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设备安全管理一、设备管理的目的•安全生产是企业搞好生产经营的前提,没有安全生产,一切工作都可能是无用之功。安全生产是强制性的,是必须无条件服从的,企业的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安全生产的基础之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尤其显得重中之重。一、设备管理的目的•据有关媒体统计,中国的工业伤亡事故比例是美国的100倍、欧洲的90倍、南非的30倍、印度的10倍!是领导、企业主不重视生命?政府由于重视人民生命安全,采取了对责任事故领导严格问责措施。那么为什么中国的煤矿安全问题却频频发生?要知道,事故发生是有其背后的物理、化学原理的,并不因为口号多响、标语多少、会议多大而得到杜绝。一、设备管理的目的•根据有关安全事故的统计,除去个别人为因素,80%以上的安全事故是设备不安全因素造成的,特别是一些压力容器、动力运转设备、电器设备等管理不好则更是事故的隐患。要确保安全生产,必须有运转良好的设备,而良好的设备管理,也就消除了大多数事故隐患,杜绝了大多数安全事故的发生。一、设备管理的目的•所以设备管理目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方式、方法,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安全生产及企业发展所需的装备,达到最低的设备全寿命周期费用,实现这个目的的过程就是设备管理。二、设备管理的发展历程•设备管理是在设备维修工程学和综合其他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工业化、机械化、自动化发展的产物。设备管理的初期的主要内容是设备维修,发展到今天设备管理的内容包括设备的设计、选型、采购、制造验收、现场安装、调试运转、使用维护、故障维修、技术改造、直至报废更新。二、设备管理的发展历程•设备管理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事后维修阶段(1950年以前)•事后维修是在设备发生故障后才进行的维修,他是最早期的维修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充分利用了零部件或系统的部件的寿命,但是由于是非计划性维修,一旦出现重大设备故障,就会对正常的生产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这一阶段没有形成清晰的设备管理概念,设备维修代替了设备管理。二、设备管理的发展历程•2、预防维修阶段(1950-60年代)•为了使每个机件都达到安全可靠,维修工作就必须在故障发生之前进行,从而形成了以预防为主的维修思想。这种维修体制的优点在于可以减少非计划停工,将潜在的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其局限性体现在维修工作量大、针对性差、好耗时多、费用高,而且可能因为拆装埋下一些新的故二、设备管理的发展历程•障隐患,降低力机械设备的可靠性。这一阶段形成了以苏联为代表的计划预修体制(包括中国)和以美国为代表的预防维修体制两大设备管理体系。•3、生产维修阶段(1960—1970年)•六十年代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采用此种体制,它是以生产为中心,为生产服务的一种维修体制,他有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改善维修、和二、设备管理的发展历程•维修预防四部分组成。他的优点就是突出了维修策略的灵活性,更贴近企业的实际,也更经济。另外为了提高设备性能,在修理中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随时引进新工艺、新技术,这也就是改善维修。生产维修体制的提出区别了设备维修与设备管理,丰富和发展了设备管理的内涵。二、设备管理的发展历程•4、各种设备管理模式并行阶段(1970后至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英国设备工程学思想和日本全员生产维修体制(TotalProductMaintain简称TPM)的提出,其他国家也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设备管理模式。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美国的后勤学、由英国的设备综合工程学和日本的全员生产维修。