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中国民族民俗》第五章汉族
第五章汉族了解汉族的形成与发展,汉族在各个历史时期与各个少数民族的交流以及汉族的民俗风情。了解汉族的形成过程、汉族在各个时期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往,熟悉汉族民俗形成的特点,掌握汉族的民俗风情。一、汉族的形成1.汉族的核心炎帝首先与黄帝族合并,组成了炎黄集体,成为最早的华夏族。2.最早的祖先夏商周秦楚等都处于黄帝一系3.统一的象征炎黄子孙已是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族,至今的认同,炎黄也成为华夏族始兴与统一的象征4.最终形成秦汉时期是汉民族最终形成的时期,汉族在稳定、统一的基础上,也把诸多文化带入个兄弟民族,发挥了主体民族的凝聚作用。中华文明主要的渊源包括:中原的华夏集团,东部的东夷系集团,西部的戎羌系集团,南部的苗蛮集团也即古苗人集团,东南部的百越系集团,西南部的巴蜀集团等。华夏、东夷、南蛮三大集团构成了华夏族的核心部分。而三大集团中华夏集团的代表即为炎帝和黄帝,经过阪泉和涿鹿之战后,黄帝排除了异己,兼并、融合、统一了中原的诸多民族,形成了华夏族的主体。华夏集团发祥于今陕西省所在的黄土高原上,顺着黄河两岸散布于中国的北方及中部的一些地方。东夷集团的代表人物是太昊氏,该集团所居住的地域,北至山东北部,西至河南东部,南至安徽的中部,东至海。南蛮集团的代表人物是伏羲与女娲,这一集团的地域以湖北、湖南、江西等地为中心。华夏族的形成过程就是华夏、东夷、南蛮三个部落集团长期斗争、相互融合的过程。二、汉族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进入了更为迅猛的发展阶段2.隋唐时期是继秦汉王朝中国有一个统一的时期。3.五代十国是中国又一次呈现出个民族政权分裂割据对峙的时期。4.明朝建立之后,把汉族发达的经济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5.清朝时,在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区采取了“改土归流”的政策。6.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各民族间的联系日益明显,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共同整体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始终是以汉民族为主体。一般来说,大凡入居中原内地,接受汉文化的兄弟民族,其结果都是汉化,只是汉族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因种种原因,到边疆的汉族则是所谓的“夷化”,即融合到少数民族中去,因而使中华各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这是今天中华民族团结、发展、繁荣的历史基础。第二节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交流一、水乳交融的各民族间的交往和联系1.民族间相互融合成为民族交流的基础强调民族间的一体化,并不等于忽视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民族特点和差异性。2.不同民族经济发展的特点使民族间经济交流成为必然•自古以来,游牧、畜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之间开展经济交流,互通有无,相互依存。在交往过程中,游牧、畜牧民族不仅得到了自己所需的粮食、丝茶、工具和用具,而且学会了农业种植、水利、金属工具、纺织等手工业技术,中原及南方农业各民族也从畜牧民族那里学会了畜牧养殖、运输、骑射技术等,促进了各自经济、文化的发展。3.古老的文化渊源为民族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据史典记载,商汤建国时,东北地区的符类前来贡献鲛盾;南方的瓯邓、桂国、百濮前来贡献珠玑、玳瑁、象牙、翠羽邓;西部的氐羌也前来朝见;北方、西北的匈奴、戎翟、楼烦、月氏前来贡献骆驼、白玉、野马等。所谓“贡献”,实际是个民族间的一种物物交换关系。二、各历史时期的民族交流1.秦汉时期东北地区三个民族集团1)秽貊集团的夫余、高句丽、沃沮2)东胡系统的乌桓和鲜卑3)先秦肃慎系统的挹娄4)汉族与各民族的交流最突出的关系反映为与匈奴的关系。5)交流方式为“合市”、“和亲”、“赏赐”、“纳贡”等。6)汉朝与北匈奴对西域的争夺中,汉朝与西域曾“三绝三通”。7)开通了西南至缅甸、印度的贸易,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2.魏晋南北朝中国发展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体现在哪些方面?各民族政权采用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管理制度,学习汉族封建官制礼仪,兴办教育,崇尚儒学,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制定相应租赋制度。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汉族和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的密切交流表现在?•三国时,蜀汉政权鼓励南中大姓吸收“夷人”组成“夷汉部曲”,夷汉通婚普遍。在中南地区,汉族不断迁徙深入至洱海、永昌地区,迁入至滇南,形成民族大杂居的局面。在两广地区,南迁的汉族构成了今广东客家人的主体。3.隋唐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较有代表性的是高句丽、契丹、回纥、吐蕃及云南各族的关系。•双方关系主要通过朝贡、赏赐、授予官职、和亲及多渠道的经济文化交流来体现。4.辽宋夏金元•南宋和金朝女真人的贸易在南宋初年开始,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是在绍兴年间。•吐蕃与汉族的往来在宋朝期间主要是入贡和赏赐。•宋与大理各国民族的交流主要是沿西南丝绸之路进行茶马贸易。•如今分布于广西、广东、贵州、湖南相连接地区的少数民族,与宋朝同样是以入贡方式来实现经济往来的。•宋元时期,在台湾设澎湖巡检司,进一步加强了内地汉族与高山族的联系。5.明清以来•明清时期,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政治上,明朝在辽东设指挥司和奴儿干都司,使东北各族政治联盟加强。•明代与西南各族及西藏的经济交流,最突出的便是茶马互市。•明清之际,中央王朝与内蒙地区的联系随平定葛尔丹的反叛而得到加强。第三节汉族民俗风情•民俗风情是指人们在群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且共同遵守的习惯和风俗,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世代沿袭与传承的行为模式。•习俗由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两种因素决定:•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形成的习惯性行为模式被称之为“风”。•由于社会环境不同形成的习惯性行为模式被称之为“俗”。