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解构主义――以德里达为例
第九章解构主义——以德里达为例扎哈·哈迪德作品迪拜歌剧院意大利卡利亚里现代艺术博物馆北京朝阳门SOHO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大楼古根海姆博物馆2009春夏发型趋势KKtP工作室的Hiendsneaker品牌KIROIC比利时解构主义大师MartinMargiela的品牌服饰知识要点一、解构主义产生的背景二、德里达的结构策略三、耶鲁解构学派和希利斯米勒的文本解读策略一、解构主义产生的背景1968年,被称为“五月风暴”的激进学生运动席卷整个欧美资本主义世界。可惜,在法国抗议运动只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在随之而来的郁闷年代里,激进学者难以压抑的革命激情被迫转向学术思想深层的拆解工作。他们明知资本主义根深蒂固难以摇撼,却偏要破坏瓦解它所依赖的各种基础,从它的语言、信仰、机构、制度、直到学术规范与权力网络。解构主义在此背景下应用而生。为了反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乃至一切封闭僵硬的体系,解构运动大力宣扬主体消散、意义延异、能指自由。换言之,它强调语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戏,哪怕这种自由仅是一曲“带着脚镣的舞蹈”。除了它天生的叛逆品格,解构主义又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理论。用德里达的话说,解构主义并非一种在场,而是一种迹踪。它难以限定,无形无踪,却又无时无处不在。换言之,解构主义一旦被定义,或被确定是什么,它本身随之就会被解构。解构的两大基本特征分别是开放和无终止性。解构一句话,一个命题或一种传统信念,就是通过对其中修辞手法的分析,来破坏它所声称的哲学基础和它所依赖的等级对立。雅克·德里达,当代法国哲学家、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主要著作有:《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论文字学》、《言语和现象》、《文字与差异》、《论散播》等。德里达以其“去中心”观念,反对西方哲学史上自柏拉图以来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认为文本(作品)是分延的,永远在撒播。德里达的批判矛头直指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二、德里达的解构策略德里达的解构策略1、反对“语音中心论”2、瓦解二元对立3、发明延异概念4、关于“替补”5、关于“互文性”1、反对“语音中心论”批判逻各斯中心主义批判索绪尔的语言学逻各斯形而上学论认为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逻各斯主义认为,言语与意义(即真理,上帝的话)之间有一种自然、内在的直接关系。言语是讲话人思想“自然的流露”,是其“此刻所思”的透明符号,也就是说,言语能直接反映意义(思想,真理),而书面文字则是第二位的,是一种对声音的代替。据此,逻各斯主义也被后人称为“语音中心论”。与此同时,书面文字(writing)则传统地被认为是第二位的,是一种对于声音的代替,是媒介的媒介。索绪尔也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文字存在的唯一理由是它表现语言,是语言这种声音符号的代表。语言优于文字的另一表现,是讲话人的“在场”。讲话人在现场,可以准确地解释其“意图”,避免歧义。与之相对,文字只是一系列的符号,由于讲话人的不在场,它们很容易引起误解。德里达认为逻各斯主义实际上是一种“语音中心论”,为了否定这种语音中心论,德里达力图建立一种”文字学”,以便突出并确认书写文字的优越性。德里达认为符号具有两个必备特征,即“可重复性”和“不考虑讲话人之意图性”。可重复性乃是符号存在的前提条件。只有当一个符号能够在不同情况下都被认作为“相同”时,符号才能够成其为符号。“不考虑讲话人之意图性”,符号应该在不考虑讲话人的意图的情况下,依然能被人们正常地加以理解和接受。这验证了他所说的文字优越。在更大的范围说,总体文字包括了整个语言学的符号系统,因而它也是狭义上的言语和文字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这便是德里达所谓的“元书写”。