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金相培训- 名词解释-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马氏体,贝氏体,魏氏组织
金相组织名词解释铁碳平衡图铁碳平衡图奥氏体•碳溶解在γ铁中形成的一种间隙固溶体,呈面心立方结构,无磁性。奥氏体是一般钢在高温下的组织,其存在有一定的温度和成分范围。有些淬火钢能使部分奥氏体保留到室温,这种奥氏体称残留奥氏体。•古代铁匠打铁时烧红的铁块即处于奥氏体状态。钢的热处理基础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钢在冷却时的转变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形如英文字母“C”,故又称C曲线,亦称TTT图,如右图所示。①等温冷却C曲线分析(共析碳钢)最上水平虚线为钢的临界点A1。水平线Ms和Mf为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和终了温度。中间有两条C曲线,分别是过冷奥氏体转变开始和终了线。Ms和Mf之间是马氏体转变区。C曲线区域是奥氏体向珠光体或贝氏体转变区。钢的热处理基础①影响C曲线的因素碳含量的影响与共析钢相比较,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C曲线都多出一条先共析相析曲线,如下图所示。因此,在发生珠光体转变以前,亚共析钢会先析出铁素体,过共析钢会先析出渗碳体。铁素体•铁素体(ferrite,缩写:FN,用F表示)即碳在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具有体心立方晶格。•铁素体还是珠光体组织的基体。•由于α-Fe是体心立方晶格结构,它的晶格间隙很小,因而溶碳能力极差,在727℃时溶碳量最大,可达0.0218%,随着温度的下降溶碳量逐渐减小,在600℃时溶碳量约为0.0057%,在室温时溶碳量约为0.0008%。因此其性能几乎和纯铁相同。珠光体•珠光体是奥氏体发生共析转变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得名自其珍珠般(pearl-like)的光泽•按珠光体中渗碳体的形态,可把珠光体分成片状珠光体和粒状珠光体两类。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由片层相间的铁素体和渗碳体片组成,若干大致平行的铁素体和渗碳体片组成一个珠光体领域或珠光体团•片状珠光体经球化退火后,其组织变为在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颗粒状渗碳体的组织,叫做粒状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珠光体的片间距离取决于奥氏体分解时的过冷度。过冷度越大,所形成的珠光体片间距离越小。•a1~650℃形成的珠光体片层较厚,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400倍以上可分辨出平行的宽条铁素体和细条渗碳体,称为粗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简称珠光体。•在650~60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从珠光体的渗碳体上仅看到一条黑线,只有放大1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索氏体。•在600~55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不能分辨珠光体片层,仅看到黑色的球团状组织,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放大10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屈氏体。也叫托氏体魏氏组织•在亚共析钢或过共析钢中,奥氏体晶粒较粗大,由高温以较快的速度冷却时,先共析的铁素体或渗碳体从奥氏体晶界上沿着奥氏体的一定界面向晶内生长,呈针状析出。•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从奥氏体晶界上生长出来的铁素体或渗碳体近似平行,呈羽毛状或三角形,其间存在着珠光体的组织。这种组织称为魏氏组织。•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魏氏组织多为铁素体魏氏组织,其形态如下页所示。•魏氏组织常伴随奥氏体晶粒粗大而形成,钢的力学性能,尤其是塑性和冲击韧性显著降低,脆性转折温度升高。•容易出现在过热钢中,奥氏体晶粒越粗大,越容易出现该组织。•快冷易出现,慢冷不易出现。•一般可通过细化晶粒的正火、退火以及锻造等方法加以消除。程度严重的可采用二次正火加以消除。马氏体•马氏体属于低温转变。钢的马氏体组织是碳在α-Fe中过饱和固溶体。其硬度和强度很高。•马氏体转变过程中的铁的晶格改组是通过切边方式来完成的,是典型的非扩散型相变。•马氏体的组织形态多种多样,但最常见的有两种: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马氏体•马氏体由奥氏体急速冷却(淬火)形成。•马氏体在Fe-C相图中没有出现,因为它不是一种平衡组织。平衡组织的形成需要很慢的冷却速度和足够时间的扩散,而马氏体是在非常快的冷却速度下形成的。由于化学反应(向平衡态转变)温度高时会加快,马氏体在加热情况下很容易分解。贝氏体•贝氏体转变是介于马氏体和珠光体之间的转变,又称为中温转变。•转变产物是碳过饱和的Fe和碳化物组成的机械混合物。•根据形成温度的不同,分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下贝氏体具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工业应用广泛。
本文标题:金相培训- 名词解释-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马氏体,贝氏体,魏氏组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971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