•一、汉族民俗的形成及特点•汉族民俗被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或者说基本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忠、孝、仁、义等自然成为汉族民俗的核心内容。•汉族风俗受少数民族影响较大•汉族民俗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汉族民俗受外国文化影响六汉族服饰①汉民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②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延续到甲申之难(1644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建立了以满族为核心的高度集权政府。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满清王朝进行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汉服逐渐消亡。③1683年,清军入台湾,灭郑成功余部,从此汉服从华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彻底消亡。在经历满清两百多年的统治后,今日的汉族逐渐忘记了自己曾经拥有的华美衣裳,成了世界上惟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古老民族。五、汉族的饮食(一)主食①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②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二)菜肴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人们常把汉族和其他有关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西辣、东酸”。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三)酒又叫酒酿,旧时叫“醴”。古时用糯米酿制,是汉族传统的特产。酒不仅是能满足提神、解除疲劳、医用等生理需要的饮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体,它在汉族长期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封建社会,它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供品,在重要节日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必备品。汉族有句俗话,无酒不成宴。(四)茶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四、建筑形式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①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②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③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④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汉族的婚姻古代汉族婚姻习俗受儒家礼教的严重制约,婚姻的主动权掌握在父母手中。·童年订婚、指腹为婚的现象很常见。违背父母之命、自由恋爱、一见钟情、青梅竹马之类的结婚者极少。·包办婚姻的特点是重门当户对,大官僚、贵族的婚姻往往带有政治色彩。·魏晋南北朝时期,世族与庶族不能通婚,即使世族之间的联姻也受严格的等级限制。·抢婚、买卖婚、交换婚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入赘上门和兄终弟及的婚姻形态也常见。•婚礼程序•纳彩——问名——纳吉(十吉)——纳征(聘礼)——请期——初婚(亲迎)六项•婚姻习俗•请媒人、行占卜、下聘金订婚、置嫁妆、聘礼、婚宴、嫁妆等•婚后限制•“七弃”(亦称“七出”),即无子、淫、不孝、多言、盗窃、嫉妒、恶疾、夫可弃妻,妇女守寡视为贞洁。汉族的家庭•汉族家庭以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为主,这也是中央王朝征赋税、徭役、兵役的基本单位。•在家庭中,父亲的地位最高,父亲去世,寡母为户主,子成年,则为户主。•孝悌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孝是指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悌是指兄弟之间要和气。•在家庭中,男主外(经营生产劳动),女主内(操持家务、织布做衣、养儿育女),形成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汉族的亲属称谓•亲属关系:宗亲——外亲——妻亲•伯、叔、舅、姑、姨分别表示父母的兄弟姐妹•爷、奶、婆、公分别表示父母的父母汉族的姓氏•姓氏事标志人们宗族系统的符号,也是识别不同血缘集团的标志。•乳名:亦称奶名、小名、小字。是上学前或者及冠前使用,属于爱称,命名随意性大。也有乳名和名相同,现代人已少用。•名:是古人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用于自称。•号:亦称字号、别号、别字。它是在名与字外的具有特殊标志和作用的一种名字,或者说他是姓名的一种代号。号在文人和有一定地位的人中使用。•字:亦称“表字”,代表名,与名相表里,合称“名字”。汉族的节日•祭祀类:帝王祭祀天地、日月星辰、社稷、祖先等,民间主要祭祀神庙、祖先,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六畜兴旺、避邪驱鬼。•娱乐类:主要表现为元宵节观灯、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农事节令:主要表现为过春节、过年等。过年,是全年最大、最隆重的节日。汉族的丧葬•死是人生的终结,它与结婚并称汉族的“红白喜事”。•汉族的丧葬组成•治丧:治丧的内容内容繁多,如人不能死在床上,临终前要“迁居正寝”(用木板搭成)。气绝后亲人恸哭、招魂、穿丧服,亲属穿孝服,同时治棺,设奠,含板(在死者口中放米及铜钱、玉之类),众亲友到灵床前祭奠。•服丧:小殓(死后次日晨装棺)、大殓(死后三日晨盖棺、下钉)期间家族男女要围棺恸哭,朝夕祭奠,亲友吊唁。•入葬:出殡时,丧主扶灵柩、着重孝,家族人员按亲疏远近在灵柩后步从。下葬后将明器、纸钱烧化,之后子女要为父母守孝三年。汉族的祭祀•早期的祭祀对象主要是鬼神,后发展为对历代圣贤和英雄任务及各种仙、神灵的祭祀。汉族祭祀逐渐形成民间和宫廷两大类。•宫廷祭祀:宫廷祭祀历来为统治阶级所重视,对祭祀的场所、时间、神位、祭器、祭品及玉、帛、牲宰之数及所用的祭器都有严格的规定。•民间祭祀:民间祭祀分为祭祖和祭神灵两大部分,祭祖是民间祭祀活动中重要的方面。•作业•对汉族民俗风情的认识写500字以上的总结心得。
本文标题:《中国民族民俗》第五章汉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999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