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距离产生美“距离说”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距离似乎是交流的障碍,是沟通的魔鬼,是平等的梦魇。然而,哲人却说,距离产生美。因为距离,才有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也因为距离,才有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变幻之美。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这就谈到了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需要一定的距离。那么距离缘何产生美呢?布洛的审美距离说,王国维的出乎其外,朱光潜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都作出了探讨。一、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爱德华·布洛(EdwardBullough),被称为心理距离说之父,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美学家,他曾在文章《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中提出“距离说”,并对其进行了详细而系统的阐述。布洛认为“美感的快感是有距离的快感”,要求审美要保持超功利的心理距离。布洛举了两个例子,为我们更深更真实贴切地说明心理距离的含义。船只在海上航行,难免遭遇不佳的天气状况。遇上海雾浓浓,则要担心航船的安危,生命有无系于一瞬,一切将会面临生死威胁,谁能有心听海说爱?若有,必是无比旷达之人,置生死于度外又要有超凡脱俗的胸襟和涵量,毕竟属于极为少数之辈,常人自然无心赏雾。布洛的解释,便是认为因从功利性的自身利害出发,所以审美主体不得审美之醉。但如果,换做岸边的行人,看到大雾弥漫海面,航船沉浮隐现,天色朦胧又暧昧,内心一无紧张之感,二无性命之忧,便会有心欣赏“雾”色海景,这正是因为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保持了距离,时空距离的跨度衍生了心理距离,没有现实功利忧扰。布洛另外也举了一个观众观看《奥赛罗》例子来说明他的观点:有一个一直怀疑自己妻子不忠的人,去观看这出剧时,因剧中情节和自身经历相似而忘记这是一出表演一场戏,情绪激动地冲上了舞台。这一观点,更多的强调主体在审美时需要保持与审美客体的距离,保持一种无功利的态度,这一心理距离说可以说是对康德审美无利害说的一种承袭。距离指的是心理距离,纯审美性上的欣赏,不被现实功利蒙尘。二、葛兰西的距离说葛兰西,是意大利共产党领袖,著名的反法西斯分子。也是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不仅是政治领域的先锋,也是文艺上的旗帜性人物。他的文艺理论著作大多写于狱中,战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和研究。他在狱中写下的32本《狱中札记》奠定了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我们可以从葛兰西在1931年和1932年写给妻子的两封信中看出其距离说。在葛兰西看来,“一个有知识的现代人阅读经典作家的作品时,应该保持某种距离,应该仅仅欣赏它的审美价值,因为迷恋容易导致附和诗歌的思想内容”。诗人喜爱自我陶醉,整个地说,艺术家都“自我欣赏”。而对审美价值的欣赏,不妨伴随某种“文明的轻蔑。”“或许我是把审美欣赏同艺术美的积极判断区别开来的,换句话说,把对艺术作品本身的欣赏心情,同道德上的欣赏,即参与艺术家的思想意识世界区分的”。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来进一步表明他的观点,欣赏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时,十分赞叹其审美层面的成就,但小说的思想实质却没有得到葛兰西同样赞赏的认同。三、王国维的“出乎其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创作者既要能和观审美物,又要能够保持一定的距离。“入乎其内”就是融为一体;“出乎其外”就是保持一定距离。在一定距离之外去审视客体,才能真正看清楚客体。“入乎其内”就是刘勰所谓“神与物游”。抛去杂念,抛去功利,才能得到真实的审美感受。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的文化观念中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之间是没有距离的,是越贴近越好,“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就最能说明这一点。