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分析
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第1页共16页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题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分析学生姓名符文娟潘镇秀学号120540025120540028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专业班级文管1201指导教师赵小波职称讲师2015年6月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第2页共16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分析摘要:作为全人类共同财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关系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较之有形遗产而言,如指间之沙,稍有不慎,就会流失于指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别是那些历史上没有自己的的语言文字,或是创立较晚的众多少数民族,他们的历史,则是在创世神话中表述,在民间传说中记载,在群众口头上流传。国家政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具有鲜明指导性作用,本文首先通过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内容以及列举目前主要政策法规,然后主要分析目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问题、遗产保护问题以及传承和发展问题,最后提出建设性意见。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法规政策问题保护问题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第3页共16页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内容科学规范地阐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对于正确理解其内涵是十分重要的。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根据这一定义,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它可以分为两类:(1)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2)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一)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二)传统表演艺术;(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五)传统手工艺技能;(六)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第4页共16页二、相关政策法规分析(一)我国最新政策法规---《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5年5月28日上午,省人大常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的具体情况。据介绍,该《条例》将于今年6月1日起实施。这一《条例》的施行,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法制建设的大事,对推动我省文化大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条例》对非遗保护制度作了系统化规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艰难处境下,省人大常委会对《条例》进行了自主立法并通过了审议。《条例》共6章55条,包括总则、调查与名录、传承与传播、保护与利用、法律责任、附则等内容。《条例》主要有四大特点。一是明确了政府保护非遗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遗保护、保存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经费列入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同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还应当设立非遗保护的专项资金。二是体现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对非遗调查的主体、对象、建档、保存及数据公开等内容作了明确规定,对代表性项目的申请、建议、推荐等作了细化规定。三是强化了非遗传承与传播的要求。《条例》主要从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及享有和承担的权利义务、政府支持非遗传承的各项措施、相关部门在非遗传播中的职责三个方面进行了规定。四是突出对非遗的发展性保护。《条例》中明确规定:“鼓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产品、服务和旅游项目。”这一规定强调合理运用市场化方法对非遗进行动态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中提升非遗保护的质量与水平。(二)国际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17日在第32届大会通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第5页共16页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并于2006年4月21日起在全球范围内正式生效;它的通过标志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了统一的国际法依据,以及一个全球统一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正式形成。同时也将有助于国际法和各国国内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地促进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三)外国政策法规1、1950年5月日本政府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并于同年8月29日开始实施。1996年10月,日本国会通过了经第四次修改的《文化财保护法》。此次修订主要引入了欧美等国保护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登录制度。2、韩国于1962年1月出台了《文化财保护法》。为了落实对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1962年3月韩国成立了隶属于韩国文化厅的文化财委员会,委员会下设有形文化财、无形文化财等八个分课,各分课均由各文化财保护团体、大学、研究机构的专家组成。经过50年的上下推动,韩国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了全面保护和振兴。目前,韩国拥有国家级无形文化财100多个,地方级无形文化财200多种,很大一批民族民间艺术被国家认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并使它们在保护过程中得到传承。3、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国家。1840年,法国颁布了《历史性建筑法案》,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保护文物的法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法律法规上还体现得不那么充分。但是它通过设立“文化遗产日”,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欧洲对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法规存在的问题从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可以知道,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虽然初步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在制度建设方面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第6页共16页也有所突破,但是保护工作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仍然存在如下问题:(一)法规建设方面的问题1、法规建设滞后,立法层次很低,到目前还没有一部通行全国行之有效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这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滞后的根本原因。