的前面,一手抓钢丝,一手拿相机,前后历时两年。作品得奖后,孩子上学的问题得到了重视和解决。然而杨小兵也因此遭到非议:在拍摄的两年当中,记者面对自己随时都有可能掉下的危险环境,为什么却在长时间内置孩子的生命而不顾呢?难道一幅获奖照片的新闻价值真的可以超越人的生命价值?F.亚当斯《枪毙越共》美国记者爱迪·托马斯·亚当斯因《枪毙越共》这一震撼之作获得荷赛奖和普利策奖。由于美国媒体引用了他这张照片,新闻报道影响了当年的美国大选,反战的麦卡锡总统获得了胜利。然而,亚当斯也因这些照片受到社会质问。在一次颁奖典礼上,一位荷兰记者曾这样问他:“你为什么不阻止他杀死那个人?”此后两年间,亚当斯都无法使自己直面这张照片。他说:“我从展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杀戮中获取了利益。有两个人因此被毁,而我却为此得奖,成为了一个英雄。”照片中的开枪者后来移民美国,在东北部开了小食店。但是,人们光顾小店却仅仅是为了“盯着他”,看看这个刽子手。每当想起这张照片改变了娄的整个生活,亚当斯就感到内疚,“我憎恨因为我的照片使被摄者受到影响”。有一时期,亚当斯甚至想退回他所获得奖项来减轻内心的自责。G.《纽约时报》假新闻事件2003年5月11日,《纽约时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长篇文章,揭开了该报一名27岁的记者大肆编造独家新闻的“传奇经历”。这名叫杰森的记者通过不断炮制虚假新闻,时间不长就从一名小小实习生被提拔为报道国内新闻的重要记者。此事因而成为《纽约时报》创刊152周年来爆出的大丑闻。自从2002年10月升任国内新闻记者后,杰森总共发表了73篇文章,现在发现,其中竟有至少36篇“存在各种抄袭问题”。有关方面透露,杰森具有惊人的写作才能,可根据几张照片就“创造”出绘声绘色的长篇文章来。同时,他还经常对照其他同行发表的作品对自己的报道进行“必要地润色和补充”。在关于美军女兵杰西卡的新闻中,杰森根本就没有前往女孩家进行现场采访,却“创作”了五篇有关这位19岁女孩的文章,并多次煞有介事地描绘了杰希卡家的景象。在他撰写的文章中,这名女兵家附近有一片烟草园和奶牛场,可实际上,这些景色“纯属虚构”。资料显示,杰森在进入《纽约时报》工作前,曾经在马里兰大学读书,并在三年级暑假时到报社实习。1999年6月,主管部门想当然以为这名学生已经“顺利毕业”,因此将此人录用并指派他撰写有关警察的新闻,现在人们才发现,原来杰森大学根本没念完,至今仍是“高中学历”!H.纸馅包子假新闻事件I.对假新闻材料做病理分析(指出其中虚假材料产生的主要原因,如有多个材料则要相互比较)J.关于严肃新闻是否需要迎合受众的问题的辨析新闻娱乐化、过度商业化、新闻被民众舆论绑架、新媒体冲击造成的新闻碎片化、肤浅化、缺乏观点、普遍雷同等K.网络暴力和人肉搜索
本文标题:新闻伦理与法规 期末考试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907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