二、设备管理的发展历程•1)美国的后勤学起源于军事部门,它的主要思想是:•第一、可靠性和可靠性维修;第二、一个系统应包括基本设备和相应的后勤支援两部分。后勤支援包括测试和辅助设备,配件和修理更换件,人员培训,器材储运管理,辅助设施和技术资料等。由于该理论的侧重点是后勤支持,而对使用单位二、设备管理的发展历程•的管理问题涉及相对较少,因此后勤学理论对一般的企业不具备普遍的指导意义,这也是该理论没有得到推广的原因。•2)英国的设备综合工程学•设备综合工程学是英国人丹尼斯·巴克斯提出的。关于设备综合工程学,英国工商部曾给出这样的定义:二、设备管理的发展历程•“设备综合工程学是为了使设备寿命周期费用达到最低的程度,而对有形资产的有关工程技术、管理、财务及其他实际业务进行综合研究的科学”。具体地说,有关成套设备、机械、装置、建筑物、构筑物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的方案、设计、制造、安装调整、运行、维护保养、改造更新,尤其是有关设计、使用和费用的信息反馈,都属于其研究范围。二、设备管理的发展历程•3)全面生产维修(TPM)•全面生产维修(TotalProductMaintain)初始与美国,发展完善于日本,初期TMP的观念只定位于“预防保养”,即在故障未发生前给与防范、保养;发展至今TMP以生产系统全体生命周期为对象,以改善企业体制为目标,追求“零灾害、零不良、零故障”,追求生产系统效率的极限,即综合效率化。在从事TMP活动时,除了生产部门外,二、设备管理的发展历程•还涵盖了研发、管理、营销所有部门,在企业内部形成自上而下的体系,全员参与,并经由多层级的小团体活动来达到预定的目标。二、设备管理的发展历程•TMP的活动目的在于提高生产力,即以较少的投入得到较多的产出。此产出不仅指提高生产产量,还包括提升品质、降低成本,同时也要有良好的安全、卫生环境和提高员工素质。即投入人力、设备、原料而产出产量、品质、成本、交货期、安全、环境卫生和士气。二、设备管理的发展历程•TPM对设备管理的理论发展体现在不仅要让设备维持在最佳的状态下运转以获得最佳的产出,而要同时考虑生命周期成本,即最少的费用而达到最佳效果的产出。•以上三种设备管理模式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追求寿命周期费用最小。二、设备管理的发展历程•后勤学的范围最广泛,他是从设备制造单位的立场出发,主动的保证用户得到全部、有效、和经济的后勤支援,以谋求降低产品、系统、计划的寿命周期费用;综合工程学除涉及设备用户以外,还涉及设备制造部门;而全员生产维修主要针对设备用户。前二者侧重管理理论的研究;后者主要主要是一种管理制度和方法,侧重企业内部的以生产维修为主体的微观管理。三、生产企业列入设备管理的对象和范畴•广义上讲,生产企业的所有的固定资产和非固定资产的设施器具都应属于设备管理的对象和范畴。但是我们目前狭义的讲设备管理的对象和范畴是指维持企业直接生产所需的设施、设备、器具以及跟以上设施有直接关系的人员等,包括建筑物、构筑物、生产设备、电器、仪表、管线、地下设施,操作人员、维护维修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三、生产企业列入设备管理的对象和范畴•1、生产厂房、装置框架等。•有的企业设有专门管理房产和土地的部门或机构,把生产用房、办公用房及土地统一进行管理。应保持厂房、装置的完好,以满足企业生产活动的需要。根据情况进行防雨、防风、防锈工作,必要时还要进行抗震的评估与加固。建立起各个装置、厂房的档案,保存好原始设计图纸、及改三、生产企业列入设备管理的对象和范畴•由于此项内容涉及工作量较少,日常管理界限有时候模糊不清,往往形成无人或部门管理的局面,当时对生产的影响也不明显,因此容易长时间管理遗漏而造成原始图纸的丢失和混乱。久而久之人员更替、资料遗失,等到需要使用时才发现问题为时已晚。三、生产企业列入设备管理的对象和范畴•这样的问题经常发生在企业运行初期人员紧缺、职责还不明确的时候。应该引起重视,至少要保证原始设计的图纸保存完整,待以后部门归属以后进行移交。所以企业建设初期设立专职的档案员很有必要。三、生产企业列入设备管理的对象和范畴•2、生产设备;跟企业生产直接相关的设备、管线、阀门、仪表、电器都属于生产设备的范畴。按适用范围分类分为非标设备、标准设备;按设备的运行状态分为静止设备、传动设备;按设备的性质来分为机械设备、电气设备、仪表自动化设备、计量设备;按设备的安全管理属性来分分为一般设备、特种设备;三、生产企业列入设备管理的对象和范畴•1)非标设备:•针对本企业生产工艺条件而设计制造的设备,称为非标设备。非标设备不具有通用条件,改变地点和条件后不能使用。比如化工装置中的塔类、储罐类、换热器类、特殊气体压缩机及其他一些专用设备。