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论鲁迅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鲁迅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鲅鱼圈区芦屯镇安平学校孙艳目录摘要Abstract一、前言‥‥‥‥‥‥‥‥‥‥‥‥‥‥‥‥‥‥‥‥‥‥‥‥‥‥1二、现代女性‥‥‥‥‥‥‥‥‥‥‥‥‥‥‥‥‥‥‥‥‥‥‥1三、传统女性‥‥‥‥‥‥‥‥‥‥‥‥‥‥‥‥‥‥‥‥‥‥‥2(一)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31、顺应封建制度的可怜女性‥‥‥‥‥‥‥‥‥‥‥‥‥‥‥‥32、具有反抗精神的斗争女性‥‥‥‥‥‥‥‥‥‥‥‥‥‥‥‥6(二)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71、社会底层的无知女性‥‥‥‥‥‥‥‥‥‥‥‥‥‥‥‥‥‥72、市民阶层的可悲女性‥‥‥‥‥‥‥‥‥‥‥‥‥‥‥‥‥‥93、无聊无奈的地主官僚太太‥‥‥‥‥‥‥‥‥‥‥‥‥‥‥‥9四、结论‥‥‥‥‥‥‥‥‥‥‥‥‥‥‥‥‥‥‥‥‥‥‥‥10注释‥‥‥‥‥‥‥‥‥‥‥‥‥‥‥‥‥‥‥‥‥‥‥‥‥‥11参考文献‥‥‥‥‥‥‥‥‥‥‥‥‥‥‥‥‥‥‥‥‥‥‥‥12摘要鲁迅先生是最关注女性问题和社会下层妇女命运的作家之一,他在自己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高度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女性典型形象。《呐喊》《彷徨》是塑造女性形象最多的两部现实主义小说,虽然她们各具特色,但却也存在着相似性,鲁迅先生则是通过这些不同类型的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揭示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批判。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封建礼教;批判AbstractLuXunisoneofthewriterswhoconcernaboutthefemaleproblemsandlowersocialpositionwomen'sfate.Inhisownnovels;heshapedaseriesoftypicalwomenwhohavehighsocialawarenessandsocialvalues.TheScreamandWanderingaretwoRealismnovelsthatshapedthewomen’scharactersmost.Eventhoughtheyhaveeachownsfeaturesbuttheystillhavesomethingincommon.Accordingtoshapingdifferentkindsofwomen’simages,LuXundisclosedtheprofoundcriticismtowardsfeudalethicalcode.keywords:LuXun;femalefigures;feudalethicalcode;criticism论鲁迅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一、前言从五四起,关注女性问题的文章就纷纷出现,从而也出现了一些描写女性并塑造了许多成功的女性形象的能手。在这些作家的笔下,她们阐发了自己的对于女性的意见、建议,也提出了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人格独立、女性教育等问题,以此来探索女性解放的道路。鲁迅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者,一生始终把抨击旧势力,揭露黑暗社会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通过一系列不同的人来揭示他所要表达的这个主题。而鲁迅先生又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他也是个塑造女性想象的能手,是关注女性问题和社会底层妇女命运的作家之一,他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性给以了很大的关注和同情。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女性主人公并不多,集中体现在他的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两部现实主义小说《呐喊》、《彷徨》中。《呐喊》、《彷徨》集中塑造了众多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女性形象,具有了高度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纵观《呐喊》和《彷徨》中的女性人物,约有四十余人,她们每个人的身上集中了相当程度的病态,但也各具特色。