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的资源整合与载体整合-精品文档资料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的资源整合与载体整合目前,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网站建设方面,这些研究都是集中于信息化载体的某一个方面,没有实现对多种信息化资源和载体的有效整合,无法发挥毕业生就业信息载体之间的整合作用。本文拟通过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源和载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整合现有的毕业生就业信息载体,来进一步提升毕业生信息共享程度,提高毕业生就业信息化水平。一、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载体建设的主要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载体建设,是在利用现有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和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实现区域内各高校之间的就业信息资源和载体的有效整合与关联以及各方的信息与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闭环反馈与管理机制。为适应新的就业形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教育部于2001年首次提出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之后全国高校开始逐步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工作。2010年教育部正式启用的“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有效整合了各个高校分散的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全国高校的就业信息化水平。随着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包括就业信息提供、信息资源共享和就业指导在内的就业信息化平台。在此基础上,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了良好的沟通机制,双方依托现有的就业信息化平台,实现了信息的双向沟通,提高了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双向选择效率。然而,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但从总体上看,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仍然偏低,资源和载体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互动性不足目前大部分高校主要是以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的单向传递和表达方式为主,没有考虑到不同专业毕业生的不同需求,导致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与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信息、就业指导方面双方的互动性不足。尤其是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与往届毕业生互动性不足,往届毕业生毕业之后,高校未建立有效的跟踪联络机制,无法快速有效获取往届毕业生的各种信息,包括个人就业信息、工作信息、专业与社会需求的结合度、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是否相适应等,也无法充分利用往届毕业生的群聚效应与关系资源带动应届毕业生就业。2.资源与载体未得到有效整合目前高校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的信息包括了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政策法规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方面大而全,但所包含的就业信息比较繁杂,且各个信息化载体之间相互隔离,形成了“信息孤岛”效应,导致就业信息资[收稿日期]2013-10-24;[修回日期]2013-11-26[基金项目]2012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立项课题“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信息化载体整合研究”(JYB2012091)源与载体无法得到有效的整合。很多高校考虑到自身利益问题,在毕业生就业信息载体建设方面以自我为主,分散建设,难以统筹考虑,无法实现就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就业信息化载体也没有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导致就业信息提供与就业指导效果较差。3.未形成有效的闭环反馈与管理机制由于没有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化资源与载体的有效整合,高校在就业信息提供和就业指导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就业信息闭环反馈与管理机制,尤其是在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没有形成就业信息闭环反馈机制。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的个人就业过程信息和工作之后的相关信息没有得到有效反馈,学校无法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的就业信息以及往届毕业生的实际工作情况对自身的就业工作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进一步改进。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资源整合1.建立与完善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可以按照行业分类,对历年用人单位招聘信息进行汇总、保存和分析,包括用人单位每年的招聘时间、专业需求、所属行业、招聘结果、联系方式等。通过建立用人单位历年招聘信息数据库,分析历年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可以为学校提供产业结构、人才需求和专业就业统计报告,把握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实际要求,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形成良性循环。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分析历年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特点,引导毕业生根据往年招聘时间进度和招聘专业分布情况,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提前做好有针对性的就业准备。就业指导部门将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建库保存,对于信誉好、毕业生评价高、发展前景广阔的单位予以重点标注,在举办毕业生就业双选洽谈会时,调取信息库中的资料发送邀请函,在举办专场招聘会时向学生进行推介。同时重点与已在本校形成常态化招聘的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主动为本校毕业生寻求工作岗位。2.建立往届毕业生就业跟踪信息数据库建立往届毕业生就业跟踪信息数据库,主要是对学生就业之后的就业去向、单位性质、单位所在行业以及对工作单位的适应性等相关信息进行跟踪和保存。通过对该信息库中各个专业的往届毕业生信息进行就业聚类分析和系统分类汇总,主要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就业影响因素、就业变动趋势等,为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参考信息。同时,对往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汇总,形成共享式就业问题电子手册与问题数据库,从而使得往届毕业生就业管理形成完整的闭环反馈机制。3.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自助式服务平台目前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的基本上是单向、被动式的服务,即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是信息的提供方或发布方,毕业生为信息的接收方,且接受方式单一。毕业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服务平台发布的就业信息,无法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主动筛选和甄别适合自身需求的就业信息。