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原始社会服饰•(公元前21世纪之前)关于衣服的发明,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1.9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图1)。骨针长约82mm,通体磨光,针孔窄小,针尖尖锐,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可见中国服饰从此发端。•小石珠、穿孔兽牙等装饰品上有长期佩带的磨蚀痕迹。其中5件出土时呈半圆形排列,可能是成串的项饰。•另有25件还用赤铁矿粉涂染着色,联系山顶洞下室埋葬的尸骨上也散布有赤铁矿粉粒,或关系一种饰终仪式,还可能是在衣服上着色所用,反映出山顶洞人的某种审美感情。商周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最著名的为《尚书·益稷》所载十二章服:“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十二章纹遂成为历代帝王上衣下裳的服章制度,一直延用到清帝逊位、袁世凯复辟称帝。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衣裳”遂成为服装的通称。春秋战国服饰(公元前770~前221)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五霸七雄等诸侯国各自为政,一方面竞相发展生产,注重商品流通,一方面兼并弱小,掠夺土地和财富。特别是对大量技术工匠的掳掠占有和铁工具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各种手工业的交流提高。各方面竞争的成就对纺织材料、服装剪裁工艺和装饰艺术,也无不发生重大影响,从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服饰局面和推陈出新的深衣服式。据记载,深衣有4种不同名称:深衣、长衣、麻衣、中衣。从出土文物看,春秋战国时衣裳连属的服装较多,用处也广,有些可以看作深衣的变式。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猎人衣裤多扎得紧紧的,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襞褶的下裳。这些都与多彩的社会生活相关。秦汉服饰•(公元前221~公元220)秦统一中国后,进行了许多重大的改革。汉代政权巩固,经济发展,中国封建社会达到成熟期。出土文物反映,这一时期的衣料又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秦汉服饰秦王服饰汉代女装汉朝帝王服饰魏晋南北朝服饰汉末以后,频仍战争使社会财力日显艰困,两汉冠服制度已难维持。以往的冠帽,这时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纶巾、白纶巾等,不一而足。东汉末年张角起义即着黄巾而被史称“黄巾起义”。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部分文人轻蔑礼法,如南京西善桥出土砖刻所反映的竹林七贤饰着,宽衫大袖、散发袒胸,就是对礼教束缚的突破;“褒衣博带”,成为魏晋世俗之尚。晋代的首服除幅巾为社会沿用之外,有官职的男子还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纱帽的称漆纱笼冠,本是两汉武士之制,传之又传,不仅用于男官员,并流传民间且男女通用。①传统的深衣制长衣和袍服已不大适应社会需要,而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袴褶的上衣短身大袖或小袖;下衣喇叭裤,有的在膝弯处用长带系扎,名为缚袴。这种服装源出军中,服无定色,外面还可以服?裆衫(一种背心)。河南邓县学庄出土砖刻人物穿的,正是齐梁间有代表性的流行袴褶。②女子衣着“上俭下丰”。髦以假发相衬,西晋作十字式大髻;东晋则做成两鬓抱面遮蔽眉额形状,缓鬓倾鬓以为盛饰;东晋末至齐、梁间改为束发上耸成双环。衣着为襦裙套装,原始于汉代,晋代时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宽大的特色。③足穿笏头履、高齿屐(一种漆画木屐),流行一时。魏晋南北朝服饰隋唐服饰•(581~907)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①彩锦,是五色俱备织成种种花纹的丝绸。最常见的是成都小团窠锦,常用作半臂和衣领边缘服饰。②特种宫锦,花纹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鳞之状,章彩华丽。有彩绫,或本色花或两色花,用于官服,有鸾衔长绶、雁衔威仪、俊鹘衔花等名目;此外还有孔雀罗、樗蒲绫、镜花绫和织造精美的辽绫等。③刺绣,有五色彩绣和金银线绣。另外还有堆绫、贴绢法,温庭筠词“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即指此法。④泥金银绘画,即用金粉、银粉画在衣裙材料上。舞女衣裙用绣画加工较多。⑤印染花纹,分多色套染和单色染。简单花纹有“鱼子缬”,只作方框形小点子,或作梅花、柿蒂、方胜、网格花纹,多属撮晕绞缬(扎染)类,相当费工。大花五彩多层蜡染、板印,色彩绚丽烂漫,亦称夹缬或撮晕锦,多对薄质纱罗加工,争奇斗胜,使衣着、披帛式样不断翻新。相对贫困的平民百姓虽然也可以用普通的素色丝绸,但麻布类织物仍然是他们主要的衣服材料。隋唐服饰唐朝仕女服隋朝服装.宋辽夏金元服饰•(960~1368)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由于长期争战,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服饰的再度交流与融合。•宋代服制的兴废,多与时装的流行有关。从《清明上河图》看,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衫,长可掩足;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许多服饰在款式,色彩及图案上反映着宋人的崇尚。女装不同于唐风而讲究瘦长,以显苗条;新式的旋袄、胡服等,新颖、大方、素雅。除官员的公服以外,民间一般服装更多地使用复杂而调和的色彩。•辽、西夏、金服饰辽、西夏、金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权。•党项族妇女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元代服饰元代于延祐元年(1314)参酌古今蒙汉服制,对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统一规定。汉官服式仍多为唐式圆领衣和幞头。蒙古族官员则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层为便于马上驰骋,最时兴腰间多褶的辫线袄子(圆领紧袖袍,宽下摆、折褶、有辫线围腰)、戴笠子帽。宋辽金元服饰宋代服饰宋辽金元服饰辽服饰金服饰明清服饰•(1368~1911)明清两代的服饰面貌有较大差异。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明代服饰明代政权建立后,曾力图消除元代蒙古族服制对汉族的影响,“悉命复衣冠如唐制”,但当务之急是安定社会、发展生产,未能真正贯彻。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才确定了许多主要服饰。由于明代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推广植棉,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的衣着也得到了改善。•清代服饰清王朝取代朱明,即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形成了炫耀财势的繁琐装饰重于艺术表现的特点。按规定,绫罗绸缎此时已不再是官僚富户的专用品。明朝服饰清朝服饰近现代服饰•(1912年以来)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剪去辫子,改穿西装。1912年,民国政府首先颁行《剪辫通令》,随后参照西洋诸国服饰制度发布《服制条例》;20年代末,政府又颁《服制条例》,主要规定男女礼服和公务人员制服。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①男装: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传统的袄裤,头戴毡帽或斗笠,脚着自家缝纳的布鞋。②女装:辛亥革命带来了多样化,一身袄裤之外,又多穿用袄裙套装。2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百废待举,人民致力国家建设,服饰崇向简朴实用。50~70年代,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但在农村,上衣下裤一直是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装束。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貌簇新。近现代服饰近现代服饰
本文标题:89中国服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940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