元书写概念一经确立,必然打破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语音中心说。2、瓦解二元对立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集中体现于等级森严的二元对立中。在传统二元对立中,两个对立项并非和平共处,而是处于一个鲜明的等级秩序中。两项对立:言语/文字,自然/文化,男人/女人,灵魂/肉体,意识/无意识,理性/疯狂,真理/谬误,先进/落后,开明/蒙昧,西方/东方,主体/他者,主人/奴隶,等等。在每一对立项中,其中一项在逻辑,价值方面占据了强制性位置,它统治着另一项。前者往往优越于后者,是更高层次上的存在。就是说,它们代表或属于逻各斯,因而也是确立两者关系的中心、基准,或所谓的“第一原则”。而后者则以前者为依据,它们显然是一些从属的、负面的、消极的、第二位的东西。德里达则认为,对立项之间仅有一些差异,而无孰优孰劣的等级秩序。不仅如此,对立项之间,还存在着大量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的关系。他身体力行地发起多项针对二元对立及其等级制的解构。以上述言语/文字为例,他证明文字不仅不劣于言语,作为元书写的文字,反过来还宽宏大量地包括了言语。3、发明延异概念索绪尔语言学认为,符号是由概念和声音两部分构成的。现实中的具体事物在人脑中得到反应和体现,然后由具体的语言符号加以表现。这就产生了结构语言学的一个重要两项对立:能指/所指。其中,能指起主动与支配作用。传统语言学也认为,所指与现实中的客观事物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它们在语言中的表达则是言语。能指不仅包括言语,还包括文字。但是,文字作为能指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了表达言语。这体现了传统哲学重语言、轻文字的观念。对此,美国批评家里奇在《解构主义批评》中作出准确解释:符号的能指对应指向概念的所指。也就是说,声音代表着一个完整概念。它们都被人们所意识。举例来说chair(音标)这个发音所指的就是“椅子“这个反映在人们脑中的概念。而现实中的椅子实物,并没有在场。所以说,符号代表了一种缺席的在场。我们无需呈现椅子实物,只需使用声音或chair文字即可,这样就推迟或延后了实物的在场。“当我们使用符号时,实物和所指的在场仅仅是一种假象、错觉,真正在场的只是代替它们的语言符号。”这种通过一系列符号链条,来推迟延缓意义或实物在场的现象,就是德里达所说的“延迟”。对此,德里达解释说:符号作为实物的替代,具有从属性和临时性。从属性是因为符号从原始的在场派生而来,并且作为一种不在场的替补而存在。在指向最终的、缺少在场的运动过程中,符号仅仅是一个中途调解驿站。由此推演下去,德里达得出一个著名结论:语言符号无非是一系列不断推延的差异游戏。除了延迟,延异的另一重要含义是差异。索绪尔认为,所指和所指之间没有任何理据,纯属任意。不仅如此,无论能指还是所指,都是一系列的声音差异和概念差异构成的语言符号系统,并没有内在的一一对立关系,也没有固定的明显区别。索绪尔提出的符号任意性观念,有力地支持了德里达的论点。符号任意性打破了语言符号是外在真理体现的神话。换言之,真理的起源不过是一系列语言符号的象征游戏。所以德里达在《文字学》中得出结论说:任意性使我们有足够理由去排除象征符号间的等级秩序和天然隶属关系,“随着符号的出现,我们再也没有机会遇上纯粹的现实了”。关于延异,德里达有个生动比喻,说它就像一把扎束的花,其中有着“复杂的组织结构,不同的花枝和不同的词意,各自朝不同的方向散漫开去。与此同时,每一枝花又与其它花枝或意义紧密联系,形成一种交错结构。”需要说明,作为延异特征之一的散漫,除了时间上的延迟、空间上的差异这两层含义外,还含有一种“播撒”之意。也就是说,没有人能够完全控制流动的象征符号游戏,没有人能够约束文字的差异区别。在德里达这里,语言被看成延迟和差异永无止境的游戏,而意义也只能从无数可供选择的意义差异中产生。由于作为意义归宿的在场已经不复存在,符号的确定意义被层层地延异下来,又向四面八方指涉开去,犹如种子一样到处播撒,因而它根本没有中心可言。德里达认为播撒是一切文字固有的能力,它永远无休止地瓦解文本,揭露文本的凌乱与重复。4、关于“替补”德里达完成了他对于传统二元对立的解构后,自然而然走上一条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替补”之路。