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历法历法概说天文学为人类提供了三个计量时间的自然单位——年、月和日。这里的年指回归年(365.2422日),是季节变比的周期;月指朔望月(29.5306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日指太阳日(严格地说是平太阳日),是昼夜交替的周期。三者之中,日是历法的基本单位,必须保持完整,不被分割。因此,历年不同于回归年,历月不同于朔望月。所谓历法,就是如何方便地协调这三种时间单位的方法,即安排年、月、日的法则。作为记载历史和预告未来的记录手段,历法随着文明时代开始就被人们所使用。观象授时和历法起源历法首先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恩格斯说:“首先是天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己经绝对需要它。”体现季节变化的历日轮转周期是回归年。它的准确测定很不容易。在此之前,制定科学的历法是不可能的。古人曾经不得不采用观象授时的办法,来预告农事进程。在这里,授时是指定季节;观象授时就是观测自然现象来判断农事季节。最原始的观象授时是地象援时,即观察地面物象来判定季节。“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春天闻布谷鸟叫,该是插秧的季节;秋天见野菊花开放,就该种麦……。然而,草木鸟兽的季节性活动,并没有准确的时间。后来,地象授时送由天象授时所取代。星空有规律地因季节而变化。这种变化比地面物象的变化要准确得多。所谓天象授时,就是观察天空现象来判断农事季节。它的方法有斗柄授时、中星授时和晷影授时。北斗七星是北天最容易辨认的一组亮星。所谓斗柄授时,就是根据它的斗柄三星在初昏时所指的方向来定季节。汉代《鹖冠子》(鹖音hé合)一书明确地记载了古人斗柄授时的法则:“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据此法则,只要在黄昏时观测斗柄的指向,就可以知道季节的更替(图1)。中星授时是根据初昏时的中天星宿,来定春夏秋冬四季。《诗经》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指“大火”,是天蝎座主星心宿二(不是九大行星中的火星),黄昏时,如“大火”已过中天,标志着新秋到来。《书经》中明确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在这里,“日中”和“宵中”是指昼夜等长,“日永”和“日短”分别指昼最长和昼最短;鸟、火、虚、昴是指各该季节黄昏中天的星宿。这话的意思是,昼夜等长和鸟星昏中,是仲春到来的标志;白昼最长和大火昏中,是仲夏到来的标志……余类推。根据这个法则,只要在黄昏时察看一下中天的垦宿,便能确定当时的季节。测定中星比判断斗柄指向更准确可靠。晷影授时就是用日晷测定正午日影长度来定季节。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因而日影最短的日子是夏至;正午太阳高度最低,因而日影最长的是冬至。从去年冬至(或夏至)到今年冬至(或夏至),就是一个回归年。测定回归年的长度后,人们就有条件制定科学的历法。历法,实际上就是观象授时的经验总结。历法分类:阴历、阴阳历、阳历古代历法总是要同时考虑朔望月和回归年这两个天文周期。所以,它有历月和历年两个侧面:根据朔望月安排历月,又根据回归年安排历年。历法问题的复杂性,全在于回归年和朔望月这两个周期都太零碎,且彼此不能通约。它们同太阳日之间的关系,不像米与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那样简单。因此,历日制度在朔望月和回归年之间,即在历月和历年之间,总是顾此失彼,必然有所侧重。由于这个原因,历法一般分为三类:即太阴历(阴历)、太阳历(阳历)和阴阳历。侧重协调朔望月和历月关系的叫太阴历,简称阴历;侧重协调回归年和历年关系的叫太阳历,简称阳历;兼顾朔望月和回归年、历月和历年的叫阴阳历。比较起来,原始的历法是阴历;历史上曾一度占优势的是阴阳历;当前世界通行的是阳历。历法的演变过程,体现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深化过程。无论哪一类历法,都有一个协调历日周期和天文周期的关系问题。在原则上,历月应力求等于朔望月,历年应力求等于回归年。但由于朔望月和回归年都不是完整的日数,能够等于朔望月的只能是平均历月,而不是每个历月;等于回归年的是平均历年,而不是每个历年。