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衣•---新中国60年衣的变迁:穿在身上的历史•第二章食•---新中国60年年食的变迁:小餐桌,大变化•第三章住•---新中国60年住的变迁:从“忧”其屋到“优”其屋•第四章行•---新中国60年行的变迁:行之大放异彩下面我们将划分5个年代,为大家展开这幅生动的服饰画卷。50年代—列宁装列宁装的主要特点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60年代—中山装、制服热一、灰色干部服干部服热是受军队服装的影响。进驻各个城市的干部都穿灰色的中山装。二、中山装系列建国后穿中山装的人越来越多,50年代后更是形成穿中山装的热潮。这时的中山装有了发展,其款式特点:尖角翻领,单排5颗扣,胸前是戴盖的暗兜,可插笔用,下摆处有两个胖裥袋。这种款式受列宁装的影响。此后,又出现了其他的款式,比如青年装、学生装、军便装等,与中山装相比,仅领、兜有点变化,形成中山装系列。三、毛式服装改进了的中山装深得毛泽东的喜爱。为了衬托毛主席高大的体型和非凡的气质,就将小领改为阔而长的新型尖领,并将衣服的前阔、后背做得略宽一些,中腰稍微收敛,后片比前片长一点,袖笼稍提。这样的版型使毛主席的身躯更加伟岸。国外媒体把这种改进的中山装称为毛式服装。70年代—“绿色海洋”十年“文革”时期,开始了“十亿人民十亿兵”的军便服时代。当时,最时尚的装束莫过于穿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旧军装,扎上棕色武装带,胸前佩戴毛泽东像章,胸前斜挎草绿色帆布挎包,胳膊上佩戴着红卫兵袖章,脚蹬一双草绿色解放鞋。从改革开放到21世纪从勒紧裤腰带,到凭票购买,从空空的菜篮子,到“天天过年”的百姓饭桌子,从追求精细粮食再到粗细粮搭配重新成为消费时尚,老百姓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居民家庭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长期以来,衣食住行的“食”,在人们生活消费中所占比重最高的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粒米看世界,箸间显变迁。建国60年,老百姓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自家餐桌的变化,杯盘碗盏中折射出人们饮食观念的更新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下面就带大家一起品味60年间的中国美食的变化。新中国60年年食的变迁:小餐桌,大变化【求生时代:食不果腹】•建国初期,多年战乱导致食物极度匮乏,人民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以粗茶淡饭度日。1958年3月2日,北京天桥商场下放干部在南口果木农场的荒地上种植果树。图为他们在荒地沙坡上吃窝窝头。【票证时代:有啥吃啥】•50年代中期,人民生活虽然比建国初有较大改善,但依然面临食品供应紧张等问题。为改善现状,全国开始实行凭粮票定量供应粮食制度,后来,食用油、蛋、肉、糖、豆制品、蔬菜、香烟、酒、布料和煤等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几乎都要凭票购买。由于食品供应受限,许多人难以饱腹,大家普遍营养不良。粮票是当时的必需品【花样时代:吃啥有啥】•随着改革开放,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市场上食品种类开始日渐繁多。人们肉、鱼、蛋、禽随便买,水果和海鲜也出现在寻常百姓家的餐桌上。在当时,大鱼、大肉、方便食品以及口感较好的细粮广受群众欢迎。【绿色时代:关注营养健康】•进入21世纪,洋人纷纷来中国开店,餐饮业渐趋“国际化”。无论走到哪里,不同档次和风味的餐馆随处可见,人们尽享美味佳肴。在尝尽鲍鱼、海参和鱼翅等高档名菜后,国人开始讲究营养均衡,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2009年,我们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改革的春风中,我们的师院经过了洗礼,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页;师院里的故事:喜欢在凤凰花开的季节,看“行建桥”上清晨捧书倚桥诵读的勤学者,或是课间行色匆匆赶课的同学们,亦或是傍晚在余晖中悠闲散步的老者。听老教授们讲起30年前同样位置的石头桥,从创业楼到逸夫楼,从综合楼到达理楼和博文楼,再到如今的笃行楼和励志楼,从“大车扬灰尘”的空地到拔地而起的图书馆,在阳光下英气挺拔,有种傲视群雄的自信,它们在用自己的身姿展示着在过去60年中,属于师院,属于祖国的故事。曾经,这是一块未经开垦的土地,黄土与泥泞纵横铺陈后来,这是一块忙碌的土地,机器与工人穿梭不息如今,这是一块精心雕琢的钻石,学子的青春见证师院成长的脚步,它与知识共舞其中。钻石广场,已然成为师院人心里无法取代的“钻石”!曾经,这片沼泽,早已隐退到记忆的最深处。如今,记忆中巍巍矗立的逸夫图书馆,以昂扬的姿态屹立在九龙江畔,对世人述说着师院的崭新与辉煌!①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居民的交通很不方便。当时全国的道路建设很不健全,城市与城市之间没有便利的交通要道,坑洼不平的土路仍在各交通要道中占很大比例。除了道路的不便外,交通工具的落后也是导致交通不便的重要原因。那时大城市的交通也很不方便。相比而言,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广大市民出行主要靠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②50—60年代——自行车得到普及,交通网初步建立,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成就:“一五”计划期间兴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风雨兼程,岁月如歌,不知不觉,新中国从动荡到安定,从一穷二白到繁荣富强,已走过了六十个年头。六十年光阴,在岁月的记忆中或许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在中国的历史上所发生的变化却是翻天覆地、沧海桑田。这是不平凡的60年,是光辉的60年,是伟大的60年。
本文标题:建国六十年变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006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