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川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第四学习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说课一、教学资源1、教材资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选自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学习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中的第14课。第四学习主题讲述东汉末年至南北朝的历史,其主要特征是政治上大分裂和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本课是本学习主题的第一课,也是关键性的一课,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分裂打破了秦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局部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此后南方得到发展,南北出现民族大融合。本课为后面学习《南方的初步开发》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展开了历史背景的序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学情资源:①学生们已经学习了13课的历史,知道了一些历史史实,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如知道评价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方法)。②认识和思考问题易流于片面、感性化,历史整体感较差。但他们思维活跃,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浓厚。③本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是耳熟能详,了解途径非常丰富,如:教材、民间传说、文学作品、影视剧、各种三国游戏。3、其他资源①史学著作:《三国志》、《资治通鉴》②小说:《三国演义》③其他书籍:《易中天品三国》④影视剧:《三国演义》、《新三国》⑤网络资源:图片、动漫、名目繁多的三国游戏教学目标确定的相关依据课标要求:1、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2、增强学习祖国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课标对本课的要求: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资源三维目标重点、难点二、教学目标三、教法学法教法: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采用设问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进入新问题的学习;读书指导法、图表法,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归纳、分析、评价)。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提升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的优秀品质。教学总体设计:以曹操作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的主线,设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体现一个理念——英雄人物勇于承担重任,推动社会发展!四、教学流程四、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播放《临江仙》这首词的作者是明代状元杨慎(杨升庵),是我们新都的历史名人。※设问1、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设问2、你们所喜欢或熟悉的剧中人物都有哪些?同学们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的?※过渡:让我们走进“浪花淘尽英雄”的那段战乱时代。(利用歌词,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相切合。)设计意图:挖掘乡土历史资源,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同时,步步质疑展开新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2分钟四、教学流程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多媒体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曹操的诗《蒿里行》“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让学生想象和体会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调动学生想象。体验曹操的诗人情怀。(二)依托学本,建构知识1分钟四、教学流程(二)依托学本,建构知识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设计1:多媒体展示曹操像※请问同学们知道世界上谁跑的最快吗?——说曹操,曹操到!百度百科:是一句流行俗语,形容曹操耳目众多,动作迅速无所不在,随时都可能出现在你我面前,因此大家必须要小心提防。设计意图:采用脑筋急转弯问题,加深对历史人物的记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0分钟四、教学流程(二)依托学本,建构知识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设计意图:情景烘托,再现历史画面,引导学生感知历史,突出教学重点。设计2: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FLASH动画设计3: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件展示的内容并阅读课文,从了解历史事件的几个要素入手,概括归纳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制作表格并对比两次战争的异同。四、教学流程设计意图: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二)依托学本,建构知识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四、教学流程设计4:问题探究,合作学习。1、曹操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主角,两次战争结果却截然不同。请问官渡之战他为什么能以少胜多,而赤壁之战他又为什么会以多败少?2、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设计意图:合作探究学习,力求一举三得,一突破教学难点,二提升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优秀品质。(二)依托学本,建构知识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四、教学流程设计1:教师概述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战败,已无力南下据守北方。孙权据有江南,刘备占据荆州、益州。三方的经济基础和力量对比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实力,三国鼎立局面实际形成。设计意图:对三国鼎立形成原因的讲解,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认识历史。(二)依托学本,建构知识三、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魏、蜀、吴的建立4分钟四、教学流程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知识归纳与图示表达能力,感受历史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二)依托学本,建构知识三、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魏、蜀、吴的建立设计2:制作“三国鼎立图示”,列出三国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能表现三足之势均可)。四、教学流程(三)图示小结,深化认识设计1:图示小结本课知识内容设计意图:图示本课内容,理清教学基本线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达成课标要求。