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育综合之心理学第4章-个性发展与教育(2017)
心理学天津市招教联考培训第四章个性发展与教育第一节需要与兴趣第二节人格第三节能力第一节需要与兴趣一、需要的概念•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1.实质: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要求的反映。2.特点:•(1)总是指向某种东西、条件或活动的结果等•(2)具有周期性,并随着满足需要的具体内容和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和发展。二、需要的种类(一)根据需要的起源划分: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1.自然需要:也叫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是指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与有机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着密切的关系。饮食、休息、求偶等需要。生理不平衡社会要求社会需要自然需要产生与起源2.社会需要: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如求知、交往等的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二)根据需要的对象来划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精神需要物质需要需要对象•1.物质需要:是对社会物质产品的需要。(衣、食、住、行)•2.精神需要:是对各种社会精神产品的需要。(对文化知识、对美的欣赏的需要)三、需要层次理论(一)生理需要:是指维持人类生命活动及延续种族的最基本的需要。•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二)安全需要:是指对生财产的安全、秩序、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等需要。•(1)身体安全:减轻或消除个人生理和生活的威胁感。•(2)心理安全:指避免发生恐惧、焦虑及忧虑等心理上的不安全感。(三)爱与归属的需要:也称社交需要,是指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的需要•(1)需要被别人信任、爱及接纳•(2)爱及接纳别人•(3)渴望与人建立爱情、友谊等人际关系(四)尊重的需要:是指自我尊重和受尊重。•(1)自我尊重:视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个体,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渴望名誉与声望。•(2)受人尊重:希望个人能力和成就得到他人的认同、尊敬和赞赏。(五)自我实现的需要:又称认知与理解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即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1)希望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2)希望将个人的天资、能力和潜力发挥到极限(六)审美需要:是指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行为完美的需要。(七)自我实现需要: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类基本需要的层次低部分满足一旦满足动机消失高永无止境无法完全满足阶梯性“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缺失需要,是生存必需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生长需要,不是必需的,但对于适应社会有重要意义人类基本需要的层次各层次之间的关系•1.人的需要从低到高有一定层次性,但不是绝对固定。需要的产生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波浪式地推进的,在低一级需要没有完全满足时,高一级的需要就逐步增强,直到占绝对优势。•2.需要的满足过程是逐级上升的。当较低级满足后,就向高层次发展。这七个层次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层次越高,越难满足,满足的百分比越少。•3.人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决定的。同一时期内,个体可存在多种需要,但只有一种占支配地位。优势需要是在不断变动的。•4.各层次需要互相依赖,彼此重叠。较高层次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依然存在,只是对人行为影响的比重降低而已。•5.不同层次需要的发展与个体年龄增长相适应,也与社会的经济与文化教育程度有关。•6.高级需要的满足比低级需要满足的愿望更强烈,同时高级需要的满足比低级需要的满足要求更多的前提条件和外部条件。•7.人的需要满足程度与健康成正比。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任何需要的真正满足都有助于健康发展。四、兴趣(一)兴趣的概念•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二)兴趣的种类1.根据兴趣目的不同可将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1)直接兴趣•是由于有意义事物本身在情绪上引人入胜而引起的。•学生对一堂生动的课、电影、歌曲等兴趣(2)间接兴趣•是指对某事物或活动本身没有兴趣,但对其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稳定性)•学生对某些课不感兴趣,甚至乏味,但意识到学好这些课程对将来服务于社会有重要作用,因此刻苦学习,并对此产生兴趣。•间接兴趣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直接兴趣。指向性直接兴趣间接兴趣活动本身活动结果维持时间长短短暂的兴趣稳定的兴趣2.从兴趣的广度来看,可将兴趣分为中心兴趣和广阔兴趣•(1)中心兴趣:是对某一方面的事物或活动有极浓厚而稳定的兴趣。•(2)广阔兴趣:是对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表现出兴趣。3.从兴趣(1)个体兴趣:是指个体长期指向一定客体、活动和知识领域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兴趣。•如美术是某人一生的爱好。(2)情景兴趣:是指由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空然激发的兴趣,持续时间较短,是一种唤醒状态的兴趣。•如某人最近突然对游泳感兴趣。(三)兴趣的品质•1.兴趣的中心性:指对某个特定的事物形成更浓厚、更强烈的兴趣。•2.兴趣的广阔性:提兴趣的范围大小。•3.兴趣的稳定性:指对事物具有持续、稳定的兴趣。•4.兴趣的效能性:指兴趣能积极推动人的活动,提高活动的效率。(四)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学习兴趣:是指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起来对科学文化知识及经验的好奇心和探究倾向。1.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的的学习兴趣•(1)教师教学的水平,是学生学科兴趣形成的重要条件•(2)教师的教学应使学生感到有趣味2.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小学生课堂教学应更注意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以及教学具的新颖具体。•(2)在中学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深度,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开动脑筋的智力活跃状态。3.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相结合4.通过积极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第二节能力一、能力及其分类(一)能力的概念•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才能:几种相关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天才:才能高度发展的结果。•是顺利有效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二)能力与知识、与技能的关系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1)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2)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1)能力与知识、技能具有不同的概括水平。