有知识贫乏的,有迷信守旧的,有性情软弱的,还有麻木不仁的等等。尽管鲁迅笔下的这些女性人物,形象各异,各具特色,但主要可分为现代女性和传统女性两大形象:二、现代女性五四时期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小说风靡一时,而“新女性”的形象也在一些作品中大显光彩,1925年10月,在了鲁迅的小说《伤逝》中就塑造了一个新型知识女性子君的形象。她有文化,有知识,不求显贵,只渴望自由,渴望得到相互的尊重。她是五四时期女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可称得上是一位“勇敢”、“无畏”的新女性。为了爱,她大胆地冲破封建家庭的牢笼,而对人们“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她非常镇静,“坦然的仿佛如入无人之境”。在与涓生的交往中,听着涓生“谈家庭专制,谈打破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总是微笑着点头,两眼里弥散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在新思潮的影响下,她发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强音。在世俗的眼光面前“她目不斜视地骄傲地走”着自己的路-----与涓生“同居”了。“同居”之于彼时的中国女性,是怎样地大不韪,即使涓生也被那“时时遇到”的“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压迫得“全身有些瑟缩”,而子君“却是大无畏的,对于这些全不关心”,大胆的与涓生结合了,可惜这却成了她悲剧的开端。她大胆地从叛离父门到遁入夫门,由“我是我自己的”变成“我是涓生的”。她并没有把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联系在一起,婚后满足于做贤妻良母,从此蜷缩在“幸福的家里”,把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都泡在家庭琐事当中,满有兴趣地喂鸡,养狗,筹钱和吃饭,沉湎于小家庭不再读书,也不参与社会活动,“似乎将先前所有知道的全部忘掉了”。这时的子君已没有了独立的人格,把自身的全部价值都局限在小家庭之中,从而是子君与涓生的爱情也因为这种家庭生活而失去了光彩,这朵爱情之花随后也很快的干涸,枯萎,死亡。实际上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的子君也只不过是从父权的附庸到丈夫的附庸,是从一个封建旧家庭逃到一个新建立的旧社会模式的小家庭的过程而已。子君徒具妇女解放的思想,却没有经济实力,即使她是知识女性,但也免不了悲剧的结局。三、传统女性中国妇女长期被“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这些封建伦理道德束缚着,制约着,被族权,政权,夫权,神权这四大绳索捆绑着,任人摆布,没有了任何的人身自由,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帛,帛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但是‘台没有臣,不是太苦了吗?无需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长大,升而为台’,便更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驱使了。如此连环,各得其所,有敢非议者,其罪名曰不安分!”[1]由此可见,在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下,劳动人民是奴隶,劳动妇女更是奴隶的奴隶。而这种被四大绳索所捆绑着的妇人在鲁迅先生的现实主义小说中也有所表现,按其精神特征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一)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在鲁迅先生的现实主义小说中描写了许多屈从于封建制度,并深受封建制度残害的女性,而这些女性按反抗精神又可分:1、顺应封建制度的可怜女性按婚否又可分:(1)顺应封建制度的妇人们《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被践踏,被损害,被侮辱,被愚弄,被委弃的弱者的悲惨典型。她的一生经历过亡夫改嫁,再亡夫又失子的大不幸。她姓啥名啥,父母何方,并没有人知晓,嫁人之后,祥林嫂便成了她的名字。她是个善良的人。丈夫去世后,为了守节,她只身逃到鲁镇,做了帮工。在鲁府劳动了几个月,由于暂时没受到歧视,所以“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种轻易的满足表现了她勤劳,朴实,忠厚的性格特征,也体现了极其低微的生活要求。然而,这种满足在不久以后还是被她婆婆打破,她婆婆用人身买卖的方式把她嫁给了贺家坳的贺老六,把她用绳子捆了,塞进花轿里抬去。