因此,历月须有大月和小月之分;历年须有平年和闰年之别。通过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的适当搭配和安排,使其平均历月等于朔望月,平均历年等于回归年。这就是历法的主要内容。阴历概说月相盈亏是最引人瞩目的天象。人类在准确测定回归年之前,已经相当准确地测定了朔望月的周期。因此,以朔望月为依据的阴历,是世界各民族和国家最早使用的一种原始历法。阴历的首要成分是历月。它按朔望月的长度来定历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通过大、小月的适当安排,使其平均历月接近朔望月。因此,阴历历日的轮转,体现月相的变化,晦朔弦望都在一定的日期出现。例如,每月初一就是新月的日期;月中大体上就是月圆的日期。阴历其次才参照回归年的长度来定它的历年。12个朔望月相加,最接近回归年。所以,阴历以12个历月的累积为它的历年。阴历年是从历月派生出来的,并非独立的计时单位。概括地说,阴历的基本原则是:——平均历月=朔望月;——平均历年=朔望月×12。阴历的优点是,它的每一日期都代表一定的月相。但它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12个朔望月的总日数是29.5306×12=354.3672日,比回归年短10.8750日。由于这一差值,阴历的月序没有季节意义。例如,1995年的冬至出现在旧历的十一月初一,次年的冬至是十一月十一日,第三年的冬至则落在十一月廿三日。两年时间里,冬至的日期挪后了20余天;只需经过17年,阴历日期同季节便发生了倒置。譬如,某年新年在瑞雪纷飞中到来,那么,17年后便要挥扇过年了。使用这样的历法,自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回历回历是现在世界上唯一仍存的阴历。它是由于宗教上的原因,成为全世界信奉伊斯兰教民族共同的传统历法。回历根据朔望月的日数定它的历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全年12个历月中,逢单为大月,逢双为小月;平均历月为29.5日,平年长度为354日。由于其平均历月比朔望月短0.0306日(44分3秒),这个差值经过360个历月(即30年)后,积满11日(0.0306×360=11.0160)。所以,回历每30年中要安插11个闰年。每逢闰年,把当年的十二月由小月改为大月,这一年便有355日。经过这样的协调,回历的平均历月,十分接近朔望月。回历以月光初见来定每月初一。这一点不同于我国的旧历。我国旧历以日月合朔为每月初一。所谓月光初见,就是合朔后第一次黄昏时见到的蛾眉月。一般地说,回历的每月初一,相当于我国旧历的初二或初三。回历平年354日,30年11闰,平均历年为354.3666日,要比回归年短10.8756日。二者的长度之比约成32∶33。大体上说,在32个阳历年期间,回历年要多出一个历年。上述的回历年是它的太阴年。由于它同季节变化失调,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因此,回历除太阴年外,还设它的太阳年。回历的太阳年以回归年为参照标准,平年365日,闰年366日;每128年置31闰年,其历年的平均长度十分接近回归年。阴阳历阴阳历概说阴阳历是阴历向阳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历法,是三类历法中最复杂的一类。它试图同时协调朔望月和历月、回归年和历年两方面的关系:既要维持一月中的晦朔弦望,又要照顾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同时兼顾阴阳两历,故名阴阳历。但是,要完全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两者之中,它所侧重的是阴历成分。所以,阴阳历可说是一种特殊的阴历;或者说,它是一种改进了的阴历。阴阳历的阴历成分,表现在它的历月体现月相循环,以朔望月为标准安排大月和小月,与阴历完全相同。这是它的基本特点。它的阳历成分表现在,它以回归年所相当的朔望月数(1回归年=12.3683朔望月)为标准,安排平年和闰年;闰年时设置闰月,使其平均历年接近回归年。这是它不同于阴历的地方。我们知道,阴历的平均历年是354.3672日,比回归年短10.8750日。为了控制这个差值,不使它持续增大,待差值累积满一个历月时,阴阳历便在当年补上这额外的一月,叫闰月;有闰月的年份便叫闰年。闰年有13个历月,计384日(或383日)。在总年数中,闰年数占36.83%。