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1、(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答案:拟人,“去”赋予春愁以人的情态。经典赏析比拟(拟人、拟物)拟物: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方式。•1、把人当作物来写。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2、甲物当作乙物。软红光里涌银山。•这些闪电的影子,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3、把抽象概念当作物来写。卷帘尽放春愁去。•莲农们精心培植,把满满情意栽种在每一口莲塘。作用:1.促使读者产生联想,将事物人格化,富有情趣,生动形象。2.突出作者的情感。1、(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答案:比拟(拟物),春愁乃无形之物,帘儿一卷,它竟象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作者成功地赋予抽象之物以形象的感觉。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经典赏析2、(2013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2、(2013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答:韦诗: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赵诗:借代,借“晕”代月,运用拟人,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写出了环境的凄冷。•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部分代整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具体代抽象:南国烽烟正十年•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何以解忧,惟有杜康•3、门前冷落鞍马稀•4、举酒欲饮无管弦。•5、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合作探究:修辞手法答题模式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分析)③此手法有什么突出的效果和好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作用,主旨)1、比拟(拟物),春愁乃无形之物,帘儿一卷,它竟象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作者成功地赋予抽象之物以形象的感觉。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2、韦诗: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赵诗:借代,借“晕”代月,运用拟人,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写出了环境的凄冷。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映,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对比,反衬: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作者济时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岁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末,时杜甫客居阆州。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学以致用•对比: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重点解析——对比衬托合作探究:•朗读诗歌,分析对比衬托手法。•《九日和韩魏公》•《晓至湖上》••九日和韩魏公①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妙在用三层对比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重点解析•晓至湖上⑴•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5分)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听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亦可)衬托分类正衬反衬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用次要内容从反面衬托主要内容如用高衬更高,用好衬更好。如用动衬静,用乐衬哀,用好衬坏,用美衬丑。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乐景衬哀情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准确指出下列诗句用了哪种衬托手法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2、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4、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以动衬静以声衬寂哀景衬哀情乐景衬哀情乐景衬乐情峡口送友人送蜀客司空曙雍陶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山鸟江风得雨新。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自缘身是忆归人。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手法。《送蜀客》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说明理由。(6分)小试身手要点同意:第一首写山峡口落花纷飞,春日将近,用哀景写哀情,表达了诗人客中送客的悲伤的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用早春美好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情,是反面衬托。课堂小结1、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2.学会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3.掌握和规范修辞手法题目的答题步骤。反复诵读、背诵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建议先把一首诗歌的鉴赏反复研究,从理解内容到艺术手法再到思想感情。诗歌鉴赏题不仅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需要仔细研究典型试题和答案。积累常用答题术语。因此还要经常动笔,强化训练,提高答题能力。赠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相信日积月累的神奇作用。
本文标题:诗歌借代比拟反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942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