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崇拜,是中国从古至今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所以,中国古典诗歌意境往往体现为客体与主体浑然一体。《人间词话》论诗强调“真”。如何才能写出真情?让读者感动?仅仅靠对客观事物进行大写真吗?那样就有点近于自然主义。文学艺术总是真实和虚构的结合体,这就是王国维说的“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四、朱光潜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朱光潜在他的《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中都深入透彻地对“心理距离说”加以阐释,“心理距离说”是朱光潜的重要审美经验之一。分析审美者与审美对象应该保持怎样的审美距离才能达到最佳审美效果,即那种“不即不离”的最佳审美距离。那么如何达到这种最佳审美距离则需要艺术创作者的多种手段的调控,欣赏者的分享和旁观的适当结合。朱光潜在他的《谈美》一书中,从三人观松的不同态度,以及不同心理活动所产生的不同的知觉方面论证了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区别在于心理的不同。对同一棵古讼,木商盘算的是怎样使用更有价值,植物学家考虑的是把它归到某类某科,画家在观赏它苍翠的颜色、线纹、气概。这就说明,审美心理是人们感知美的先决条件。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心理距离312文学作品因距离而获得一种审美愉悦的例子比比皆是。扩展开来,“距离在审美经验中统称为审美距离,包括以下三种:1.空间距离文学作品中空间距离是指作为审美主体的读者与文学作品中所表现题材内容之间的距离。文学作品中作为审美对象的内容题材,对作为审美主体的读者带来的的陌生感和新异性,即空间距离。这种空间距离能强烈吸引读者,把读者带入到一个全新艺术空间。这种新奇的题材内容深深刺激着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获得一种空前的艺术享受。欣赏优雅的山峰,无需身临其境;领略大海的汹涌,也不必登上海轮。远观月亮,人们产生了美好的遐想;近观月亮,人们得到的却只有几块冰冷的石头。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中元日晓碧落堂望南山》“登山俯平野,万壑皆白云。身在白云上,不知云绕身。”把寻常的山壑,放到一定的距离之外,变得美丽而富于诗意。《边城》,沈从文选取风光秀丽的边远小城作为主人公的生存环境,“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个事情”,是和我们有一定距离的世界。于是一幅淳朴唯美的风景画便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酉水岸边,古旧的吊脚楼、吱喳不停的碾坊、明净竹篁、远处的白塔、古老而充满力量的绳渡,是如此地新异。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似乎徜徉在那青石板路上,夜市的火把将我们的影子印在斑驳而长满青苔的墙上。深巷犬吠,龙舟竞渡,泅水捉鸭,山歌示爱,又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风俗,一幅异域风情图就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它是如此的超然宁静,又有着世俗快乐,它象一首田园诗,更像一首歌谣,如此飘渺,又如此真实。它让我们神游于茶峒小镇。惟其遥远,才如此令人心驰神往。距离营造了美感。这种由距离美造成的诗性因素在李白山水诗中也同样存在。李白的山水诗往往从大处着眼,不拘形迹,传其神韵,这在相当程度上正是得益于在人与景之间隔却一段距离后所产生的审美效果。如:《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唯有远望,香炉峰瀑布的全貌形神才会尽收眼底,才可产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融主客观高度合流的亦实亦虚的动人佳句。2.时间距离时间距离是指作家隔着时间的距离看生活和对生活进行理性探索,也便是回忆。回忆是一种远距离凝望和选择,时间过滤掉外在尘嚣与浮躁,沉淀下那些醇美的东西。经过作者艺术和审美的过滤,形成了妙不可言的独具个性的艺术世界。