人们进而发现,19个回归年的日数(365.2422×19=6939.6018日)与235个朔望月日数(29.5306×235=6939.6910日)近乎相等。因此,在19个阴历年(228个朔望月)中,安插7个闰月,便使阴阳历的平均历年接近回归年。这就是我国最早应用的“十九年七闰”法。概括地说,阴阳历的基本原则是:——平均历月=朔望月(与阴历同);——平均历年=12.3683朔望月=回归年。通过闰月的安排,阴阳历的历月同季节的关系的变化,一般不会超过1个月,阴历那种冬夏倒置的现象得以避免。以闰月来协凋历年与回归年的关系,这是天文历法史上的重大突破。它标志着由原始历法到科学历法的过渡。中国旧历我国的传统历法,一般称夏历或农历。但是,这两个名称都不能确切地表示我国传统使用的阴阳历的含义和性质。所谓“夏历”,是因为它以冬至所在历月为十一月,这一点同先秦时代的夏历相同。但它并非先秦的夏历,更不是传说中的夏朝的历法。所谓“农历”,显然是指我国广大农民长期根据它所附载的二十四气安排农事进程。其实,二十四气不属阴阳历范畴,它本身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阳历。真正的农历应该是阳历,而不是阴阳历。我国的传统历法,具有阴阳历的共同特点:它按照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力求使平均历月等于朔望月;又根据回归年所相当的朔望月数安排平年和闰年,力求使平均历年等于回归年。同时,我国的传统历法,还有它与众不同的特点:1.我国传统历法自秦汉以来,一直是阴阳历和二十四气并行。阴阳历虽然以闰月协调历年和回归年,但由于历年长度差异太大(平年354日,闰年384或383日),历月与季节没有可靠的固定关系,仍然不能有效地指导农事进程。为弥补这个缺陷,我国传统历法另设二十四气。阴阳历本身用于一般纪事,二十四气则用来指导农业生产。二十四气按太阳黄经划分(从而也表示一定的太阳赤纬),自春分点起,每隔黄经15°为一气,顺序叫做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参见二十四气表)。这些名称言简意赅,可望文生义①,它是古人参照天文季节、气候物象及农事意义而拟定的。从气候学上看,它至少已经指出一定区域内一年中气候演变的一种表示方法。二十四气又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组。我国传统历法以十二节气把回归年分成十二个节月。每个节月各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节气是节月的起点,中气是节月的中点。二十四气与太阳黄经严格对应,纯属阳历范畴,是阳历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我国的传统历法,实质上是阴阳历和阳历的合历,称为“阴阳合历”,在世界历法史上独树一帜。2.我国传统历法对于日序和月序的编排,以及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不像一般历法那样采用长期安排的方法,而是强调逐年逐月推算,因而显得更加缜密和合理。国家设有专门机构从事历法推算。根据阴阳历的一般原则和我国传统历法的本身特点,历日的具体推算,遵循如下二条原则:——以月相定日序:我国传统历法逐一推算日月合朔(日月黄经相同)的日期和时刻,把每次合朔的日期定为初一;根据先后二次合朔所包含的日数多寡,确定月的大小:如果包含30日,当月就是大月;如果只含29日,便是小月。如图2所示,如某日6时5分是日月合朔的时刻,那么,这一天便是初一,次日便是初二,接着初三……。按朔望月的平均长度29.5306日,第二次合朔将是第30日18时49分,这一日成为下月初一,本月只含29日,因此是小月。第三次合朔落在第60日7时33分(是另一个月的初一),那么,这个月自第30日至第59日,共含30日,所以是大月。采取这样的措施后,大、小月完全依日、月黄经的具体情形而定,历日轮转永远与月相同步循环,其平均历月严格地等于朔望月。若朔望月长度不变,那么,在一般情况下,大小月将交替轮换。然而,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因为月球绕地球和地球绕太阳的轨道运动,都是不均匀的,二者之间没有简单的关系。因此,朔望月的长度是变动的,其差值最大可达13小时。所以,传统历法中经常出现连续二次或三次的大月和小月
本文标题:中国历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931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