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第一节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元稹(779~831)字微之,洛阳人。《连昌宫词》。《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包孕丰富,情致宛然,与《连昌宫词》有异曲同工之妙。《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遣悲怀三首》饱含哀思,动人肺腑。“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第二节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一、生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白氏长庆集》。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界。前期是“志在兼济”时期;后期则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主导思想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二、诗歌主张讽谕诗1、现实性。提倡为君为民而作。2、通俗化。三、白居易与杜甫的不同杜诗出之以情,白诗出之以理念。杜甫写所见所感,民生疾苦与一己遭遇之悲怆情怀融为一体,虽然写实中时时夹以议论,含讽喻之意,但并非以讽喻为出发点。白居易把为君为民视为诗歌创作目的,特别突出诗歌的现实功利性,将诗歌导入了狭窄的路途。因过分重视诗歌的讽刺功用,将诗歌等同于谏书、奏章,致使不少诗篇的形象性为讽刺性的说理议论所取代。四、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得与失(一)优点:1、中心突出,意旨明确;一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篇下小序即该篇主旨。《卖炭翁》,序云:“苦宫市也。”《杜陵叟》,序云:“伤农夫之困也。”《红线毯》,序云:“忧蚕桑之费也。”《上阳白发人》,序云:“愍怨旷也。”避免了一题数意、端绪繁杂的弊病。2、形式灵活,语言通俗;形式灵活,多以三字句起首,后接以七字句,富有民歌咏叹情调。《隋堤柳》: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萧萧,三株两株汴河口。《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在语言运用上,力避典雅的书面语,而用口头语或俗语穿插其间。《秦吉了》:秦吉了,出南中,彩毛青黑花颈红。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浅显流利,读来琅琅上口。……秦吉了,人云尔是能言鸟,岂不见鸡燕之冤苦?吾闻凤凰百鸟主,尔竟不为凤凰之前致一言,安用噪噪闲言语!以秦吉了喻谏官,以鸡燕喻百姓,以凤凰喻君主;用寓言形式进行讽刺批判,含蓄而切当。3、描写生动,感情浓烈。一些优秀诗篇善于生动地描绘人物,感情浓烈。《上阳白发人》: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二)不足:1、为了做到“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往往不惜以丧失艺术性为代价;《新乐府》的创作目的是“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为了做到这一点,作者往往不惜以丧失艺术性为代价,给诗篇添加一个议论的尾巴;有时则画蛇添足,作不必要的重复。有的诗,意思本来很浅显,也已表达清楚,读者只须略加思考便可得出正确的结论,可是白居易还要不厌其繁地加以说明。《新丰折臂翁》:序云:“戒边功也。”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张弓簸旗俱不堪,从兹始免征云南。骨碎筋伤非不苦,且图拣退归乡土。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不然当时沪水头,身死魂飞骨不收。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写到“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本应该结束了。杜甫《兵车行》结尾就是“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新丰折臂翁》最后一段:老人言,君听取。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新丰折臂翁。2、有些诗无感而发,堆积议论和说教,写得枯燥乏味;有些诗篇所写事件,诗人本无深感,只是为了凑足五十篇之数而作,所以写得枯燥乏味,不耐咀嚼。如《七德舞》、《法曲歌》、《二王后》、《采诗官》等,充满了议论和说教,实际上就是单纯逻辑思维的产物。不象诗,倒更接近章表、史论、杂说一类的文体。3、语言直露重复,不够精炼含蓄。在语言使用上,因一意追求浅显务尽而失之于直露无隐;有时一件简单的事理也要反复陈说,致使诗作不够精炼含蓄。《隋堤柳》:序云:“悯亡国也。”……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海内财力此时竭,舟中歌笑何日休?……龙舟未过彭城阁,义旗已入长安宫。萧墙祸生人事变,晏驾不得归秦中。土坟数尺何处葬?吴公台下多悲风。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和烟朝复暮。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第三节《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长恨歌》主题的复杂性:一、诗的前半篇渲染唐玄宗好色废政,杨贵妃恃宠而骄,终于导致安史之乱,这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基本概括,也是诗歌“长恨”的因由,其中包含一定程度的讽刺、批判。二、诗的后半篇描写杨贵妃的死及其死后唐玄宗对她刻骨铭心的思念,笼罩着沉重哀伤的悲剧氛围,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二人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对美的毁灭的沉重感伤。第四节白居易的闲适诗讽喻、闲适、感伤、杂律。最受白居易重视的是讽喻诗与闲适诗,它体现了白居易思想中“兼济”与“独善”两个不同的侧面。《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元白诗派:指中唐元和时期活跃于诗坛,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在诗歌内容上,强调惩恶扬善、补察时政,反映人民的疾苦;在艺术上,力求平易、浅显、通俗。形成了尚实、尚俗的美学特征。新乐府运动:指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主张诗歌创作要针砭政治弊端,反映民生疾苦;要求诗歌形式服务于内容,语言通俗易懂。新乐府运动一反大历以来逐渐抬头的逃避现实的诗风,继承并发扬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本文标题:古代文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001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