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85《昆明的雨》汪曾祺
昆明的雨汪曾棋作者介绍•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汪曾祺73岁生日时曾作诗一首:“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昆明的雨》是作者一系列回忆昆明往事的散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含蓄、空灵、优美、淡远。结尾描述雨中赏花的往事,更像是一副充满诗意的图画,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绵绵细雨中的青灯古巷、静寂而忧郁的石板路、飘荡着乌云的暗暗的天空......也感受到了作者无限的思乡情愫。整体感知:•第一部分(1-2自然段):由描述给林坤的画入手,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点明主题;•第二部分:(3-9):详细描写昆明雨的特点,雨季的一些植物和相关的人和事;•第三部分:(10-11):描写雨中的淡淡乡愁,再次点明我对昆明雨的想念。1.划分结构层次2.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是浓绿的;•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问题探究:•1.文章标题为“昆明的雨”,开篇为什么从描述给宁坤的画写起?•2.文章第二自然段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3.文章最后一段写到“我想念昆明的雨”,试分析此句的作用。•4.作者写昆明的雨却不单纯写雨的特点,还写了哪些内容?雨中的植物有什么特点?描写这些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1.文章标题为“昆明的雨”,开篇为什么从描述给宁坤的画写起?•①所画的倒挂而解开花的仙人掌、青头菌与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面的特点;•②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具体描述,吸引读者。2.文章第三自然段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抒情的表达方式;•作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的想念,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画面介绍,引出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和叙写。3.文章最后一段写到“我想念昆明的雨”,试分析此句的作用。•内容:深化主题,再次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结构:照应第三段,收束全文,使结构更完整。4.作者写昆明的雨却不单纯写雨的特点,还写了哪些内容?雨中的植物有什么特点?描写这些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还写了仙人掌、菌子、杨梅、缅甸花、木香花和人们的生活等;•这些植物的共同特点是生长旺盛,肥大;滋润;•这样写从侧面衬托昆明的雨季持续时间长,雨水均匀的特点。这样的写法符合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使昆明的雨变得饶有情趣。5.作者在第十段中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有什么情味让作者忘不了呢?•雨中令人陶醉的美景;幽静、恬淡的氛围;雨引起的乡愁。6.如何理解第10段中的诗所表达的情感?•“沉沉”既是对漫天细雨的形象描写,也是作者心情的真实写照。这首诗包含了作者对昆明那段生活的留恋之情和对那种心境的怀念,以及作者淡淡的乡愁。7.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我想念昆明的雨”这句话流露出的情感?•这篇文章本意不是写昆明的雨,而是由昆明的雨写当时的生活,虽处艰难困苦之时,也可享受自由快乐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以及对宁静、恬淡生活的留恋。•(全文主旨)体会本文语言的独特韵味•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多是文字简洁洗练却内容隽永有情味。分析下面几个句子的表达效果。•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硕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生动描写出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的怀念、喜爱之情。•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我的家乡汪曾祺•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游。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城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底下的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颤悠悠的风筝在我们脚下飘着。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过来,绕过去,我们看到的是鸽子青色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地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把鳜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一个热闹场面。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渔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有时候我们到西堤去玩,坐小船两蒿子就到了。西堤外就是高邮湖,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这样一片打水,浩浩渺渺(湖上尝尝没有一只船),让人觉得有些荒凉,有些寂寞,有些神秘。•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那是停泊在御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只听见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家吃晚饭来……”•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与你分享】•作者赞美他的家乡是“圣境”。“圣境”者,人间仙境也。•先登上那“悬河”大堤向村内俯瞰,顿生“巡天遥看一千河”之感:风筝,在脚下飘,鸽子飞过来,绕过去,让你只能看到它青色的背。这是“圣境”一。•再向河面看,只见打鱼人驾鹰划船,挥蒿驱赶鱼鹰潜水逮鱼。且不说那三四条船排成的阵势,亦不说那鱼鹰噼噼啪啪,纷纷跃进水中时刹那间的壮观,单看那两只鱼鹰用各自尖而长的喙,自豪地合抬一条够四斤重的大鳜鱼的情景,你就会发出“此景只应御河(运河)有”的赞叹。这是“圣境”二。•最后再荡舟“高邮湖”,只见“一片大水,浩浩渺渺”。一片汪洋的湖,平静、寥廓得让你觉得荒凉,让你感到寂寞,更让你觉得有些神秘。黄昏时,看那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浅黄,变橘黄,变紫色,变成紫色的长天。此情此景,让你想起“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优美诗句。这是“圣境”三。•“二丫头……回家吃晚饭来……”一声悠长的呼唤,把我们从“仙境”“诗境”唤回到人间。3.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4.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格调”原情“人或艺术品的品格或风格”,此指炒熟后青头菌的诱人色泽(鲜香口味)。“张目结舌”原指“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此指牛肝菌味道好得令人吃惊。体会本文的写法•“以小见大”的写法•本文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折射出一位老人如火的情怀,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结合87页理解)•文中的仙人掌、青头菌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彰显了作者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的美存在于身边的一草一木,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本文标题:85《昆明的雨》汪曾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946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