“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地擒住她还拜不成天地”。尽管最终她为守节撞香案碰得头破血流,但仍改变不了她那悲苦的命运。第二个丈夫死后,连唯一的儿子阿毛也被狼吃掉了,可怜的祥林嫂被赶出了家门,再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帮工。此时的祥林嫂遭到了鲁四老爷更大的蔑视和厌恶,被视为“不干不净”的女人。而镇上的人们给予她的不是关切,温暖,而是嘲笑,讥讽,取乐开心。她讲得有关阿毛的悲惨故事成了人们饭后茶余的消遣。特别是柳妈关于地狱的一番话,成为祥林嫂更为沉重的精神负担,对死后的恐惧使她要生不能,要死不敢。为了赎罪,她用尽所有的积蓄,在土地庙捐了一条门槛,让千人踩万人踏,以赎去一生的罪恶,然而这样的她也仍然没有参加新年祭祀劳动的资格。这一切彻底摧毁了她的精神支柱,歧视、摧残与凌辱使她最终沦为乞丐,她带着沉重的精神枷锁,拖着疲惫不堪的躯体惨死在鲁镇的祝福声中。祥林嫂的这种并非人之意义的生命旅程,实质上正是其生命不断受到异化的过程。她根本就不曾拥有过人的地位,她所有的反抗和挣扎,都未逾越男权社会设置的障壁。她逃出夫家,但却继续走着奴隶的路,为了她的贞节反抗着,并且不可避免地坠入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异化之网,使她在重重的威压下,早已被异化成一个失去妻性的“非人”。《明天》中单四嫂子的命运与祥林嫂相似,也是一个死了丈夫又失去儿子的孤苦伶仃的寡妇。她勤劳善良。贫困寡居,靠纺纱来养活自己和三岁的儿子。儿子是她全部的精神寄托和希望。丈夫既死,她自然变得无所附属,生命的全部意义、乐趣都系于小儿子一身。而她的儿子却不幸染病,“神签也求过了”“愿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何小仙”也诊过了,却无济于事,最终不幸夭亡。这对她而言,不啻一个致命的打击。然而她的不幸却不仅于此,面对她的不幸,周围的人们虽各怀心思,却一无例外的漠然视之。当孤苦无依的单四嫂子抱着病重的儿子等天明时,蓝皮阿五和红鼻子老拱之流只一味地以她取乐,趁机还想揩一揩油,打她主意;当她怀着急切的心情去问诊何小仙时,焦急的询问得到的却是几句高深莫测的蒙人话;她奔向药店买药,店伙计却在人命关天之时,“慢慢的包药”,蓝皮阿五还借帮忙之名,占她便宜;她求询于王九妈,得到的只是含糊不清的敷衍,面对单四嫂子的焦急只是不置可否地“把头点了两点,摇了两摇”,“唔”了两声,除了失望,她连半句同情的话都没有得到。当儿子死去,单四嫂子悲痛欲绝之时,周围的人们却借办丧事之名,将单四嫂子仅有的微薄家当变卖一空,凑完热闹,吃完饭一走了之。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一个年轻的寡妇根本没有能力救活孩子,保护自己,只能将减轻痛苦的希望寄托在“明天”。即使儿子死掉了,但这些都是梦,明天醒过来后,一切又都恢复,所以有“曙光”。等儿子下葬后,“曙光”没有出现,希望也就破灭了。在“出嫁随夫”“夫死随子”的封建传统观念下,单四嫂子没有人格的独立,儿子死了,明天没有了,理想也破灭了。像单四嫂子这样的一个无怨无悔地恪守着封建伦理道德,甘心做一个麻木而悲苦的守节者的人,等待她的却依然是无尽的漫漫长夜与悲苦无依,然后不明不白的死于无意识无主名的杀人团。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存在着许多母亲的形象。这些母亲形象基本以鲁迅先生的母亲为原型。鲁迅先生的父亲去世的那一年,母亲才38岁,她既要抚养四个未成年的孩子,又要维持经济濒临破产的家庭,还要忍受周围人的白眼和欺负,这其中的辛酸可想而知。后来鲁迅先生远离家乡,出外求学,母亲又多了一层母子离别的痛苦。所以鲁迅先生从自己的所见和亲身经历中,从自己母亲的身上,深刻的认识到中国女性的不幸命运及母亲的伟大,在封建制度的束缚下,这些母亲的形象都成了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这样,鲁迅先生笔下的母亲形象就都蕴含了丰富的现实意义。《社戏》和《猫和兔》中“我的母亲”,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勤劳善良,读来使人感觉无限的温暖和极大的安慰。《药》中的华大妈和夏四奶奶是两位不幸的母亲。华大妈一生含辛茹苦,用尽所有积蓄为小栓求医问药,最终也没有挽留住儿子。到了清明节的时候,华大妈在右边的一座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悲哀和绝望。而衣裙褴褛的夏四奶奶比华大妈的心情更复杂,儿子夏瑜被杀,给她带来巨大的悲痛,按说夏瑜死得光荣,她应该为此骄傲,但她不理解儿子为何死于杀头,还不禁使她脸上多了一层“羞愧的颜色”,使这位慈祥麻木的母亲心中又加重了一层母子隔阂的痛苦。而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由母爱所发出的一颗纯良的心,孩子无论怎
本文标题:论鲁迅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008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