三、生产企业列入设备管理的对象和范畴•2)标准设备:•根据企业生产的工艺条件选用的生产厂家一些定型的设备。如机泵类、阀门类、管线类、电器类、仪表类、通用压缩机、运输机械、施工机械等等。三、生产企业列入设备管理的对象和范畴•3)静止设备:•没有运动部件的设备。比如塔类、储罐类、换热器类、管线、阀门、及一些电器和仪表等。•4)传动设备:•就是带有运动部件的设备,一般含有电动机、汽轮机、水轮机、风扇等原动机构。三、生产企业列入设备管理的对象和范畴•5)机械设备:•含有一定机械结构的设备统称为机械设备,机械设备中往往还含有电器仪表等零部件。•6)电气设备:•带有高压或低压电的设备,如电动机、输电线路、开关柜、变压器、控制电器等。三、生产企业列入设备管理的对象和范畴•7)特种设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国家对一些设备的设计、制造、使用、报废等全过程实行特别的监管,这些设备即使特种设备。比如锅炉、压力容器、电梯、起重机械、压力管线、客运索道、大型游乐场、和场内专用机动车等。三、生产企业列入设备管理的对象和范畴•在这些设备的生产和使用时,都有国家强制推行的标准和法规,企业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和法规执行,否则家会被国家行政机关执法或停产。这是设备管理部门和人员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三、生产企业列入设备管理的对象和范畴•(1)锅炉,是指利用各种燃料、电或者其他能源,将所盛装的液体加热到一定的参数,并对外输出热能的设备,其范围规定为容积大于或者等于30L的承压蒸汽锅炉;出口水压大于或者等于0.1MPa(表压),且额定功率大于或者等于0.1MW的承压热水锅炉;有机热载体锅炉。三、生产企业列入设备管理的对象和范畴•(2)压力容器,是指盛装气体或者液体,承载一定压力的密闭设备,其范围规定为最高工作压力大于或者等于0.1MPa(表压),且压力与容积的乘积大于或者等于2.5MPa·L的气体、液化气体和最高工作温度高于或者等于标准沸点的液体的固定式容器和移动式容器;三、生产企业列入设备管理的对象和范畴•盛装公称工作压力大于或者等于0.2MPa(表压),且压力与容积的乘积大于或者等于1.0MPa·L的气体、液化气体和标准沸点等于或者低于60℃液体的气瓶、氧舱等。三、生产企业列入设备管理的对象和范畴•(3)压力管道,是指利用一定的压力,用于输送气体或者液体的管状设备,其范围规定为最高工作压力大于或者等于0.1MPa(表压)的气体、液化气体、蒸汽介质或者可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最高工作温度高于或者等于标准沸点的液体介质,且公称直径大于25mm的管道。三、生产企业列入设备管理的对象和范畴•(4)简单压力容器是指结构简单、危险性小的的压力容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由筒体、平封头、凸封头(不含球形封头)或有两个凸封头组成。•2)筒体、封头和接管等受压元件材料为碳素钢、奥氏体不锈钢。•3)设计压力≤1.6MPa。•4)容积≤1000L。三、生产企业列入设备管理的对象和范畴•5)工作压力与容积的乘积≥2.5MPa·L且≤1000MPa·L。•6)工作介质为空气、氮气和医用蒸馏水蒸发而成的水蒸气。•7)设计温度≥-20°C,最高工作温度≤150°C。•8)非直接火焰的焊接容器。三、生产企业列入设备管理的对象和范畴•涉及法规和标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2009版•《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劳部发【1996】276号•《热水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劳锅字【1997】74号•《小型和常压热水锅炉安全监察规定》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令第11号三、生产企业列入设备管理的对象和范畴•《工业锅炉水质标准》GB1576•《压力管道使用登记管理规则》TSGD5001-2009•《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TSGD
本文标题:设备安全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968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