通过远距离的处理,生活闸水便舒缓而悠闲,沉静而平和,如杨慎的《临江仙》中的句子:“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远距离凝望使一切喧嚣,浮躁的大起大落,荣辱成败的过往都沉淀下去,拥有的只有一份“白发渔樵”的旷达与超然,以这样一份心境为文,会将生命美的本质氤氲得明净、通透。我们也会在阅读中陶然忘我。《朝花夕拾》,鲁迅先生的杂文如匕首,如投枪,犀利而尖锐,而他的回忆性散文却给我们展现的是另一个鲁迅,他对生活,从容而感性,无不透露着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处处有着闲静之美。他采何首乌,摘覆盆子,抓昆虫,找蝉蜕,上课开小差,那份天真烂漫的情感给一向忧国伤时激烈如火的鲁迅是不是又增添几分宁静与详和。与藤野先生之间跨越国界真挚的师生情谊,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距离给人以平和,把人性中最美的东西淘洗出来。偶尔远离“芜杂”的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给我们展示一种平等,宽厚的人格魅力。回忆使文气韵流淌,使人超然世外,通透,睿智。文学作品还因其朦胧,因其含蓄而产生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美感。因其神秘,你心生向往;因其动人,你想拨云见日。这类作品犹如工笔画,气韵生动。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生查子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以上两首诗词,有异曲同工之美:均以“去年”相见之喜悦,与“今年”人去之惆怅相对比,表达了不见故人的落寞情怀,情景相生,意趣悠长。3.心理距离文学作品还因其朦胧,因其含蓄而产生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美感。因其神秘,你心生向往;因其动人,你想拨云见日。这便是文学作品因朦胧含蓄而产生的心理距离。布洛强调人在审美活动中,必须把对象置于实践的目的与需要的联系之外”,只有当主体与对象之间保持着一份恰如其分的“心理距离”时,即保持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对象对于主体才可能是美的。李商隐的《锦瑟》,整首诗徜恍迷离,锦瑟无端的、无由来有五十根弦。每一弦,每一柱都有说不尽的过往年华,弦柱之密匝,音乐之繁复,音绪之惆怅,千重往事,九重回肠。音乐和年华相连已让人觉出有说不出的情味,而五十弦诉说心事更让人觉出千回百转的朦胧蕴意。诗人再次舞动他如游蛇之笔,运用庄周梦蝶和杜鹃啼血之典,虚虚实实,把读者带如一个飘渺的意境中。梦境虽虚,可杜鹃的悲戚却声声惊心,朦胧的内心世界悲戚怨愤,往事如烟,不堪回首,说不尽的凄婉心情,道不尽的满腹悲切。可是诗人到底为谁而愁?为妻子,为情人,为亡者,为理想,不得而知。李商隐谱就了“锦瑟之谜”,而这谜却散发出永久魅力,引千百年读者去品味他,那阴阳冷暖,美玉宝珠,繁音旧梦,妙不可言。心理距离谱就一首绝唱。郑愁予的《错误》,那莲花一样纯净,娇媚的女子是在守侯还是在期待一场感情的邂逅,它是因为过往的曾经在三月东风里掩上心扉,还是因为那过江南的游子并不曾为它驻足而凋谢;这段错误是因为游子的无情还是因为游子的有义。无论哪一种猜测似乎都是答案又似乎都不是答案。但是这些距离并不妨碍读者对它的热爱,相反这个错误之谜正散发着奇异的芳香,吸引读者一步步趋向它,去享受那马蹄经过时的达达声迸射出的欣喜;去聆听那制造错误时花落的忧伤作品给读者心理制造的距离不多不少,不长不短,正好引起阅读者无限神往,无限迷恋。其实很多这类作品俯拾即是,“康桥柔波”中深邃的意境,“死水”的反讽象征,舒婷诗歌的优美典雅,海子欢快背后的悲凉都含蓄而耐人寻味。含蓄,朦胧,蕴藉便是这类文章的法宝,它总让你品味,咀嚼,越品味道越绵长香醇。“距离产生美”现在已被演绎成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原则。异性朋友间、同性朋友间、父母子女之间、夫妻之间等等都是如此。在生活中的我们常常对司空见惯的事情产生厌倦感,对美好的事物产生视觉疲劳,久而久之,对什么事情都没了好奇,缺少了冲动,缺少了热情。其实每个人都能看到美,感受美,只是有人太急于求成,把一切都抓取到眼前,以致无美可言,于是抱怨这个世界太不美。有的人或抱得太紧,或看得太清,而世间本就没有完人,所以彼此看不到对方的美。人与人就像两个运动的分子,只有拉开了距离才会相互吸引,只有距离才会使本就不完美的人看上去完美。于是距离成了一双眼睛,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谢谢观赏邵盈盈
本文标题:距离产生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975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