他所谓替补,实质上是一连串无休止的语言代替。替补是一种漫无边际的延伸系列,它使在场持续不断地被延异。5、关于“互文性”解构主义认为,文字不是外在实物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符号的推迟和差异的永无止境的游戏。文本也不再是外在世界的再现,与之相反,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中,客观世界也被文本化了。或者说,整个世界都被归纳为一个文本。德里达还认为,阅读与写作无孔不入地渗入我们的知识和经验世界,而我们的世界除了解释,别无他者。阐释者无法超越解释,因为他被囚禁于语言牢笼之中,必须面对修辞和差异构成的无休止的符号游戏,所以他的解释也是永无止境的。在此前提下,德里达提出了他的互文性观念:一篇作品既不属于某一个作家也不属于某个时代,它的文本贯穿了各个时代,带有不同作家的文本痕迹。所以针对一个文本的解释和阅读也只能是开放性的而且千差万别。任何一个新文本,都与以前的文本、语言、代码互为文本,而过去文本的痕迹,则通过作者的扬弃而渗入他的作品。互文性,不仅是语言互文,更是一种文化思想的互文。三、耶鲁解构学派如果说法国解构主义理论高深玄奥,那么,美国的解构主义理论则更加注重它在实际文本中的操作运用。自6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美国耶鲁大学中形成了一个著名的“耶路学派”。它通常指热衷于解构批评的四位教授,分别是德·曼、哈特曼、米勒和布鲁姆。希利斯·米勒(J.HillisMiller),1928年生,哈佛大学博士。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欧美文学及比较文学研究的杰出学者、解构主义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曾任教于霍普金斯大学、耶鲁大学,现为厄湾加州大学英语与比较学系及批评理论研究所杰出教授,主要代表作有:《理论今昔》、《小说与重复》、《他者》等。希利斯•米勒米勒的解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具体小说的阅读分析中。他认为“所有的语词都是隐语。它们不断延迟,差异并区别于其它词语。每一个词语都指向相互替换的词语链条中另一个词语,无源无根”。而词语的修辞本质又似的词语多义多变,当其中一个意义被选中时,其它的潜在意义也同时闪烁其间,致使选定意义不能稳定,总是滑向其它意义。而我们对于文本的阅读,就是要追根溯源,找到词源,观察其迷宫般的语意分歧和置换。在米勒看来,这种语意扩散的结果揭示了文本层出不穷的解释可能。米勒的解构主义策略,就是仔细挑选某些重复出现的关键修辞、概念或文章主旨,分析它们在不同情况下重复出现时所释放出来的破坏性力量,从而瓦解文本所以来的等级秩序与权威经典,暴露它对边缘思想和“非法”传统的压抑。他在《作为寄主的批评家》中揭示每一部作品都寄生在前人作品之上,它既是对以前作品的引用、模彷、吸收与借鉴,同时也让前人作品寄生于新作品之中。以前的文本既是新文本的基础,又不断地改编,以适应新文本的精神。而新作品的语境,又使前人作品获得了新的阐释。综述20世纪西方批评史上,解构主义理论有着它独特的贡献。其一,它消除了长期占据人们思想头脑的逻各斯中心论,打破了等级森严的二元对立,并提出概念之间“并无等级和中心,仅有差异”的观点。其二,它发现了能指之间的互指、多义和无限延异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文本的开放性和互文性,为此它也强调了读者和批评家的重要作用。解构主义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它以无中心论反对中心论,这就好比要锯断与自己一脉相连的历史主干。形而上学的悖反逻辑并未导致解构思想的成功,反而使它陷入另一种历史困境,这便是真理虚妄、意义不定以及漫无边际的任意解释。过分强调语言游戏,无限夸大修辞和隐喻的作用,置客观实事而不顾,这些都是解构主义多受指责的原因。思考题1你怎么理解德里达的“延异”和“撒播”这两个著名概念?2希利斯米勒解构主义文本分析策略的核心何在?你认为这种阅读有价值吗?有的话表现在什么地方?
本文标题:解构主义――以德里达为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000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