2、行之有效的保护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庞大,种类繁多,保护工作涉及到政府的许多行政管理部门,如文化部门、文物部门、建设部门、宗教部门、民族事务部门、旅游部门、公安部门、工商部门等等,仿佛谁都可以是负责部门,但实际却没有一个是真正的主管部门。这样既容易造成管理的交叉重叠,致使管理成本加大、效率低下,更容易产生各管理部门之间职责不分,相互推诿的问题。这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状况主要是因为缺少一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法律直接对行政主管部门做出相应的规定。3、由于目前的规定不尽完善以及相关制度的强制力不够导致了一些地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流失甚至遭到严重破坏;有些地方对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社会公众保护非物质文化的意识不强。法律的缺失导致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以上问题,在实践中也已经发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侵权案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的现象,如《乌苏里船歌》案、传统技艺失传和我国民间文学“花木兰”等文化资源流失。(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问题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质化日益严重,相类项目之间相互模仿现象日益加深。2011年以“中国皮影戏”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各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第7页共16页个省市区传统皮影日益趋同化问题严重,各地的皮影戏除了在附加在皮影技艺上的唱腔成为区别各地皮影戏的标识之外,皮影制作作为一种非遗的技艺,在制作手艺、角色造型、表演手法、相关衍生品开发等方面趋同化严重。在2013年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上,来自河北邯郸、唐山、秦皇岛、陕西西安、山西、北京十多个地区的皮影工艺品,其人物造型、色彩、材质几乎没有区别,同质化现象严重。2、民间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景性倾向,助推各地争抢历史名人热潮。全国各地出现的争抢历史名人的热潮,几乎都加入了民间传说类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景之作。其中很多所谓“民间传说”,都是近年当地文人应景编造出来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河北省临城县“赵云故里的传说”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起赵云故里正定县文化界的严重不满,导致一场旷日持久的赵云故里争议,正定县文化学者武威振代表正定县写信给省领导,指责临城县所谓“赵云故里传说”是当代人为了附会所谓“赵云故里”而杜撰的,不具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条件。3、存在“重表演轻实用技艺”、“重市场价值而轻生活价值”的倾向,对一些重要的应用型技艺保护发掘不够。《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务院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名录予以保护。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立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将本行政区域内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名录予以保护。”但实际上,各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筛查、申报、保护过程中,存在着表演性项目过多的问题,而对直接关系民众生活质量的传统技艺,保护、发掘、关照不够。以广东省为例,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46项,其中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类占了29项,民间美术8项,而传统手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第8页共16页工技艺只有5项,民俗节庆等只有3项。其他省市区同样存在这类问题。4、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问题突出。目前,在很多省市区,开发建设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博物馆,大批旅游景区创建了越来越多的实景演出场地,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表演,开发非遗特色餐饮,开发推广非遗技艺制作的艺术品等旅游商品。积极的方面是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市场化,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知名度和认知度,另一方面,也加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破坏性开发,趋利性消费必然加快诱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现代化和非传统化,使得一些珍稀的地方戏剧艺术庸俗化,一些传统技艺工业化和现代化倾向。目前大批传统瓷窑采用电脑制作瓷器、统一贴花装饰的现象,以及各地出现的玉雕、木雕、石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计算机定制加工,都把传统非遗手工艺技艺,变成了大工业生产的批量产品,这种趋利性的开发,引发了非遗传统被现代化泯灭的严峻问题。(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方面的问题1、现代化对传统技艺的巨大冲击。在全球化、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于传统的坚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技术的挑战、成本的挑战、效率与价值观的挑战。许多传统技艺都在现代化的推动下,不得不被现代化所淹没。2、市场经济潮流引发的非遗传承、保护趋利化。没有为“非遗”保护争取必须的经费和必备的设施设备,经费紧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仅限于文化部门孤军奋战,没有整合凝聚起社会力量,更没形成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和自觉行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濒灭绝,囿于有限的人力、物力,眼睁睁地看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日消亡却难以进行挖掘、抢救和有效保护。3、非遗传承后继乏人问题日益严重。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第9页共16页现代社会失去生存价值的传统手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人,仅仅靠对历史和社会的责任感,难以维系。诸如传统弓箭制作技艺、传统铁匠、银浆技艺,传统缂丝纺织技艺之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这类技艺,成本很高,其产品要么已经没有商
本文标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953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