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对一系列活动方式概括;能力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2)个体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它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增多而不断丰富;而能力的发展则有一定的限度。•(3)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增加,能力并不一定提高。(三)能力的分类1.根据能力所适应的活动范围大小,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1)一般能力:是在不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抽象概括能力(核心)、言语表达能力等。(2)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或某种特殊领域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演唱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写作能力。2.根据能力的功能,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1)认知能力:是指人储存、加工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条件,即智力。)•(2)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纵自己的肢体去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3)社会交往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人际关系敏感性、人际关系调整能力和自我协调能力。3.根据从事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可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1)模仿能力:是指做出与他人相似的言行举止的能力。•(2)再造能力:是指遵循现成的模式或程序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3)创造能力:是指不依现成的模式或程序,独立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发现新的规律,创造新的方法的能力。•4.根据能力在人的人生中不同发展趋势以及能力和先天禀赋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可分为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1)流体能力:也称液体智力或流体智力,是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2)晶体能力:也称晶体智力,是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和经验,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三、智力及其理论(一)智力的构成要素•智力是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核心)、想象力等成分。•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眼睛•记忆力是智力结构的储存器•思维力是智力结构的中枢•想象力是智力结构的翅膀•实践能力是智力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转换器(二)智力理论1.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1)一般因素(G因素):人的基本心理潜能,是决定的一个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正是由于这种因素,人们在完成不同智力作业时,成绩才会出现某种正相关。(2)特殊因素(S因素):是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须的。•个体完成任何一种作业都需要这两种因素的参与。活动中包含的G因素越多,各种作业成绩的正相关就越高;相反,包含S因素越多,成绩的正相关就越低。其中一般因素是智力结构的关键和基础。2.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1)语言智力:阅读和书写的能力,即学习和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2)逻辑-数学能力:即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能力•(3)视觉-空间能力:即凭知觉识别距离、判断方向、辩别色彩的能力•(4)音乐智力:即对音律的欣赏及表达的能力•(5)身体-运动智力:即支配肢体的以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6)人际智力:即与人交往并能和睦相处的能力•(7)自我认识智力:即认识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8)认识自然的智力:即认识自然,并对各种事物进行分类的能力•(9)存在智力:指陈述、思考有关生与死、身体与心理问题倾向性的能力3.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1)智力活动的内容:是指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五种:听觉、视觉、符号、语义、行为)•(2)智力活动的操作:是指智力活动的过程。(五种: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3)智力活动的产品:是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结果。(六种:单元、类别、关系、体系、转换、蕴涵)•5×5×6=1504.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论•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论包括:智力成分亚理论(核心)、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情景亚理论元成分知识获得成分操作成分应对新异性的能力自动化加工的能力适应选择塑造智力三元论(1)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①元成分:是指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选择解题步骤、调整解题思路,并分配心理资源)②操作成分:是指接收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是行比较,它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③知识的获得成分:是指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做出判断与反应,以及对新信息的编码与存储。•(2)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景拟合的心理活动。(有目的的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3)智力经验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四、智力测验1.比纳—西蒙智力量表•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智力测验发表1905年,是法国教育部为了设计一种鉴别儿童学习能力的工具而聘请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编制的,称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有30道题,难度由小到大,以通过的题数多少作为鉴别智力高低的标准。•比纳—西蒙智力量表首创了心理年龄(智力年龄)的概念。•2.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对比纳—西蒙智力量表先后进行了四次修改,修订为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最大的改变是将原来表示智力高低的心理年龄改用智力商数来表示。•智商是一个人的心理年龄与其实际年龄的比值,因而也称为比率智商。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3岁儿童测试内容举例(每题代表2个月智龄)•1.穿珠:要求将48颗珠子穿在一起。2.看图说出物体名称:有18张图片(马、树、衣物、球、飞机、轮船等),要
本文标题:教育综合之心理学第4章-个性发展与教育(2017)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032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