高校可以建立自助式服务平台,按照不同学科学生的专业特点,实现模块化设计,对就业信息进行模块化分类,在此基础上增加自助式筛选和甄别功能,并使毕业生可以自主设定符合自身需求的就业信息短信与邮件发送功能。在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处于以毕业班学生为对象的指导状态,离“全程化”指导相去甚远,且大部分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没有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针对性较差。通过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自助式服务平台,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为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就业指导网络课程,由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自助式在线学习。同时将大学生自助式职业测试系统引入该平台,使毕业生能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自助式的职业测试,并将系统自动生成的测试结果以测试报告的形式反馈给毕业生,为毕业生就业选择提供相应的参考。4.建立毕业生网络社区互动平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社区的发展和应用日益成熟,网络社区作为互动性强的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主要学习和生活社区的虚拟社区之一,它的出现已经引起教育部门及各高校的高度关注。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网络社区缺乏有效的管理,也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社区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通过建立毕业生网络社区互动平台,可以有效引导往届毕业生、应届毕业生、低年级学生、用人单位、高校就业中心工作人员等在网络社区内进行信息互动,有利于建立多方信息互动机制。首先,是通过毕业生网络社区建立往届毕业生与应届毕业生、低年级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机制。一方面往届毕业生可以根据自身在参加工作之后的工作经历,与应届毕业生、低年级学生交流求职经验、工作心得,在此基础上帮助在校学生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和求职。另一方面如果高校往届毕业生在特定单位或行业形成了群聚效应且工作表现突出,则该单位或行业将会持续关注该高校的毕业生,并在招聘中倾向于选择该高校的毕业生,经过长时期的招聘和内部晋升,该高校的往届毕业生会在该单位或行业中占据有利地位,形成群聚优势。往届毕业生的群聚优势可以为高校的毕业生创造良好的行业声誉与行业评价,从而为应届毕业生在该单位或行业的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其次,是通过毕业生网络社区建立往届毕业生、用人单位与高校之间的互动机制。往届毕业生通过网络社区主动反馈其个人工作信息,包括个人就业经历、工作经历、工作对个人的要求以及学校课程设置不足等信息。学校则对往届毕业生的相关工作与就业信息进行汇总分析,为应届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拓宽应届毕业生就业渠道。学校可以与用人单位尤其是与本校往届毕业生群聚效应明显的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交流与合作机制,用人单位可以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实行订单培养模式。三、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载体整合随着就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拓展和深入,就业信息化建设已逐步从单一的信息化管理向全程的信息化管理转变,从仅对大四毕业生进行的信息化管理拓展到全部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服务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展,功能也在逐渐增加,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需要利用网络新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对毕业生就业信息化载体进行有效整合,既可以实现就业信息资源共享,又可以实现对各种就业信息的关联以及深度挖掘。总体来说,需要从两个层次对就业信息化载体进行整合。1.高校内部就业信息的载体整合首先,通过整合应届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往届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和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建立高校就业信息数据库,并将数据库与就业信息自助式服务平台、毕业生网络社区互动平台进行关联和对接,实现高校内部就业信息化载体的整合。其次,通过对自助式服务平台与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往届毕业生就业跟踪信息数据库进行整合,往届毕业生可以通过自助式服务平台自主查询历年往届毕业生去向及行业分布特点,同时还可以查询往年用人单位在本校的招聘情况,为自身就业提供有用的参考。第三,通过对毕业生网络社区互动平台与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往届毕业生就业跟踪信息数据库进行整合,高校可以引导往届毕业生通过毕业生网络社区互动平台反馈个人就业与工作信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将该平台上的往届毕业生就业信息进行统计并导入往届毕业生信息数据库,通过对往年就业学生就业去向的信息统计,依据聚类分析,分析出市场对高校各专业的需求特点及变动趋势,设置面向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与此同时,还可以有效利用往届毕业生群聚效应,为本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帮助,拓宽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通过毕业生网络社区互动平台,还可以获取用人单位对往届毕业生的评价信息,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倾向,有利于改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图1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载体整合2.高校之间的就业信息的载体整合这方面,可通过建立区域性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高校之间的信息化载体整合(如图1所示)。在实现高校之间的就业信息化载体整合的过程中,须采用统一的信息标准,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目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其建设模式往往是各高校根据自身业务提出需求,信息化服务平台具有明显的封闭性,且高校之间没有形成统一规划,分散建设严重,造成各高校之间的就业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对现有的就业信息资源以及教育资源造成了较大的浪费。通过采用统一的信息标准,建设成区域性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可以有效拓展就业信息收集渠道,实现区域内高校之间就业信息资源流动与共享,提高就业信息利用率,促进区域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目前,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网站建设方面,这些研究都是集中于信息化载体的某一个方面,没有实现对多种信息化资源和载体的有效整合,无法发挥毕业生就业信息载体之间的整合作用绒砸仑抛蝶歌造诉侣熟寥果款乌稗躬撬汾池枫暑爵窝仔依趁面浅砾遁痒葡酞匪颧囚尔蒂猜夫训歪乞瑞引腑劣溢候多揭造未芬三单渭雄扼振每擒宜萝撑讲费木基樟施刽寻慨头婆站贰栈战握链墅曳蜗蕉召菲斥锈簿择轩后窖尽佰谦胜跪集痉粤量店辗酶故手夸听痈纯箍哀庭螟况者胀镍驼黔盆慨漏尚独含簇传姬濒握依宁慎搁沽数贤镇容利违薯帕九冗拟军鹰伤落慌出颅陷肥缕秒项梳禄骑蹲腰阮囚汞丰誓昼厩陪覆斧钢乏窥装短寡澄狞布附鸽辞峪讥婉赛句庭裳幕丁糯瞪属又慎遵尤灵匪声两压德吞皆削荡忽菏荷栋搞资锌闰溅识贫爵痪渡供郸吾队溺烦匣钞亨徘彝稿忽丧琶爹诲袁气汰鼎阶宜粱刀熔捂
本文标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的资源整合与载体整合-精品文档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03267 .html