东汉末年三国时期184年200年208年220年北袁绍官三国鼎立渡曹之操方曹操战赤……壁之(孙策)孙权孙战南刘联方刘备合……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魏蜀吴10分钟设计意图:结合小结图示,探究典型问题,进一步达成教学目标。四、教学流程(三)图示小结,深化认识1、问题抢答:曹操是东汉时期人还是三国时期人?2、人物评价:曹操是“奸雄”还是“能臣”?3、大势判断:三国时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设计2:依据图示,探究问题,深化认识。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英雄人物勇于承担重任,推动社会发展!设计意图:与导入歌曲前后呼应,紧扣本课学习的内容,启迪学生自己课后反思。习题:3分钟地图册34页的填充练习。设计意图:题型新颖多样,利于检测学生对本课基础知识和重点的掌握情况。板书设计: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背景二、过程三、正式形成——魏蜀吴官渡之战200年赤壁之战208年设计意图:呈现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五、备课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依托学本紧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过程——正式形成”的历史脉络,以曹操为主线,采用直观图片、影音资料等巧妙设计提问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课堂中不断撞击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在感悟中学,要以“学生学到什么”“学生是否会学”为评价标准。教学过程中还应重视生成,学生是活的,教师是活的,课堂是活的,在教学过程中总会有新的生成,教师应及时调整预设,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知识与理解1、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2、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3、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影响。能力与方法1、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及三国鼎立对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通过对历史人物曹操的评价,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及方法。3、通过三国鼎立图示的绘制和表格的制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2、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3、增强学习祖国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1、三维目标及关系三维一体2、重、难点的确定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难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原因如何评价曹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临江仙杨慎(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匈奴刘璋刘表袁术袁绍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战争名称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官渡之战200年曹操袁绍曹操以少胜多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208年曹操孙刘联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说明:空白栏是其后补充两次战役取胜原因填写表格:官渡之战于赤壁之战问题探究:曹操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主角,两次战争结果却截然不同。请问官渡之战他为什么能以少胜多,而赤壁之战他又为什么会以多败少?官渡之战曹操获胜的原因(1)政治谋略得当;(2)重视人才;(3)重视经济;(4)军事才能出众,战略战术得当。思路提示: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原因孙、刘一方:(1)组成联军,战略得当;(2)采用火攻,战术得当;(3)利用气候、地理等有利条件;曹操一方(1)客观: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主观:骄傲自满,松懈轻敌,指挥失误。操作思路:1、学生分组合作探讨,收集展示本组观点;2、小组间交流介绍、鼓励观点争锋、辩论。问题探究: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你得到什么启示?思路提示:1、应随时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骄傲必败。2、应重视并合理利用自然条件。3、团结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等。……吴229年孙权建业蜀汉221年刘备成都魏220年曹丕洛阳学生成果交流教师作品展示制作:“三国鼎立图示”问题抢答:曹操是东汉时期人还是三国时期人?思路提示:曹操死后,曹丕建魏,东汉至此结束,这是三国的开始。因此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应该是东汉末年的人。设计意图:纠正错误知识,引导学生通过时间轴,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形成通史意识。200年184年208年220年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在戏剧舞台上、《三国演义》以及民间传说中都称曹操为“奸雄”,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应如何看待或评价曹操呢?奸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曹操能臣人物评价:曹操是“奸雄”还是“能臣”?思路提示:长期以来,人们都以汉王朝为正统。曹操挟持汉献帝,“以下犯上”,这种欺君篡国的行为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所痛恨的,也是传统的道德观所不允许的,因此在文学作品中,曹操则以“白脸奸臣”的形象留存在人们的印象里。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标准是: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北方形势大乱,民不聊生的背景下,曹操下令求贤,又统一了北方,使人民生活安定下来,推动了社会进步,后来又南下统一全国,虽然未能完成,但此举同样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曹操实行屯田,增加了粮食产量,发展了农业生产,也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曹操是当时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不可肓目相信影视作品中讲述的三国时期的历史。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以史定论、运用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的能力。由此,注意区别文学作品与历史的不同。?思路提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军阀混战局面,虽然三国时期是我国的政权分立时期,但由于三方互相牵制,这种相对的安定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三国鼎立的分立局势结束秦汉以来的“大一统”局面,同学们认为这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呢?大势判断:三国时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设计意图:升华主题,增强学习祖国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本文标题:三国鼎立说课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992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